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叙事: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

2023-02-07 05:04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史冬梅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法治

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 史冬梅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比较重视道德教育,道德叙事也是由来已久,家训、言传身教、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美德典故等古朴的教育方法,正是通过叙事让一代代后人逐渐学会了生存技能,建立了道德规范,在社会上传递了大家所认可和推崇的价值与规则,传承了人类文明,且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现代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也同样离不开道德叙事。道德叙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增强道德的主体意识,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内在的道德需要,引导他们获得长足的精神成长。

一、认识与辨析:道德叙事的德育功能

道德叙事,就如行云流水,悠远且清新;似雨后甘露,润物而无声。道德叙事包括“叙”和“事”两方面。“叙事”曾作为中西方古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出现:如我国的古代教育,曾有孟母用“断机杼”的行为让孟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颜之推、曾国藩等名家将自己亲历的人生经验,撰写成一篇篇家训、家书来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西方家庭和社会中的一些宗教教育,大部分都是通过《圣经》故事来阐发教义,故而,宗教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道德教育的角色。“故事”也是古代中西方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山海经》、民间传说、美德典故等,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在西方的传统社会中,美国教育清教徒使用的角帖书和《姆克古菲读物》等,大多讲述的是传统美德故事。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开放性。道德叙事的开放性,主要指向故事的开放,即每一个道德故事或情境都没有标准答案,或是相互对立,或是相互冲突,或是相互影响,或是发人深省,这就使得它对学生的道德思维、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从而消除了传统习惯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第二,生活性。故事一般来源于生活,其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教学目的也是为了生活。相比教材中的道德灌输和相对“美好纯净”的世界,道德故事呈现给学生的是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这就使得学生直观地意识到自己同别人在道德规范、价值标准以及信仰上可能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从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三,知行合一性。道德叙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了价值与知识相统一、启发与体验相统一、引领与行为相统一。叙事用其故事的丰富性、理论的隐寓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性,使其在道德教育中具有知识导引、情感激发、行为体验、思维启迪、涵养品格等独特价值。

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回归生活。道德叙事因其生活性的特征,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理念正好契合;道德叙事的开放性、知行合一性又与教材的活动性与实践性相一致,都是指向学生的道德体验,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道德思维、道德品德能力的提升。因此,道德叙事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道德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领悟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规范与约束个人的行为,还能提升学生对于道德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在道德、价值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二、开发与实施:道德叙事的课程资源

将道德叙事的素材与课标、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立足当代学生道德教育的学习力和兴趣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发道德叙事的课程资源:一是搜集古今中外的美德叙事素材;二是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创编道德故事;三是结合有意义的节假日和社会重大事件,自编叙事故事。

笔者对以上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将道德核心关键词“勇敢”“正义”“希望”“爱心”“忠诚”“尊敬”“诚实”等作为竖条目,把道德与法治教材各年级课程内容作为横条目,初步整理汇编成德育叙事资源库。列举三年级资源库目(见下表):

?

道德叙事课程资源的创建,是从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道德教育:一是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道德内容有障碍。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多是抽象笼统的,情境性和意义性不够丰富,学生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困难。二是传统道德教育方法陈旧,模式老套,道德体验缺位。就现阶段来看,许多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偏离生活,单纯地从课本知识和概念出发,以抽象、空洞、乏味的说教为主,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性知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效果不佳。三是道德叙事方式过于“标准”,叙事内容不完整。部分教师在采用道德叙事法时,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独特优势,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情况,道德叙事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一些事件和故事甚至让学生感到陌生和枯涩,叙事事件偏离学生认知范畴和情感体验。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摒弃落后的道德教育观念,我们将视野转向道德叙事,它把道德知识融于故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又能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与故事人物交往与对话中,朝着积极的、正面的方向发展,具有引导性、示范性和交互性的功能。

三、探究与追求:道德叙事的有效策略

借鉴叙事的一般方式,改变德育过程中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封闭、沉闷状态,探究道德叙事通过心理暗示、认知同化、情境体验、激发想象等方法,发挥德育功能、提升德育效果的心理机制,探索道德叙事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应用的一般路径,丰富道德叙事的实施策略,追求德育的新样态和新境界。

(一)设计叙事情境,亲历道德现场

叙事离不开情境,只有让学生亲历道德现场,教育才能鲜活、富有生命力。创设情境是叙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移情入境的情境。

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叙事故事《六尺巷的故事》,讲故事前出示六尺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带入故事画面;而后提问:为何这两户人家中间有这么宽的一条巷子?以问激趣,触发学生想要深入倾听的渴求;接着创设情境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假如你是邻居,看到傅以渐写给他家人的这封家书,你会怎么想,如何做?引领学生换位思考,体验故事中的困境,深入体悟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价值和行为,从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由此可见,叙事情境的设计,第一,要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介手段,创设道德现场,以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征;第二,要有问题意识,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与对话中实现道德的提升;第三,还要开放,引导学生关注突发事件,以小见大,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价值体验。此外,叙事情境的设计还要具有挑战性,要能够让学生有学习和记忆的参与,唤醒并呈现生命感动。创设情境时,教师带学生亲历道德现场,必须要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道德养成状态。

(二)注重叙事表达,实现价值认同

道德叙事主要靠表达来实现。在道德叙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表达的可能性以及表达后的喜悦,表达能体现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内心的状态。道德叙事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如叙说、口语、动作、文字、对话、独白、表演等,不同的叙事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前几日,在学习《我很诚实》一文时,一个比较内向的学生主动上台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故事《同桌的红笔不见了》,他声泪俱下地表达了他受冤枉的痛苦,结尾那句郑重承诺:“同桌,我用人格保证没拿你的红笔!”感动了全班人,也感化了同桌。同桌当场向这个讲故事的学生公开道歉。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善于借助表达,让学生以生命本体行走人生、体验人生,最终实现价值的认同,获得生命的超越。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叙事的故事意义得以生动地呈现。道德叙事生动的表达方式革新了传统道德教育中灌输的方式,是学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其生命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提供其满足表达需要的时空,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充满生命活力。

(三)指向叙事践行,升华德性养成

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中成长和发展的,最终指向实践。践行作为道德叙事实施德育的策略,指向学生未来德性的养成。道德叙事的行为体验主要指在叙事提供的时空内,学生借助故事人物进入故事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体验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品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道德叙事时,学生就像剧中的人物,作为一个角色进入叙事中所描绘的故事人物生活,通过扮演各种人生角色,感受多彩的生活场景,表现人物的行为,感受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体验人生百味,打破已有道德界限,实现生命的超越。

生活本就是一串串故事的连线。观照生活,丰富学生叙述生活的故事——历史的或现在的,自己的或他人的,书面的或口头的,现实的或虚构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的资源。道德叙事,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聚焦学生品德的提升,启迪与照亮学生未来的生活道路!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法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