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间美术的简略用笔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2023-02-10 15:11洪方舟
中国美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林风眠民间美术

洪方舟

[摘要] 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型丰富多样,涌现出了很多成就颇高的艺术家,这些丰富的资源对我们研究和创作中国画非常有利。进入21世纪后,如何推动中国画的创新已经成为美术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如何从中国民间美术中汲取精华,也是每一位当代画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彼时,林风眠曾借鉴民间美术的简略用笔,实现了绘画语言的创新。本文即由此展开,通过分析民间美术的简略用笔,探讨其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简略用笔 林风眠 中国画创作

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画开始受到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迫切需要突破旧藩篱,彰显新精神。彼时,一些中国画画家选择了中西融合这条改革之路。在探索、革新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三种风格:第一种是借古开今,代表画家有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第二种是引西润中,代表画家有刘海粟、张大千、潘天寿等;第三种是折中融合,代表画派有岭南画派、林风眠学派、徐悲鸿学派等。在这些倡导折中融合的画派、学派中,林风眠是中西融合的积极实践者。他把握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学习、借鉴了民间美术的元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等多种绘画形式的精华,同时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融入绘画之中,为中国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语言系统。林风眠认为,中西艺术融合是世界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融合的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林风眠对艺术的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居住在重庆的探索阶段。由于他广泛地吸取了民间艺术的营养,于是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初步形成了“风眠体”。二是居住在上海的成熟阶段。此时的林风眠开始对中国的戏剧文化产生兴趣,并从中受到了巨大启发。他在作品中把时间与空间集中于一个平面之上,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了时代性。三是居住在中国香港的高峰阶段。此时的他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作品中加入了对人道主义的思考。

中国画画家在绘制作品时追求笔墨意趣。笔墨不仅代表了一种创作手法,还更多地表达了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追求,可以说,笔墨已经成为画家与绘画产生联系的一座桥梁。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画家在笔墨上寻求突破,用笔风格也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转变。尤其是在清代后期,中国画创作的方向逐渐偏向大写意,笔墨意趣越来越受到重视。笔墨是画家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从古到今,文人画家都在倡导“引书入画”,认为只有通过笔墨表现出的中国画才能拥有区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特性。笔墨变化的重点在于用笔的力度和轨迹。用笔力量的分寸感、跳跃感所传达出的是一种抽象美学。因为书法和中国画都使用同一种工具,且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所以绘画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同样要表现抽象意趣。笔墨的变化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还是一种创作风格。关于如何控制和发挥笔墨的特性,笔者认为最本质的便是创作者的情绪和心性。民间艺术家们的用笔方式呈现出了几个共同特点,即用笔简略大气、不拘小节、富有弹性。画家们虽然草草写意,但画面生动超逸。本文便主要从简略用笔这一方面着手,分析林风眠如何借鉴民间美术的简略用笔来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并总结相关绘画形式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一、中国瓷绘简略用笔的诗韵之美

林风眠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是情绪,因而画家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情绪。在留学期间,林风眠曾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画作展示给老院长扬西斯看,然而扬西斯却对他的画作很不满意,批评他学习不够深入。扬西斯建议他走出学院的大门,到陶瓷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学习中国艺术,从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中学习、借鉴、汲取精华。之后,林风眠便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的民间器物,对青花瓷、漆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画像砖、壁画、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用笔不追求传统中国画学理论中提到的“锥画沙”“屋漏痕”等效果,也很少体现出一波三折、钉头鼠尾的特征,而是吸收了民间美术中彩陶和瓷器画中的用笔。他善于用洒脱的圆弧形勾勒画面,用笔带着一种纯净的美感,画面单纯明快、清透自然。

在绘制青花瓷表面的图样时,许多匠人为了追求速度,通常只是率意为之。这就使得青花瓷的纹样在造型和用笔上显现出天然率真、洒脱利落的意趣。瓷器画中看似不经意的线条实则动中有静、粗中有细、弹性十足、概括力极强,体现出了自然奔放、轻盈灵活的特点,充满了抽象意味和浓浓的禅意,代表着画家或匠人对绘画节奏的精准把握。潇洒宕逸的线条反映了画家创作时自然的心理变化,传递出了极强的主观感受。这种绘画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林风眠,而瓷器画也成为他日后绘画的重要参照。林风眠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间瓷绘的影子。他常常随手勾画,任由线条自由摆动,毫不在意绘画对象的形体是否准确。他用笔极速且富有弹性,线条流动而活泼。在他的《侍女》《学步》《戏剧人物》等作品中,风格和用线都是统一的,给人一种新鲜、自然的感觉。

林风眠的“孤鹜”系列作品很受大众推崇,笔者认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观者对画中线的喜爱,二是观者能从画中体会出古意,特别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飛鸿踏雪泥”和“秋水长天孤鹜飞”的诗词意境。林风眠极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特别是对宋瓷颇有研究。他突破了西方绘画在写实层面的局限性,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契合点,用真诚动人的笔触描绘出了20世纪中国人的真情实感。他的作品能够把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融为一体,色彩明快,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林风眠的画是视觉的诗,是无声的歌,始终笼罩着朦胧的诗意,流露出一种孤寂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一种艺术家心灵深处的情感倾诉。

猜你喜欢
林风眠民间美术
林风眠《静物·瓶花》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