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

2023-02-19 06:44徐叶帆
求知导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小树林深度学习幼儿

摘 要:深度学习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会发生,它以问题为导向,旨在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都说幼儿是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这便是他们探究世界的起点。近期,江苏省常熟市兴福中心小学幼儿园正在新建一片小树林,这为幼儿创造了一个新的游戏环境,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从点出发,依点划线,迁线变面,通过三个阶段来逐步推进和引导幼儿在“小树林”游戏中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幼儿;小树林;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徐叶帆(1997—),男,江苏省常熟市兴福中心小学。

深度学习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才会发生,它以问题为导向,旨在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意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深度学习不等于学习一些超越幼儿理解能力的高难度知识,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小树林”游戏是幼儿在小树林场景下自由选择游戏材料进行自创游戏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小树林里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宽松、能主动学习探究的环境,幼儿在这方天地里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一个自创游戏如何从兴趣的萌芽逐步发展,通过调整和丰富变成一个大家都爱玩的游戏,之后延伸出更多新的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设计表征,主动分享自己的构思,与同伴相互合作、协商,实施与调整,动脑解决游戏问题,体验成功和失败,迁移经验开设新游戏。这与深度学习中的协商合作解决问题、联系融合新旧知识经验、迁移应用等关键要素相呼应,若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便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文基于幼儿对江苏省常熟市兴福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小树林的兴趣展开讨论,形成了对如何在小树林里开设游戏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在自创游戏的过程中生成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了持久而丰富的“小树林”游戏,最终促进了幼儿构思能力、表征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以点开始——在商讨中形成计划

本文的故事从幼儿的对话开始。

月月:“老师,我们的操场上怎么有这么多的泥土呢?”

鑫鑫:“你看他们在种树呢!”

芸芸:“以后这里是不是会有很多的树啊?”

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会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敏锐的观察,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又怎么能对他们的问题视而不见呢?如果说好奇是深度学習的“起点”,那么教师的支持和激励则是深度学习的推动力。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参与的幼儿也越来越多,由一开始一个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引发了一群幼儿的好奇心。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好奇心不断发酵,始终保持探究的兴趣。于是,幼儿就“在小树林里可以怎么玩?”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我想在小树林里探险。”“我想在小树林里面搭帐篷。”……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并及时给予有效支持[1]。因此,教师与其自己去设想幼儿会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不如放手让幼儿自主设计游戏。

(一)实地勘测,初步设计游戏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来获取经验的需要[2]。于是,笔者利用饭后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前往小树林实地了解游戏场地。小树林里主要有一些树木、亭子、石头、泥土、小草等。此时,幼儿的眼睛、嘴巴和头脑得以解放,各抒己见,形成了一场头脑风暴。笔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回家后将自己的游戏想法画出来,并发动家长将幼儿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的想法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有的幼儿想在小树林里放风筝,有的幼儿想在小树林里找蚂蚁,有的幼儿想在小树林里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有的幼儿想在小树林里挖泥土……

(二)集中研讨,确定最终方案

紧接着便是集思广议中的“广议”。虽然幼儿的想法并不是都可以在小树林里实施,但是教师不应替幼儿决定哪些可以玩哪些不能玩,而是要把这个决策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判断哪些游戏可以在小树林里玩。《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教师要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在讨论过程中,笔者逐一阐述幼儿的游戏构思,鼓励他们用“可以”或“不可以”来回应,并阐述自己的理由,就好像一场小型辩论会一样。例如,幼儿用“小树林里树太多了,地面不是平的,奔跑容易摔跤”的理由否定了“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用“小树林里树太多了,风筝飞不起来”的理由否定了“在小树林里放风筝”的游戏,并提出了“可以在小树林旁边的操场上放风筝”的建议;用“秋千无法固定”的理由否定了“荡秋千”的游戏……通过大家的讨论和确认,最终开设了露营组、泥巴组、饭店组和超市组等游戏组别。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探究呈现出一个递进式的过程,这不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吗?即从某个幼儿的个体感知到一群幼儿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的群体感知,再到围绕某一点的关联学习。深度学习要以幼儿的兴趣为起点,引发幼儿的初步了解,这时教师需要把握关键问题,现阶段的关键问题便是“可以怎么玩”,接着引导幼儿持续深入研究。都说深度学习是将第一次的学习结果作为第二次的学习对象,那幼儿是怎么将这些计划付诸实践的呢?

二、依点划线——在分享中推动进程

如果说“点”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的集中讨论和思考,那么“线”便是教师适时退位,让幼儿分散开来,变成一条条“射线”,在游戏中进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虽然“退位”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难把握的,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青年教师往往更关注最终作品的呈现,而忽略了探索过程。因此,青年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给幼儿更多时间进行经验的建构。当然,退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任由幼儿随意玩耍。相反,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过程,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王海英教授曾指出,深度学习是有路径的,其中一个路径是“说”及“分享”。教师要鼓励幼儿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流利地、清楚地、有修饰地进行表达,也就是要学会精致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幼儿通过语言或表征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发现,这也是幼儿将整个探索过程进行内化的过程。

“嘿咻,嘿咻”,小树林里传来了阵阵卖力的声音,幼儿们在干什么呢?宸宸说:“我们正在搬帐篷呢,爸爸妈妈带我去亮山工程露营时都会带上帐篷。”笔者问道:“你们这个帐篷从哪里拿的呀?”婷婷笑着说:“我们从语言区里拿出来的,借用一下。”笔者又问道:“你们打算把这个帐篷放置在小树林的什么地方呢?”他们没有回答,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陷入了沉默,于是开始了新的思考。

(一)选址安排

关于露营地选择在哪里,露营组的幼儿展开了讨论。有的幼儿说要离超市组近一点,以便他们去超市里买东西;有的幼儿说要选择树木稀少的地方,以确保帐篷的顺利搭建……最终,他们决定将帐篷搭建在离超市较近的开阔地带。帐篷搭建完成后,幼儿纷纷钻进帐篷进行体验。“好硬呀,一点也不舒服!”“我们找个软一点的东西放在帐篷里面吧!”于是,一个关于怎么让帐篷变得更舒适的问题又产生了。最终,他们借鉴了语言区的经验,选择在帐篷里面铺设地垫来让帐篷变得更舒适。

(二)合作游戏

夏夏向其他小朋友提议:“我们来玩过生日的游戏吧!”大家都纷纷同意了这个想法,他们在帐篷里面过起了生日。可是帳篷里面的空间狭小,一群人挤在一起,把生日蛋糕都压坏了。这时,帐篷过于拥挤的问题迎面而来,怎么办呢?如果把生日蛋糕搬到帐篷外的地垫上,要趴着吃蛋糕,很累,最好能有张桌子。从哪里搬来一张桌子呢?去教室搬要走楼梯,太危险了,搬不了。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桌子,也能在上面放东西呢?他们发现可以将轮胎叠高,再放上一块垫子作为桌面。于是,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有的负责找轮胎,有的负责搬运轮胎,还有的负责在地垫上搭建简易桌子。经过共同努力,他们成功地解决了桌子的问题,并继续进行游戏。

就是在这不断对话与分享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得以碰撞,进而产生了火花。随着游戏进程的逐步推进,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都源于真实情境,需要幼儿去解决,否则游戏就很难进一步开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并在同一平台上分享、阐述和论证彼此的观点。这种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比幼儿个体解决问题更有效,同时还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也能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这是幼儿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迈进的重要支撑。

省课程游戏化改革指出,教师要把关注点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思维提升。幼儿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游戏内容,实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不正是他们深度学习的体现吗?教育是面向活生生的人的教育,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活”起来,“动”起来,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实践”,实现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活教育”。教育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

三、迁线变面——在反思中迁移经验

评价反思是深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点,而是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中,也正是依托评价反思,幼儿的知识得以从点状转化为线状,再进一步转化为面状。知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在积累的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意识、批判思维和高阶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丰富评价反思的策略,以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笔者的策略是在每次活动的最后阶段,邀请幼儿通过个人讲述、同伴补充、作品讲述、游戏讲述、问题讲述等多种形式来和大家聊一聊今天的游戏内容,一是帮助幼儿梳理自身的经验,二是丰富大家的游戏经验,三是针对某些问题共同探讨并找到解决办法。这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一步,通过师幼共同的反思和交流来丰富大家的经验,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好准备。

皮亚杰认为,幼儿就是在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相互讨论、初创游戏、分享推进、更新游戏和反思评价的学习环节,逐渐建立起一套如何自创并落实游戏的方法体系。随后,幼儿会再次自行创建一个全新的游戏,以验证和巩固自己关于如何自创游戏的认知经验。

在后续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行设计了一个名为“你写生我拍照”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起源是笔者班级中的幼儿看到大班的幼儿在操场上进行写生,他们想去看看大班的幼儿都在做些什么。于是,有的去欣赏他们的画展,有的去和他们一起做手工……在分享环节,有幼儿向笔者要“大苹果”,他想在下次活动时给他觉得好看的画作贴上“大苹果”。第二天,幼儿带着“大苹果”去参观画展,并把最好看的画作介绍给大家,甚至有幼儿想邀请那个画家给他画幅肖像画,于是寻求笔者帮忙找那位画家……每次游戏过后的分享和反思环节,总会有幼儿提出对其他工具的需求,教师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会有幼儿提出一些新发现,教师应引导其他幼儿一起关注;还会有幼儿提出一些困扰,教师应鼓励其他幼儿帮忙解决……随着游戏的深入进行,笔者班级的幼儿逐渐与大班的幼儿形成了一种小范围的混龄游戏。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个体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社会化发展。通过与比自己年龄大的幼儿交往,幼儿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这些经历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

幼儿游戏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区域向区域联动,从单向欣赏向双向互动转变。这也是幼儿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践—反思—再实践”是幼儿深度学习的生动体现。让我们放慢节奏,跟随幼儿的步伐,通过直接感知和实践操作,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鼓励幼儿使用创造性的符号进行表达。让我们和幼儿从点出发,依点划线,迁线变面,逐步拓展思维,不断前行,在真实的游戏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合刊2):18-26.

姜继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千字文[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3):130-132.

猜你喜欢
小树林深度学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美丽的小树林
快乐的小树林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