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星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师应支持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把丰富的具有乡土特色的低结构材料投放到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从区域活动投放的低结构材料的来源、原则等方面积极提出切实可行的材料投放策略,促使幼儿在富有乡土韵味的区域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
关键词:低结构材料;投放 ;乡土元素; 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20-0044-03
区域活动为幼儿打造了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育人环境,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操作各类游戏材料来进行互动和学习。因此,区域材料的投放可以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整体效果。近年来,“低结构材料”聚焦了幼教同仁的目光,低结构材料构造简单,玩法富有开放性,易于组合变化,逐渐成为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新宠。我园充分挖掘利用莆仙文化资源,创设融入乡土元素的区域游戏,让低结构材料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具体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低结构材料,从而玩出“乡土风”,让幼儿感受莆仙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对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
(一)来自大自然的“低结构材料”
品种丰富的自然物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易于收集,富有地方特色,是很好的低结构材料之一。幼儿亲近大自然之余收集了各种自然物,主要有鹅卵石、树枝、树叶、树皮、松果、各类的花朵、果壳、果核、果实等,不仅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收获满满,还可进行分类投放,开展游戏。如:美工区中投放的树叶、羽毛等可做莆仙戏脸谱、头饰、拓画红木家具的花纹等,蔬菜瓜果、鹅卵石、丝瓜络、贝壳等则给幼儿留出足够的操作和创造空间。
(二)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
废旧材料是“低碳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宝贝。区域材料投放时,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废旧材料的价值,鼓励幼儿参与收集,让幼小的心灵萌发环保的种子,再通过幼儿自由创作共同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充满乐趣的环境。如教室里富有童趣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纸筒、扑克牌、一次性杯子、盘子、CD片、大小不同的瓶瓶罐罐(红牛罐、纯净水瓶、奶粉罐、薯片罐、茶叶罐瓶等),是孩子区域活动时的“抢手货”。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幼儿还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例如有的幼儿用鞋盒、木块建构兰溪公园、大蜚山六角亭;有的用一次性纸杯层层垒高龙华双塔;还有的合作用长短不一的纸筒打造“红木博览城”,还不断尝试着不让“城门、城墙”倒下来的好方法,体会到玩中生智和成功的愉悦,乐此不疲。
二、巧投低结构材料的原则
如何巧投低结构材料营造浓郁的“莆仙乡土风”,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获得个性化的成长?首先要保证可以找到足够的符合要求的材料,如果没有足够的材料,区域活动则成为“无米之炊”。同时这些材料还有具有吸引力,让幼儿保持持续探究的“热度”,保证幼儿的探究过程能够体现并達成区域的活动目标。经过实践,老师们摸索出材料投放的四个主要原则。
(一)安全性和艺术性原则
“安全无小事”,收集低结构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无安全隐患的材料,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清洁消毒,分类放入相对应的箩筐,贴上醒目的标记图,既有利于幼儿了解低结构的特性,又安全美观。如旺仔牛奶罐比较坚硬、开口的铁片比较锋利,教师们先用清水把瓶子洗净、晾干后,用透明胶布把开口封住再投放。同时应注意“美化”,增强艺术性,如鞋盒、纸箱铺上乡土风浓郁的蓝花布,投放在“仙溪茶馆”中当做茶叶的展示台,增添游戏的氛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有趣味的活动环境。
(二)适宜性原则
乡土风浓浓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老师应根据当前活动主题的需要和不同区域的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投放,充分发挥低结构材料的价值。如主题活动“仙游小吃”,班级可创设“莆仙美食屋”,提供鹅卵石包“扁肉”、松果当“荔枝肉”、报纸捏团“水龙”;“仙游小吃加工坊”,尝试用橡皮泥压印红团、用轻泡包赤饼、用超轻黏土拧麻花;“美食设计屋”,提供彩色小石子、干花、贝壳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包装盒、捏塑月饼印模;在感知、操作中,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了解家乡饮食文化之美。
(三)计划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投放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如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精细动作尚未发展,色彩鲜艳、品种简单、取放方便的材料是“首选”,如一次性杯子、茶叶罐可以铺路、围墙,容易搭出成品,满足幼儿的成就感。而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喜欢思考,动手能力强,丰富多样和比较精密的建构材料是“最爱”,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形状各异的木块,可以搭建气势宏伟的“红木博览城”“兰溪大桥”,也可以搭建便于调整收放的斜坡、亭子,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探究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四)动态性原则
兴趣不同、能力各异的幼儿总能在丰富多变的区域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游戏。教师鼓励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小当家”,引发幼儿一起讨论、更换、充实材料。教师应充分考虑主题活动融入区域游戏可能达到的目标、需要收集的材料,进行不定期的调整、补充。动态管理的原则加强了平行班和不同年龄班之间的互动,通过每周的课题教研,教师们可以积极交流、反馈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游戏水平和使用材料的情况,对症下药,做到资源共享、材料互补、互通有无,有效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
三、巧投低结构材料的策略
(一)材料投放做到“心有目标”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去选择“即时目标”,最大限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创意类活动区域更适合投放低结构材料,如“莆仙戏创意脸谱”“莆仙戏服装秀”,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特征,中大班低结构材料可以多一些,小班相对少一些,材料不宜复杂。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划分区域,及时增减操作材料。如益智区某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师投放娃娃吃月饼(月饼的形状不同)、打地鼠(地洞的形状不同)等材料。如生活区某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小肌肉精细动作,投放一些奶粉罐制作的莆仙戏公主、丫鬟等角色和发夹、超轻黏土、穿珠子、扣纽扣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动手动脑,可以发现问题、积累生活经验、学到新知识,逐渐达成预设的活动目标。
(二)投放的材料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充分考虑材料是否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是否容易操作,是否有利于幼儿去发现、探究和学习。一个活动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作用,同时一种材料也能完成多个目标。如仙作坊的大小木珠,孩子們把木珠插在竹签上变成美味“余甘串”,而放在碗里则是“汤圆”,穿上一条绳线又变成限量版的“手链”“项链”,穿上多条绳线便变成“头饰”“门帘”,若拧上彩色的毛根就变成“七色花”……又例如每年元宵节过后,孩子们自发开展了区域游戏“枫亭花灯”,不同的年龄班在美工区投放不同的材料,各显神通。小班的幼儿涂画、撕贴花灯,在益智区里挂花灯学习点数、比多少、按颜色、大小进行排序;中班幼儿折叠花灯,印画、粘贴剪纸加以装饰,建构区用花片拼插花灯生成角色游戏“逛花灯”,在活动室营造浓浓的元宵节氛围进行讲述;大班幼儿选用更为丰富的材料,如塑料瓶、包装盒、一次性纸杯、绸带等,自制花灯、自编谜面举行“赏灯猜谜喜乐会”,在户外玩“接力传花灯”“逛花灯”的游戏。教师引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幼儿处在最佳状态时时为自己的新发现发出惊叹。
(三)尊重个体差异,材料投放体现层次性
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切忌一刀切,同一个活动区可以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教师应根据操作材料可能达到的预期目标,逐渐提高难度分解出操作层次,将材料“细化”,让能力不同的幼儿都有合适自己练习的材料,进而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如大班数学区“大蜚山木栈道”,师幼共同收集彩色雪糕棒、吸管、细竹竿等材料,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出示范例,幼儿模仿范例把雪糕棒进行对应排序。第二组出示一部分的范例雪糕棒,幼儿按规律接着排序。第三组出示排序不完整的雪糕棒,幼儿看到空缺,会根据规律补上缺少的雪糕棒。第四组幼儿当排序设计师,幼儿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满足了能力差异的幼儿,使水平不同的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自信。
(四)区域间材料的整合使用,促进全面发展
低结构材料的可变性可以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乐于创造。富有个性的玩法带来不同的操作结果,获得经验和知识积累、发展思维。低结构材料需要与其他结构材料整合优化使用,激发幼儿更为丰富的游戏行为,实现了游戏材料间的功能互补,真正实现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的“对话”,满足不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需求。
1.一物多用、百变玩法,充分挖掘材料的多功能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低结构材料可进行不同的替代,加以想象,同一种材料在区域中可以反复使用,避免了单一材料单一玩法,提高幼儿生发游戏情景、自主游戏的能力。如形态各异的鹅卵石投放在美工区,成了特殊的画纸,幼儿将自己的创意尽情挥洒,一块块石头华丽转身为兰溪公园的浮雕。音乐区里,鹅卵石是天然的打击乐器,孩子们敲击石头为莆仙戏《花木兰从军》配上“马蹄声”伴奏,惟妙惟肖,幼儿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建构区,幼儿尝试了垒龙华双塔、堆城堡,搭大蜚山山门等建构活动。活动中,幼儿的百变作品体现他们的创意和欢乐。简单的瓶盖在不同年龄段幼儿手里能玩出点数、垒宝塔、拓印空心圆等不同的精彩。如小班美工区的“拼花”游戏,幼儿不受大小、颜色、形状的干扰,用瓶盖拼出兰溪公园春天不同颜色的花;中班科学区“送快递”游戏,幼儿按正确路线把“文旦柚”送到“动物新村”,从瓶盖的多少比较出距离的远近;大班棋类区“闯关”游戏,幼儿自制小动物贴在瓶盖上,玩“斗兽闯关”游戏。这样的区域材料更富有变化和创造性,给幼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引发幼儿高效的活动、积极的发展。
2.多物同玩、百玩不厌,促进区域之间材料互动
低结构材料用途不固定,幼儿在操作中可降低结构材料进行自由组合。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在区域的设置上打破以往明显的区域界限,鼓励幼儿跨区开放性地使用各种材料。游戏时不规定材料的具体玩法,增强材料的可玩性和活动的趣味性,深化了情景中的学习。如大班莆仙主题生活区“年夜围炉”中,活动材料有白色泡沫块、圆形月饼盒、小镜子、塑料袋等。经过讨论“麻辣烫”的活动成为首选,孩子们忙开了:先是在月饼盒刷上底色,用红色、橙色颜色显示麻辣烫的汤料。接着选食材,有的画出自己喜欢吃的菜,有的用橡皮泥捏饺子、搓汤圆,有的从废旧图书上剪下爱吃的菜,将图片粘贴在月饼盒上,还有的用白色泡沫块串成白粿、塑料袋加工成海带结。最后是烧火锅——用镜子反射阳光,把光斑投射到火锅内,火光闪闪,映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有趣有味的“围炉”活动融合了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令老师、同伴们刮目相看。
四、结语
总之,投放低结构材料的区域活动,创造了一个孩子展示自己,教师欣赏孩子的平台,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充满智慧和活力。通过师幼共同收集、投放适宜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拉近幼儿和莆仙文化的距离,练就探索美丽世界的“火眼金睛”,萌发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发挥区域活动最大的教育功能,彰显其教育价值。让幼儿收获快乐,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悦.利用生活材料促进幼儿区域自主游戏有效发展[D].《课程教育研究》, 2017.
[2]高显琼.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实施的策略探讨[D].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8.
[3]马艳萍. 浅谈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开发——以大班《球》的主题区域投放为例[D].《好家长》,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