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答式转向活动式:课后习题的生态转衔策略

2023-02-07 05:0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王洁婧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词串习题语境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王洁婧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是依据文本内容、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制定而成的,为教材解读点明了方向,为突破重难点提供了思路,是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在预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把课后习题当作阅读题,让学生阅读文本后直接书写答案来呈现自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则将课后习题直接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种零碎而单一的方式,让课后习题单纯地只作为习题去使用,而缺乏深度思考的路径,导致教与学中缺乏过程体验,缺失能力生长点。

如果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那么如何转衔至“怎么教”,就需要教师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在自然且生动的样态下,实现“生态转衔”。教师应借助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根据各项活动链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整合,产生有意义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发挥教材课后习题最大的价值,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起点:为设计学习活动寻找切口

学习内容是学习活动设计的起点。教师只有先明确学习内容,才能预设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理解程度、掌握程度等,才能为设计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寻找最佳切口。

(一)基于题型的学情判断

为了厘清课后习题的价值,纵观各学段的习题并进行分类,我们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基本是基于“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三个维度交互设计的。笔者现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后习题为例,归纳习题类型(见表1):

表1 课后习题类型

(二)基于学段的经验分析

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特点,有经验的教师会以此进行经验性的判断。如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选编在三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学段的特点做出判断:中年级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长文章,在以往阅读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习题中所要求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从而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即可。而对于已有童话概念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应只侧重于故事内容,还应从“火柴”的象征意义出发,通过环境、对比、反差等方面对于这一文体进行深入探究,体会其表达效果。这种判断是面向学段的,也是基于教材的,更是课后习题带给一线教师至关重要的判断力。

当然,这样的经验判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据班级的独立学情,基于课后习题的题型价值,教师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经验判断,适当而自然地建立学习方向,推动学习进展。

二、生长点:为创设有意义的活动点燃内驱力

厘清了教学的内容,也就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学生学习活动,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深度的学习,让学生动起来。

学习活动指向学生,根据学生的逻辑打造活动模式,习得学习能力;学习活动指向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制订学习目标,系统布局,教授学习方法;学习活动也指向文本,根据作者的逻辑发现谋篇布局的秘密,读写结合,运用策略。以上三点便形成一张“网”,牢牢抓住“学习主体”的内驱力,盘活各种能力的生长。

(一)归类:读用性的词串体系

在课后习题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最基础的知识,那就是会读、会写的生字新词。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活动都是按会读、会写两类进行单一呈现,抑或是根据语段的顺序排列呈现,完成读一读、记一记、讲一讲等常规操作后就算完成了基础知识的积累。殊不知,这样机械式的学习,只是走马观花,要想让看似平凡的知识点具有趣味性,施展读用性,就得进行归类。

1.遵循文本逻辑

文本中,总有许多散落在其中的字词,它们如同散点,需要整理排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象的实物让人建构知识的体系。如何准确分类呢?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遵循文本逻辑。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课后有一则“资料袋”,结合图片,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组民族的名称(词串1),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料了解民族的特点(词串2),发现这所学校与我们学校的不同(词串3),利用这样的体系串联起整个文本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学习目标更明确。(见表2)

表2

2.渗透学习方法

词串还可以按词性来分: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拟声词等。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涉及词性的相关知识点并不多,虽然学生容易混淆,但若时常有意识地进行归类与学习,那这一难点的学用就顺理成章了。在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教师可以进行词性分类(见表3):

表3

3.启迪思维进阶

虽说词串的分类体系较为明晰,也易于模仿,但并非仅仅框死在字词音义上,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学习的迁移特性。

古诗需要词串吗?若你抓住了思维的导火线也同样可以。五年级下册“爱国主义”单元中《从军行》,诗中有大量边塞诗所特有的意象: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借助注释,学生对于表层的理解不成问题,但对于最为经典的意象“玉门关”,其深层的含义就较难体悟。设计这样的一组词串活动时,除了诵读,教师还需要补充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哪里有“玉门关”。学生就会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脍炙人口的诗句迁移,形成课内课外、前后学习的有效勾连。此外,为了实现对古诗深层次的进阶品读,就各名句中所理解的“玉门关”进行系统学习,“边塞诗”的价值就会变得更为丰盈。这样的迁移,使同一类事物联系在一起,实现思维的进阶。

好的学习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读、想、写、说、辩,在不同感官的触动下,形成最为生态的转变。

(二)搭建:适切性的语境支架

多种形式的课后习题最终目的都是推动学生语言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架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助推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想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就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即语境。

1.创设生活语境,充实语言素材

通常,我们在教学表示同一类的一组词语时,总会先出示一些文中的同类词,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达到对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这虽说也是一种活动的方式,但并未调动学生鲜活的活动状态。在《火烧云》一文中,作者主要从“光、色、形”等方面描写火烧云的样子,课后习题也将表示颜色的词语进行归类学习,但若能在学习活动中联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语言的积累创设语境,那就更为丰富了。出示“紫檀色”词,指名读并理解词义,教师随之询问学生校服的颜色,点出像草一样的绿色就叫“草绿色”,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同类的词语,并结合句式练习说话:像紫檀木一样的紫色叫作“紫檀色”;像玫瑰一样的红色叫作“玫瑰红”;像茄子一样的紫色叫作“茄子紫”;像柠檬一样的黄色叫作“柠檬黄”……

从校服的颜色聊到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同类结构的词语的迁移,教师依托句式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理解性的说话练习,体会色彩词语的丰富,也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素材。

2.善用直观图画,解析核心内容

《望天门山》一诗是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学生的眼里,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因书中的插图较为朦胧,具体的景色如雾里看花,学生对诗中核心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想象”,达成习题目标呢?教师可以借助直观的图画,为学生创设语境,设置理解的“扶手”。

3.注重多元评价,解读多重人心

《跳水》所在单元旨在通过学习体验“如何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文旨在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维。

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指向船长提出来办法的优劣以及人物形象的点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究孩子遇险的种种原因:“水手的取笑”“猴子的挑逗”“孩子的生气”,这也是小说内在多重矛盾的根本性作用,即协同推动情节的发展。

到底是谁把孩子推向了险境?对于这样的角度,大多数学生无法“一击即中”。教师可以在“制造危机”之中加以引导——是小说家将孩子推向了险境,小说家的工作便是塑造一个“英雄”来“解决危机”,而这个故事中的“英雄”自然非“船长”莫属。“英雄”在教师交流的语境中成功“出世”,结合课后“船长逼孩子跳水的办法好在哪里”的议论,从而有了对船长的多维解读和深层认识,船长的形象也就在层层剖析中呼之欲出了。

人物评价需多元,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另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针对不同内容提供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文本实践中揣摩人心与人性。

(三)创设:情境性的写作坡度

1.设计梯度,降一降

《搭船的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捕食的情境观察入微,用词的准确性一下子显露了文本的读写契机。教师根据赏析翠鸟捕食的语段,迁移观看“变色龙捕食”的视频,随机提炼一连串捕食时表示动作的词,借助画面和动词进行仿写,设计了梯度,化解了难度,让真实的影像情境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2.提供语境,记一记

中年级的对话书写训练特别重要,教师可以出示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片段让学生记录人物之间的对话,并根据画面呈现的动作、神态、语言添加提示语;也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记录家人之间的对话;还可以直接出示对话内容,让学生添加提示语,多管齐下,在恰当语境中提升学生的片段练习质量。

3.巧设支架,列一列

写作讲究谋篇布局,怎样才能让立体的结构模型变得清晰,易于学生理解与使用,这就需要支架的铺设。《大自然的声音》课后训练中围绕中心句写话就需要提供阶梯式的支架。学生利用支架建构段落意识,并开展交流与写作,从“扶”到“放”,从合作交流到独立书写,从固定句式到个性表达。支架不仅架起了学生写的梯度,还支起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境表达,扎实而具有活动感。

三、终点:为活泼的语文素养助力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怎么教”的质性追求。教师应根据依托学情、契合能力需要的基础,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展切入点,设计并优化学生活动。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学生活动设计时,要以生为本,从“问答式”转向“活动式”,从“单一性”转变成“多样化”,创设持续不断的活动模式,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设计让学生综合发展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感官动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彰显课后习题的价值意义,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猜你喜欢
词串习题语境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小学语文词串教学之浅见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