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仅有游戏还不够
——幼儿园和谐生态系统构建的思考及实践

2023-02-16 09:36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方景融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幼微观班级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幼儿园 方景融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游戏精神、幼儿为本、弹性一日生活、自主餐点等代表着课程游戏化内涵的观点、做法如百花争艳,让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以课程游戏化六大支架为抓手,幼儿园课程迎来不断变革:户外游戏环境改变了,幼儿游戏时间和空间延展了,教师游戏观察的意识增强了,一日生活中幼儿自主程度提高了……,这些改变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提升。然而,课程游戏化只要有这些就够了吗?游戏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幼儿健康全面成长还需要什么?我们需要在“高热度”的课程游戏化实践中保持“冷思考”。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实践就是在不断优化幼儿个体的生长环境系统。这其中,多层系统的交互作用、幼儿个体对系统的反作用力都是我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师幼双向互动质量,和谐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是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结构系统中的第一层。对幼儿来说,幼儿园、班级就是微观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所有关系都是双向的,师幼、幼幼彼此互动并产生持久作用。

当下,课程游戏化项目以设区市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幼儿园班级看似是项目推进的“末梢”,其实是游戏精神展现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关注可视的变化——如班级环境的打造、游戏材料的丰富、生活环节的自主化,更要重视师幼互动的频率、双向性和质量。

1.捕捉契机,提高互动频率

班级是师幼共同生活的场所,班级一日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师幼互动契机。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射到幼儿的生活、游戏中,养成专注观察的习惯,敏感地捕捉契机,及时发起互动。如在区域游戏中,教师以“如影随形”的方式,对幼儿的自主游戏进行持续观察,当幼儿出现需要时主动发起点对点的互动:用点头微笑传递赞许、用巧妙的发问引发游戏新情节的产生、用游戏者的身份适时介入支持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此外,教师还可借助照片、视频、幼儿游戏记录等素材发起集体互动,将游戏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抛出、将个体幼儿的惊喜发现和大家分享等。伴随着师幼互动频率的提高,彼此的分享与合作成为师幼共同的习惯,进而推动师幼互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分享控制,创造互动平台

“分享控制”一词源自美国高宽课程项目,是指“幼儿和教师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讲话者和倾听者、老师和学生”。“分享控制”让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话语权、决策权出现了角色转换,进而出现更多的互动话题,为师幼互动创造出真实情境。如教师将班级自主餐点中遇到的问题“抛”给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师幼召开“圆桌会议”,商定班级自主餐点的器具选择、操作设置和规则制定——此时的师幼互动积极主动,幼儿作为班级小主人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集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观点碰撞、智慧分享中体验自主、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平等沟通,优化互动氛围

微观系统中,当教师与幼儿之间拥有反应良好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时常发生时,师幼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变化并作用持久。耐心的倾听、主动的表达、愉悦的接纳不断出现在师幼民主平等的互动沟通中。对于教师而言,此时的倾听应是专业者的倾听,既要能听见、更要能听懂;此时的表达应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表达,既要亲切温和、更要基于儿童视角;此时的接纳应是面向班级全体幼儿的“全接纳”,而且,既要面向班集体、更要兼顾个体需求;教师要用心营造积极温馨、富有教育智慧的互动氛围,构建和谐的生态微观系统,以此实现对幼儿健康成长积极而持续地影响。

保持家园积极深度互动,优化中间系统

幼儿家庭与幼儿班级是幼儿成长中重要的两个生态微观系统。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形成了中间系统。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其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 + 2 = 0”。课程游戏化推进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幼儿园课程,也要将研究视域拓展到幼儿家庭——帮助家长理解和重视游戏在幼儿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建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幼儿健康成长持久助力。

1.保持联系,保持影响

理念及行为的一致性是微观系统间实现发展最优化的前提。课程游戏化实施至今,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也随之改变,相比之下,家长的感受和变化较为有限。家庭生活中,“电视保姆”“挂名父母”不在少数,双休日赶场子上培训班的学龄前儿童也为数不少。教师应开展“一对一”的家园互动,在家园间实施有针对性、持续性的深度互动——如为多胎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帮助大宝在弟弟妹妹出生后走出“落寞期”;关注留守家庭中幼儿的实际生活,鼓励外地的父母与幼儿保持一定频率的互动连线等,将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在持续不断的互动中传递出去,保持积极的影响力。

2.挖掘资源,深度互动

优质的中间系统的建立需要微观系统间多向、积极、和谐的联系。课程游戏化要求班级教师关注身边的教育资源,建立园所教育资源地图。我们应将关注点由身边的自然资源拓展到人文资源,将家长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让家园互动从表面进入深层。教师可对现有班级家长情况展开调查统计,探寻其中有价值的资源点。如班级家长中新市民居多,自然蕴含地域文化的多元化资源;班级家长居住地较为集中,则为社区与园所的深入互动产生有利条件等。教师要提高资源开发意识,让家长从旁观者、跟随者变为参与者,甚至适时的引领者,从而发挥中间系统在幼儿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改善社会文化中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影响外层系统

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相比,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处在幼儿所处环境系统的外圈,幼儿不直接参与,却受到影响。教育部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其目的就是改善儿童所处宏观系统,优化社会大环境,在社会各界建立更先进、更适宜的教育质量观。幼儿园工作者应敏感地把握时代要求、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式,构建有效的生态外层系统、宏观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还提出了时间维度,即人的行为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且受时代变迁的制约。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将“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作为三个重要任务之一。2021年秋季,全国中小学迎来了“双减”政策落地后的第一个学期,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2022年5月,全国第十一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主题即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可以说,幼小衔接、双减、课程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悄然改变着幼儿成长环境的外层系统,释放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将外层系统中的变化视为连通幼儿生活中各个微观系统的良好契机:一是加大宣传,借助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扩大影响面,改变当下社会文化中对学前教育认识误区;二是深入研究,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抓手,将课程游戏化实践与幼小衔接、“双减”要求有机融合,提升课程质量;三是完善合作机制,建立教师、家长、社区、高校等多元主体的课程改革实践合作体,为幼儿全面健康成长构建更为优质、和谐、完整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师幼微观班级
班级“四小怪”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师幼互动那些事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