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赵亚娟
“数学时机”即数学学习的关键时刻或机会。通过户外自主游戏“我们来玩烧烤”的引导和推动,我们发现:有效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时机”对于丰富幼儿的数学语言事半功倍。
我园户外活动场地的使用是预约式的,教师在申请了北广场南部区域的使用权限后,首先,审议场地特有的环境资源:这块区域毗邻北广场的香樟大道,此时秋意正浓,满地都是随意散落的树叶,一旁的树林里还藏着长长短短的枯枝;其次,审议幼儿的兴趣:枯黄的落叶和奇趣的枯枝总会引来幼儿进行捡拾,然后被他们紧紧地攥在手中,还常常伴随着幼儿惊喜的交流与谈论;最后,确立了本周户外游戏的主旨:充分发挥环境的优势,激发幼儿捡拾落叶枯枝的兴趣。在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其典型游戏行为和关键游戏语言来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增添游戏材料、优化游戏场景,从而促使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学习、积极主动的游戏体验中丰富数学语言。
在香樟大道上,幼儿又开始捡拾落叶,随手可得的枯树枝很快变成了“竹签”,一串串“烤串”被串起。看着他们对大大小小的“烤串”爱不释手的神态以及想象扮演厨师的乐趣,我们开始思考:如果“烤串”有不同的串法,幼儿就有了练习和运用排序经验的支点。
“关于串烤串,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教师问。“要是把烤串串出一些花样,会让人更喜欢。”朵朵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其他幼儿针对串烤串的花样提出了很多想法:按大小串(从大到小)、按树叶的正反串(正面还是反面朝上)、按颜色串(红色的或是绿色的)……
游戏后的充分表达让幼儿对游戏的思考和固有经验变得清晰可见,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从这些表达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围绕串串方式表达出自己已经掌握的的数学经验,如,落叶的比较和分类、模式和序列的认知等。
于是,教师又追问:“落叶可以串出怎样规律的烤串?”这个问题预示着新的游戏规则的产生——串出有规律的烤串。此时,串烤串游戏的升级源于幼儿兴趣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使得他们继续游戏的愿望更加强烈。如,用积塑、模型材料等拼摆规律;用图画符号记录规律,在签到名牌上设计规律等。随着动作、书面等方式的表征,规律的核心单元也渐渐复杂起来,幼儿的经验变得丰富,对模式和规律等数学语言的表达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烤串串怎么少得了烤架呢?幼儿就地取材,有的烤架用树枝搭成,有的烤架用大量树叶堆积而成。
在游戏分享会上,教师通过提问有意引导幼儿表达对烤架的期盼:“你用什么方法做了烤架?怎样让烤架变得更加完美?”“建构区的纸板和线轴可以搭成烤架。”“彩色的积塑放在下面当炭火。”“操场上的轮胎可以当烤架。”“纸盒可以当烤架。”这些方法都是幼儿根据材料的原有特征进行替代和想象的产物,也是不同的建构思维与创造思维的体现。
讨论过后,幼儿创造了多功能旋转烤架和其他类型的辅助烤具。“把蔬菜从左边放进来,就会掉到下面的盘子(圆形盒子代替)里,然后从右边取出盘子里的菜,再通过传送带(用木板搭成的斜坡)把菜运送到最下面的烤架上……”分享和交流的过程,幼儿练习和巩固了空间方位语言。幼儿对空间方位概念的表达没有过多硬性架构的痕迹,这得益于游戏行为背后幼儿游戏愿望的满足——行动为本真的游戏愿望而生发,语言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烤架的探究使游戏场景逐步显现,这时游戏生发出了相对固定的小组和玩伴,游戏时的互动和对话也更多了。“我们应该做个标牌,我在饭店吃饭的时候看到服务员身上都挂着名字,厨师也是服务人员,他们的身上也挂着名字。”“这里洒些调料,口味会更好。”“客人吃了烧烤没有饮料喝,口渴怎么办?用这个来当吸管。”“谁当客人?朵朵,你能当客人吗?”“没有椅子怎么坐?”“你要什么味的?我们这里新出了一种牛肉味的,只要十块钱……”
幼儿的游戏语言潜藏着让游戏情节和游戏场景丰富起来的多种可能:用标识标记游戏者的角色身份、丰富烤串的风味、减免或赠送的促销策略、付账与收纳、记录和表征不同口味的烤串、为客人提供贴心的服务等。
从幼儿在游戏中的即时表达可以看出烧烤游戏已有了从烤串到烤串店跨越的可能。教师们再一次展开集体讨论:“开一个烤串店需要做什么准备?怎么玩?”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最后幼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出开烤串店的必备内容,包括对游戏角色、游戏材料、游戏场景的设想,其数学图表、数字符号的运用与表达又得到了有效渗透。
在开烤串店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虽然在菜单上画出各种口味的串串,但在实际的游戏中,他们用叶片的数量来区别口味,单纯以树叶为主材的串串很难生动地反映出烤串口味的多样性。
教师根据这一矛盾提出讨论话题:“今天的烧烤店都烤了哪些口味的串串?怎样让串串看起来和听起来的样子更配呢?”幼儿想到了通过剪裁塑形的方式让串串更加逼真的方法,而裁剪塑性彰显出幼儿依托艺术表征来创造模式的维度,也暗示出下一步的游戏指导策略和添加材料的思路——用海绵纸、小竹签等制作出不同口味的串串,同时,这样的游戏方式又可以将规律和排序的经验进一步迁移与提升。
游戏中的每一个片段都源于幼儿前期游戏的兴趣或愿望,可以说既顺应幼儿的兴趣又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凸显了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以“数学化”促进其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整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以儿童为本”的原则。
解读幼儿在游戏中的“一百种语言”,就是要解读他们行为的语言、动作的语言、表达的语言、思维的语言,感受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发现他们“跳一跳”就能够捕捉“数学时机”得到的新经验。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一样,幼儿的游戏语言中常常蕴含着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只要教师仔细倾听、用心感悟,就能理解游戏中幼儿的想法,继而通过材料的添加、游戏维度的扩张,在新、旧经验之间架起有效桥梁,进而达成游戏创意的不断复杂化、游戏情节的不断丰富化,那么数学学习时机也就臻于成熟了。
“幼儿的数学学习表现为从‘数行动’到‘数思维’渐进过渡式认知的特点。”游戏过程中所经历的具有数学特质的“相关事件”,能让幼儿拥有更多相关数学概念的直接经验和丰富体验。这些经验和体验就像是为数学语言表达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幼儿不仅想说、敢说,而且有内容可说。再辅以教师问题式的启发、回应、追问和引导,幼儿数学语言的表达因为“相关事件”而更具逻辑性和准确性。同时,教师利用口头、书面等多种表达形式,也能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数学思考和思维听得见、看得见,使幼儿逐步达成对数学语言的深度认知。
幼儿掌握初级数学的要求是让儿童在材料的操作中、从自身游戏的行为中感知潜在的数学知识点并尝试去评论与延伸有关数学问题的思考,而案例中的各种“数学时机”就是那个潜在的点。幼儿通过图画、符号、图表、拼搭、塑形等多元表征方式来说明或解释问题,展现数学推理的过程,将数学概念和数理逻辑可视化,使幼儿对数概念和数学语言的认知、理解和延展更加得心应手,那么,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自然水涨船高。
总之,游戏中的“相关事件”就是将数学语言的学习趋向“数学化”的基石,通过游戏语言聚焦“数学时机”,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其中应运而生的多元表征就是数学语言不断习得、不断丰富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