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產出導向法的英語教學思想促成環節課例研究

2023-02-06 00:53封國華
东北亚外语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課程語言英語

封國華

北京聯合大學 北京 100101 中國

關鍵字:產出導向;英語教學;思想促成;課例研究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我國學者文秋芳教授及其團隊經過十餘年的深入探索和實踐創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其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文化交流說”和“關鍵能力說”;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的若干迴圈組成。產出導向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切實解決我國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文道分離”的弊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和產出語言能力為最終目標。具體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的小迴圈,以及N 個小迴圈構成的無限大循環。在促成部分又可以分為詞彙促成、結構促成以及思想促成三個部分。目前,基於POA 理念編寫的教材已在全國多所高等學校得到應用,教學效果初步顯現;產出導向法還應用於對外漢語教學以及非英語語種教學。由此可見,產出導向法已形成一定影響。目前,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研究層出不窮,但具體教學環節的課例研究並不多見。本文擬使用產出導向法設計大學英語思想促成環節並形成課例,以期為產出導向法為指導的大學英語教學課例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課程概述

(一)課程簡介

“大學英語”課程是為非英語專業學生設置的通識教育必修課。根據國家、校本和學生自身需求,遵循外語教學規律,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英語學習策略以及英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現代化教育技術為支撐,是一個集多種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

“大學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通過工具性,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學生獲得在學術或者職業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通過人文特徵,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強化語言優勢,通過中西價值觀比較,增強“四個自信”,加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此同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當中。

(二)課程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課內外教學的各個環節,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二、教學工具、資源及氛圍

(一)教學工具

教學課程軟體:愛課程(中國大學慕課平臺)、校本慕課、微課;教學硬體:傳統教室+個人移動終端(手機、pad、筆記型電腦)、智慧教室;教學平臺:iSmart 外語智能學習平臺、騰訊會議、微信、批改網、U 校園、QQ 等移動終端。

(二)教學資源

現有、改編和自建教學資源,具體包括教材、補充教材、自編教材、自編練習與測試等紙質介質資源;視頻、課件等多媒體數位教學資源;以及自建慕課和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等開放性資源。

(三)教學氛圍

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習發生、學生知識的掌握、智力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在平日教學中,樹立發展的教學觀,正確的學生觀,通過藝術性的教學語言、良好的教風、教態、淵博的學科知識、和諧的師生關係、充分的教學準備、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以及師生的雙邊互動營造輕鬆的課堂教學氛圍。

三、教學評價

(一)課程教學評價

課程的教學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形成性評價包括出勤及課堂表現(20%)、作業與自主學習(40%)、期中考試(20%)、單元統測(10%)、口語測試或其他測試(10%)。終結性評價是指期末課程考試和能力水準考試,以評價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為主。最終期末總評成績為形成性評價(60%)+終結性評價(40%)。

(二)單元產出任務評價

此外,每個單元的產出(書面或口頭)採用文秋芳教授提出的TSCA,即Teacher-Student Collaborative Assessment,師生合作評價的評價辦法進行。

四、以產出為導向的英語課程思想促成環節設計

(一)學情分析

1、語言能力:在語言能力上,大學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水準可達到CSE-4 或CSE-5 級水準,即能夠理解不同場合下一般和常見話題的語言材料,能夠把握主旨和重點,明晰事實、觀點與細節,領悟他人的意圖和態度。通過進一步學習,望能夠理解多種話題或一般性專業話題的語言材料,把握要點及邏輯關係,分析、判斷、評價材料中的觀點、態度和隱含的意義。在輸出上,能夠比較和評析不同的意見,發表見解,表達連貫、得體、順暢,符合語體要求。

2、思維特點:目標授課物件皆為00 後大學生。總體來說,由於所處的資訊化、全球化、網路化的時代,其綜合素質較高,學習能力較強,接收新鮮事物能力強。但由於受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導向影響,部分00 後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主體意識強烈,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也由於自身生活閱歷不深,缺乏社會經驗和社會實踐的鍛煉,對許多複雜的問題看法往往簡單化、片面化,對事物的諸多矛盾一時難以把握,容易產生偏激認知和情緒,無法做到完全自主地去認識事物和判斷是非。因此,其認知上的偏差往往導致思想上的困惑與迷茫,行動上的盲目與搖擺,因此需要積極、正面的引導。

(二)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

1、教學任務

引導學生討論某教程第四冊第一單元Understanding Your Self-Perceptions 認識你的自我感知一文的主題思想。

本著“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通過有效的互動和啟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其獨立思考;以話題為抓手,充分挖掘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徵,促進學生對本環節話題,即對自我感知的理解和思考;通過對“自我感知”、“對比效應”及“應對策略”等話題的探討,助力學生對自我外表樹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

具體內容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層面:基於學生已有知識架構,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和互動教學引發學生對本話題及相關內容進行積極的思考和知識的構建;能力層面:通過識別複合論據,討論其功能和作用,從結構上助力學生書面成果的產出;思政層面:以“認識自我感知”這一話題為抓手,深度挖掘文章對於該話題所闡述的觀點。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將“思政”目標融入課堂,引發學生對於自身外貌和外表對個人影響的思考,進而加深學生對於“自我感知”的正確和客觀理解,為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分為以下三個方面:自我感知存在何種問題的探討(what);自我感知存在問題的原因(why);自我感知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how)。

3、教學方法

本課例的設計從教學內容本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基於“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綜合運用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啟動現有知識的同時,通過有效的啟發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形成對新知識的建構以及有效的產出。具體內容如下:

音訊:本節課以再現現實生活中對個人外表錯誤認知導入課程,引導學生審視自身,思考問題存在的原因而逐漸進入學習情境。其設計依據在於直觀的參與、個人經歷審視有較強的代入感,能夠給予學生較輕鬆的學習體驗,有利於後續教學內容的開展。

探究式教學:運用多媒體展示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通過層層遞進的探究式提問,引領學生探討“自我感知”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解決方法,進而引發深入思考,推進教學進程。其設計依據在於創設問題情境,引起注意、激發學習動機並聯繫自身是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

小組合作學習及任務式教學:剖析作者觀點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和任務式教學的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瞭解自己對於問題的思考過程,也能受到同伴思考過程的影響,學會多元化的思考能力;通過相應教學任務的設計和呈現,使課堂安排有效、緊湊。學生在循序漸進完成依次任務的同時,逐漸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構建。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能夠調動各種語言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構建。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習的內驅力,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並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為後續教學內容的討論和學習做好充足的鋪墊。其設計依據在於應用社會學習原理,鼓勵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提升多元化思考能力,加深對新舊知識的理解;通過設計各種課堂任務,採用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用語言做事情,是學習語言有效的教學方法。

互動式教學:話題昇華,即思政內容的講授和討論採取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圍繞“自我感知”這一主題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自主的互動,靈活的將學生對話題的理解與新知識和內容有機的結合,教師對學生的反應做出積極的、建構性的回應和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觀點和知識的建構,思政內容無縫對接外語課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其設計依據在於圍繞話題展開互動式討論,教與學之間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形成認知結構的重塑和提升。

(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該話題的主題思想;複合論據的識別;對自我感知客觀、正確的認識。

2、教學難點:話題內容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首先使用音訊導入和驅動環節;之後進入話題討論,即引導學生討論自我認知存在什麼問題、問題存在的原因以及問題的解決辦法;之後,進入總結和作業環節。

(五)教學內容與設計

1、導入驅動:該課例用呈現現實生活中人物對自我感知存在困惑的方式導入課程,引導學生審視自身,引發思考。其設計目的在於用身邊人物的事例導入課堂更能體現事件的真實性,代入感和啟發性較強。

2、內容一:通過小組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字裡行間,明晰作者對問題的闡述,理解作者觀點。其設計目的在於仔細閱讀文章,找出闡釋的問題,挖掘作者觀點。

3、內容二:首先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通過深度閱讀,挖掘作者提出的問題存在的原因,並做進一步闡釋。之後,教師舉例說明“contrast effect”,其設計目的在於通過實物舉例,使學生更加明確“對比效應”的含義,進一步說明問題存在的原因。最後由教師講解複合論據的定義,並舉例進一步說明。其設計目的在於講述文章結構特點,促成後續書面產出。

4、內容三:在該環節,教師提出“How should we deal with the problem?”的問題啟發學生找尋解決方法。之後,教師分享個人觀點,並促成思政目標的達成。

5、總結和作業:教師總結講授內容並佈置作業。

(六)教學反思

從課程類別而言,大學英語屬於通識類教育必修課。該課程從國家需求、校本定位、學生實際需求以及外語教學規律出發,基於外語教學理論和方法,以語言本體知識、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等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為依託,集全方位、多模式、多模態為一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的教學體系。

本節課例為大學英語精讀課程。其教學設計從再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困惑著手,通過有效啟發和講授,充分理解和構建對本話題的相關知識。通過討論文章主題思想,逐步理解、內化並產出話題相關內容。此外,通過對語言結構的識別和夯實,將話題討論與語言學習融為一體,有效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產出能力。

針對思政育人目標,以文章話題為抓手進行相關內容的認知教育,將思政目標融入外語課堂,做到潤物無聲。通過對“自我感知”話題的討論,喚起學生對個人外表客觀、正確的認知和思考,亦助力其三觀的形成。

此外,本節課例的講授,除關注學生對語言本身的學習和掌握之外,更加注重激發師生雙方教與學的熱情,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情境下,注重給學生更多的情感體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最終達到感知、理解、體驗、共鳴、吸收和產出的教學目的,最終實現本節課程的語言、技能和思政目標。

五、結語

自文秋芳教授提出產出導向法以來,以“產出導向法”為主題的教學研究逐年遞增,但把產出導向法應用於具體教學實踐的課例研究並不多見。本課例研究選取產出導向法中思想促成環節若干問題促成中的一個問題,將其細化為驅動、討論和總結三個部分,並輔以探究法、交互法以及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學習語言的同時,通過有效的互動,啟迪學生思維、影響其做出行動、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亦為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上的具體應用提供借鑒和參考。

猜你喜欢
課程語言英語
The wisdom of language 语言的智慧
生活中的“胡”语言
《乡愁》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人子课程
On the Sublime Beauty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inus’On the Sublime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不一样的平均数
学英语
Exploration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Tradi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