佃礼杰
摘要:高品质的阅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文章以整本书阅读为切入口,通过对其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期为语文教师开展高品质阅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进而帮助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提高其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阅读能力,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2023年3月27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随着“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蔚然成风,开展高品质的阅读,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
然而,随着网络阅读兴起,“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多了,完整的、深度的阅读少了……很多人很多时间都在看手机,心气浮躁,更是没有耐心阅读完整的书。”[1]于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整本书阅读开始以课程内容的形态,回归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正道。2017年12月29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第一次以正式课程的形态进入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系统。2022年3月25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三层“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再次以正式的课程内容呈现,强调了其重要地位。中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愈来愈引起专家学者和一线师生的重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其中一个热点所在。
基于此,我们以整本书阅读为切入口,通过对其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践研究,以期为语文教师开展高品质阅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进而帮助学生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提高其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阅读能力,共同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
一、利用资源,展示成果,引导学生“爱读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2]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特地提倡:“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3]因此,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上,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好媒体、网络等多种资源,通过建构学生与整本书之间的关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程评价上,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出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展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以此来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需要适宜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持。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资源形式多种,无论是纸质文本、数字文本、媒体资源还是网络资源,不管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和问题思考方式,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引入多样资源,如作品简介的相关文字、作者访谈的相关视频、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等等,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该作品的兴趣。
以《水浒传》为例,初中生阅读《水浒传》这部古典小说,可能会因为其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而导致影响阅读全书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一些衍生作品,诸如连环画、电视剧、电影、戏曲、评书、续书等等,截取一些适宜的片断,以现代的“打开方式”揭开《水浒传》的“神秘面纱”,从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这部古典小说的积极性。
(二)展示成果,激励学生的阅读行为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肯定学生当前的阅读成果,而且要鼓励学生持续的阅读行为。教师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学段(年级)的特点,釆用多种展示成果的方式,如聊书会、朗读会、故事会、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笔记交流、阅读分享会、阅读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等等,从而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当前的作品阅读,并将阅读热情延续到下一部作品的阅读中去。
以《乡土中国》为例,高中生阅读《乡土中国》需要抓住这类学术著作中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核心概念,把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等)和用以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如法理社会、团体格局等)整理成摘录笔记,并以小组为单位,将阅读成果绘制成思维导图,最终以小组成员代表解说的形式向全班展示,通过自我反思、组内交流、组间分享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对该项阅读任务做出客观评价,以此来鼓励学生继续阅读相似类型的学术著作。
二、内外兼顾,家校合作,引导学生“读好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并建议教师“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5]因此,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盡可能提前与学生制定学期(年)阅读计划,尤其注重统筹安排好堂上阅读与课外阅读,通过链接课堂内外,以此来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课程评价上,教师应尽可能发挥出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尤其注重家校评价的结合,通过联结学校内外,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一)内外兼顾,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和有价值的读物推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到经典的著作,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学生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整本书,既可以集中使用课内完整的课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整块的时间。其中,教师在开展课内阅读时,应基于不同的阅读阶段,开设多样的阅读课型,诸如整本书阅读推荐课、阅读指导课、自主阅读课、阅读鉴赏课、阅读分享课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阅读一本书,并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自主阅读中去。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阅读为辅,诸如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规划阅读进度、完成阅读任务、运用阅读方法、交流阅读体会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课堂外能够集中时间阅读一本书,实现课内外整本书阅读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教师除了要开展好统编语文教材安排的名著阅读指导外,也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整本书阅读书目,组织课外自主阅读。对于自主阅读书目的选择,既可以选自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的读物,也可以参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推荐的图书等等。
以《红楼梦》为例,“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回目,大约需要25~30分钟的时间”[6],教师可以按照“每天阅读一个回目”帮助学生整体规划阅读进度,组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开展自主阅读,并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同步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比如阅读完前五回就可以布置学生绘制一张贾府人物图,此后的阅读则可以布置学生将主要人物之间互动的相关情节简要标志在贾府人物图上,以阅读任务来有序地驱动阅读进度,既能保证学生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去阅读《红楼梦》,又能及时解决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遇到的问题。
(二)家校合作,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不能只依靠学校内教师的考察,还需要鼓励学校外家长的参与,通过不同主体的评价反馈,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方法、习惯等,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条件的,要为学生提供改进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召开专题培训家长会,指导家长阅读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家长评价的专业性;也可以通过组织亲子共读一本书,引导家长与学生进行阅读互动,提高家长评价的参与度;还可以通过组织“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表彰认真开展亲子共读、阅读评价的家庭,提高家长评价的积极性等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得到及时指导与评价,将阅读的空间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实现校内外整本书阅读的紧密融合。
以《昆虫记》为例,初中生阅读《昆虫记》可能会被作者法布尔独特的观察方法所吸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法布尔的经验,选择一种动物,设计观察方案,课后进行观察实验。同时,每天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享观察记录,并邀请家长结合《观察方案评价量表》(方案评价指标可以包含观察时间、观察习性、观察角度、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等)为学生打分,以此来督促学生坚持阅读和观察记录。
三、指导学习,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善读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大力倡导:“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8]因此,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上,教师应尽可能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程评价上,教师应尽可能以鼓励为主,既要发现和保护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独到见解,又要引导学生重视并学习他人的阅读经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一)指导学习,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诚如王荣生教授所言:“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9]因此,指导学习阅读方法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例如,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选文,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该篇、甚至该本名著的方法,以“单篇阅读”带动“整本阅读”;也可以在学生开启一本书阅读前,利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解决“如何读好这本书”的问题,以“教师导读”带动“学生自读”;还可以在学生结束一本书阅读时,利用与统编语文教材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指导学生学会迁移相似名著的阅读方法,以“一本阅读”带动“一类阅读”,等等。再如,教师可以通过实行“小先生制”,将指导学习阅读方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部分优秀的学生教会另一部分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也可以通过组织阅读分享会,将阅读方法定为分享的主题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正在阅读的名著,交流和分享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还可以通过构建阅读共同体,将若干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组成同一个阅读小组,让学生从他人身上学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等等。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栏目为例,现行教材非常重视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既有以名著为例具体介绍“读好一本书”的阅读方法,诸如以《西游记》为例指导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以《骆驼祥子》为例指导学习圈点与批注的方法,以《海底两万里》为例指导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等;也有以名著为例总结凝练“读好一类书”的阅读方法,诸如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指导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以《昆虫记》为例指导学习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以《水浒传》为例指导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等。
(二)组织交流,发现学生的阅读经验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不能只采取终结性评价,即在整本书阅读结束后用纸笔测试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还需要引入过程性评价,贯串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教师可通过对话交流、小组分享、阅读笔记、阅读心得、阅读反思等多种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性表现,发现学生的阅读经验,考察其内在阅读品质的发展。
以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为例,现行教材同样非常重视学生间阅读经验的交流,比如《乡土中国》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以“今日中國乡村的变迁”为话题,写一篇调查报告,并运用手抄报、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开展阅读交流;再如《红楼梦》的学习任务之一,则是选择小说中某位人物,细读品味其诗词,并通过组织班级“《红楼梦》诗词朗诵鉴赏会”分享阅读经验。
总而言之,高品质的阅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无论是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都需要有高质量的组织与实践机制。我们应从阅读兴趣、阅读行为、阅读时间、阅读空间、阅读方法、阅读经验等方面入手,通过多点发力、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在高品质的阅读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5):10.
[2][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12-13,13.
[3][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3-34,47,33.
[6]吴欣歆.立足课标,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红楼梦》阅读为例[J].语文建设,2020(1):9.
[9]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