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兰
摘 要: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也可以进一步强化这种效果,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引起充分重视。文章先阐述了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困境,在明确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最后从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拓展诵读内容资源、引入读写结合模式、组织开展多元活动、优化诵读任务作业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内容;作业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9-0188-03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国学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事实上,国学经典本身就蕴含较多的文化元素,同时很多经典作品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准则形成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对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可以取得较强的教学成效,综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导致诵读教学活动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应该在后续时间里引起充分重视,并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优化调整方向。
一、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流于形式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但是当前诵读教学还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导致诵读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仅仅将诵读教学当成一种阅读手段,让学生通过诵读活动了解课文内容。这也使教师只能发挥诵读活动的浅显作用,很难让学生通过诵读活动深层次感知文本内涵,难以发挥情感熏陶、价值观引导、文化感知等其他作用。
(二)教学体系割裂
诵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可以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文讲解等环节发挥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并没有在这些教学环节中灵活使用诵读教学,导致诵读教学活动与各个教学环节存在割裂状态。这种情况无疑会导致诵读教学活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难以立足诵读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在后续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这一点,强化诵读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联动性,能够形成较好的教学合力。
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价值
(一)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可以较好地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国学经典作品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对学生来说,诵读国学经典作品可以引导他们积极认知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元素,显著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真正对国学经典作品产生兴趣,在课下也会主动接触这些内容。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灵活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能较好地豐富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国学经典作品跟当今时代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导致学生难以直接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而通过诵读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含的内在情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除此之外,教师立足诵读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活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在新课标全面推行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已经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深入应用。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也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开展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这主要是因为国学经典教学活动可以锤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素养,使学生在诵读教学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层次了解国学经典内容,并受到国学经典的教育熏陶。这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综合成效。
(一)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诵读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改善诵读教学的课堂氛围。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国学经典作品跟他们生活环境有较强的距离感,同时多数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能力也比较有限,因此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含义和情感要素。这个时候,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直观展示国学经典作品的内容,降低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作品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环境搜集相关视频,并在后续课堂教学中面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视频演示过程中进行诵读。这样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认知水平就可以得到显著强化,同时在良好的诵读氛围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中,学生可能难以感知伯牙的知音情感,同时对文言文内容的感知也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关于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将相关视频融入多媒体教案中。在课堂导入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面向学生播放这些视频,同时要跟学生讲解视频中“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伯牙鼓琴》的内容含义和情感要素。在提前播放了相关视频以后,学生理解文言文《伯牙鼓琴》的难度就会显著降低,同时可以在诵读过程中深层次感知这篇课文蕴含的知音情感,将其代入自己的生活场景中,体会“知音难求”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诵读内容资源,增强诵读教学深度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途径搜集较多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国学经典作品,对诵读教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时间里深层次研读国学经典的相关课文,并搜集一些同类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降低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课文的难度,并通过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其他国学经典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秉承谨慎性和系统性原则,切实提高诵读教学的深度,使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取得预期的成效。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诵读教学中引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登鹳雀楼》的认知水平。《登鹳雀楼》是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同时很多诗人都在鹳雀楼上写过古诗词,比如畅当的《登鹳雀楼》等。在诵读教学中,学生通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可以感知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也可以体会诗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获得较多的正能量感受。而畅当的《登鹳雀楼》所体现出来的内核精神也比较类似,特别是在诗词结构上都是通过景色来抒情。因此,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诵读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理解古诗词内在含义的难度,也可以较好地拓宽学生的国学经典视野,增强课堂教学的深度。
(三)引入读写结合模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诵读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學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通常会和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的教学态势。目前我国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开始使用读写结合模式,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诵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入读写结合模式,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作品的理解深度,并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教师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作品以后,可以考虑让他们尝试仿写文言文或古诗词。通过仿写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提高自身对国学经典作品的了解水平,还可以强化他们使用文言文写作的能力,使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读写结合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讲解完《铁杵成针》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结合前一篇文言文《囊萤夜读》,让学生观察故事类文言文的结构布局,并在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语言使用技巧。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寓言故事,比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寓言故事的完整内容,并让学生将其还原成文言文。四年级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了较好的认知水平,再加上之前关于《铁杵成针》和《囊萤夜读》的诵读活动,就可以完成文言文的仿写活动。在学生仿写完成以后,教师可以逐步观察学生的仿写内容,并将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诵读这些仿写作品。这样,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锤炼,同时对国学经典作品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组织开展多元活动,丰富诵读教学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组织多元活动,丰富诵读教学的形式。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层次来看,针对他们所开展的诵读教学应该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课堂环境中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考虑开展一些诵读表演活动。即教师结合国学经典作品,让学生分别扮演作品中的不同角色,以对话配合表演动作的方式,还原国学经典作品的场景。小学生的表演欲是比较强的,通过这种表演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表演完成以后可以提出评价,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国学经典教学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表演活动,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两名小孩、孔子和独白等角色,在课堂环境中诵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还原文言文描绘的情景。在学生诵读表演的时候,教师要先让学生揣摩各自角色应该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以及情感要素,能够真正模仿与还原文言文所展示的故事。其他学生则观看这几名学生的诵读表演,并且在诵读结束以后可以发表自己观看诵读表演的体会与想法。教师在学生诵读完成以后,对学生的诵读表演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文言文《两小儿辩日》。通过这个环节,诵读教学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避免诵读教学变成普通的朗读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深度。
(五)优化诵读任务作业,落实“双减”政策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科作业的时候,可以考虑加入诵读式作业。当前我国中小学已经开始全面推行“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实现提质减量的作业设计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通过加入诵读任务的作业形式,不仅能丰富语文学科作业内容,也可以创新语文学科作业的方式。在具体设计诵读任务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避免局限于课文教材,适当选择一些国学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诵读。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科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诵读任务作业,推动“双减”政策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全面落实。
比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时候,教师可以定期给学生布置一些诵读任务作业,让学生养成国学经典诵读的习惯。这里教师需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国学经典诵读书目,具体有《三字经》《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经典书目在课下进行诵读。家长也可以在孩子诵读的过程中加入其中,并引导孩子一起有感情地诵读国学经典作品,最后把诵读过程录制成视频发送到微信群等教师指定的线上平台中。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可以在课下考查学生诵读作业的完成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些优秀的诵读作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可以取得多个方面的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认知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诵读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式。在具体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灵活引入读写结合、故事演绎等多种方式,使诵读教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诵读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双减”政策灵活安排诵读作业,达到提质减量的目的,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诵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喜娥.探析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读写算,2020(22).
[2]马春玲.谈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J].智力,2020(25).
[3]伍月清.基于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的方法[J].新课程,2020(44).
[4]詹有智.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科技资讯,2021,19(06).
[5]汤丽君.诵国学经典,品百味人生——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诵读国学经典[J].课外语文,2021(07).
[6]潘娟琴.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