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3-02-02 22:40韩述郭贯成王俊龙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韩述 郭贯成 王俊龙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探究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作用机理的区域差异,以期寻求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方案。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符合倒“U”型特征。(2)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引导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激励时占主导,而模范性规范在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约束时占主导。(3)宿迁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的间接正向影响,政策规制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徐州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均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苏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正向影响退出意愿。常州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负向影响,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负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为中介的间接负向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宅基地退出程序,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农户风险意识,充分考虑农户利益诉求,遵循间接引导性的行动逻辑,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向行为的转化。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宅基地退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23)04-0062-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GL024)。

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双重驱动背景下,宅基地退出是唤醒农村“沉睡”土地资源的新动能,是深嵌我国城乡体制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也是盘活宅基地、疏通城乡经济梗阻和助推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2020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04个县和3个地级市部署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并将理顺宅基地退出制度作为宅基地改革的关键[2]。但在实践中,农户在宅基地退出中天然的弱势地位加剧了农户风险承载力不足、风险意识相对较低以及对政策不信任等问题,严重阻碍宅基地退出意愿[3]。此外,作为外部因素的政策规制致使宅基地用途、补偿标准以及农户利益诉求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宅基地退出意愿动力不足[4]。鉴于此,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的直接利益主体,亟需揭示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其退出意愿影响内在机理,为实现宅基地资产价值,稳慎宅基地改革提供参考。

当前学术界就宅基地退出关注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生命周期、前景理论、心理所有权等视角分析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5-7];从制度演变、村庄转型等方面剖析宅基地退出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创新路径[8-10];从农户分化、贫困脆弱性等方面研究宅基地退出对农户福利的影响[11-12]。此外,部分学者已关注风险承载力中人力资本对退出意愿的非线性影响。其中,栗颖超认为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政策认知越清晰,更倾向退出宅基地[13];邹伟认为农户文化程度越高,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对风险认知越清晰,越倾向于留在农村[14]。上述文献为本文奠定了基础,但仍有一定不足:一是虽然部分学者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剖析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15],但对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考虑不足;二是现有研究忽视了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非线性关系[16],未能充分考虑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倒“U”型和异质性影响;三是现有研究缺乏区域对比[17],未能剖析农户意愿逻辑的区域差异,寻求各地区宅基地改革要点。鉴于此,本文基于传统计划行为理论,构建风险承载力、政策规制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拓展框架,根据宿迁、徐州、苏州与常州4地市的农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机制,参照各地区退出意愿逻辑差异寻求宅基地改革侧重点,以期为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优化农村用地模式提供参考。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宅基地退出意愿与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由AJZEN在多属性态度理论与期望价值理论修正而来,是行为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逻辑的经典理论[18]。该理论认为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意愿的直接因素[19]。随着学科交叉与时代变迁,传统的计划行为理论已不能完全阐释和表达主体行为意向,在某些特定情境内还需引入客观禀赋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以更为准确描述主体行为意向[20]。因此,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宅基地退出主观意愿形成过程,需充分考虑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的地区差异。鉴于此,本文构建的理论框架中,除农户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及知觉行为控制外,将风险承载力与知觉行为控制也纳入计划行为理论,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模型(图1)。

1.2 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1.2.1 风险承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风险理论认为风险是生活中无法预估的损失[21]。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后主要面临生产、生活环境变化风险,如失业风险、健康风险、住房保障风险、社会风险与信息风险[22]。学术界主要以“生计脆弱性”[23]为切入点研究风险承载力。鉴于此,本文参考有关文献[24],将风险承载力(Household Risk Carrying Capacity)界定為农户应对农业生产、就业、住房、居住与社会保障环境变化后引致风险的能力,即宅基地退出后保持家庭稳定的能力。

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后要经历生产转变、生活环境变化、职业变动与身份地域性转移过程,需承担资产流失、收入下降、丧失养老保障与乡村网络破碎的风险。基于风险承载理论,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存在倒“U”型的门槛效应[22]。一方面,风险承载力较低时,农户急需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随着风险承载力的提高,农户再就业、决策、政策分析能力增强,退出积极性增强;另一方面,风险承载力位于较高水平时,宅基地资产价值较大,房屋重置成本过高,农户因看好宅基地潜在升值空间,不急于变现宅基地资产价值而选择保留宅基地。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符合倒“U”型的特征。当风险承载力位于较低水平时,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当风险承载力位于较高水平时,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

1.2.2 风险承载力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路径

(1)风险承载力通过改善行为态度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一方面,在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影响的正反馈阶段中,高风险承载力的农户具备受教育水平较高、宅基地退出后适应性较强等比较优势,在非农领域能寻求高投资回报率的工作,有利于宅基地退出后非农就业生产经营中创新新技术、提高边际生产效率,从而改善其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判断;另一方面,高风险承载力的农户,借贷与市民化能力较强,有助于农户适应就业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消除其宅基地退出的障碍,实现宅基地资产价值,优化农户对宅基地退出利好认知。在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影响的负反馈阶段中,高风险承载力的农户具备更为清晰的政策认知,对宅基地未来潜在收益空间较为看好,而降低宅基地资产价值变现需求,行为态度的中介“桥梁”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显著。

H2a:风险承载力位于正反馈阶段时,风险承载力会改善行为态度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时,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显著。

(2)风险承载力通过加强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一方面,在风险承载力对宅基地退出影响的正反馈阶段中,风险承载力的提高,意味着农户专业技能提升与经验知识累积,政策分析、解读与认知能力增强,加快农户宅基地专业知识及时转化,帮助其迅速提炼宅基地退出中遇到的障碍因素,提升风险知觉能力。另一方面,风险承载力决定农户社会地位,增加其风险认知的同时,有利于农户通过亲友帮扶实现风险分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宅基地风险承载力的负反馈阶段中,风险承载力较高的农户家庭生活质量较高、房屋重置成本较大、宅基地资产价值短期内变现的必要性降低,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桥梁”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显著。

H2b:风险承载力位于正反馈阶段时,风险承载力会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促进退出意愿;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时,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显著。

1.3 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1.3.1 政策规制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AHMED ZAHOOR认为政策规制(Policy Regulation)是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负外部性行为的惩罚措施[25]。CAI进一步指出政策规制还应包含对公共利益产生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措施[26]。YU认为政策规制对于提升公共利益有积极作用[27]。鉴于此,本文认为政策规制是政府为规范宅基地利用,营造有序的宅基地退出市场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行为,反映政府、村集体等管理者对农户的控制能力。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隐含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与资源分配。不同政策规制对同一行为主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不同行为主体在同一政策规制条件下也會表现出不同的制度行为。根据该理论,宅基地退出中政策规制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表现为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异质性。(1)激励作用。村集体作为治理主体,通过促进信息流通、规范宅基地退出程序和监督农户退出行为等途径降低交易风险,对提升退出意愿起到积极作用[28]。(2)约束作用。村委会作为宅基地治理主体,在关乎全体村民利益的宅基地退出中极有可能过度干预,致使农户权益受损,退出纠纷频发,如村委会的腐败寻租等行为,农户退出意愿陷入集体行为困境[29]。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1.3.2 政策规制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的路径

(1)政策规制通过改变主观规范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农户在差序格局的农村社会中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不仅会受到引导性规范的制约,也会受到模范性规范的影响。一方面,政策规制对制约“一户多宅”、面积超标等不规范行为,加强政策公信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引导性规范,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另一方面,政策规制代表较强的政策刚性,实践中部分地区强制拆除附属用房,致使农户权益受损,促使农户保留宅基地。此外,主观规范中引导性规范与模范性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当政策规制限制农户权利表征空间时,农户为确保宅基地交易顺利而依赖社会网络的模范性规范。基于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异质性,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a:当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激励作用时,引导性规范占主导地位;当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约束作用时,模范性规范占主导地位。

(2)政策规制通过改善行为态度影响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政策管理理论,良好的政策管理环境可通过加强政策凝聚、政策保障和政策文化包容三个维度提升个人社会再融入与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改善农户对退出行为的效用判断。具体而言,一方面,政策规制旨在赋予农户社会参与的机会,扩大其利益表征空间,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促进就业、住房、医疗的机会公平,有利于农户对退出行为的效用判断向利好方向转变,促进农户退出宅基地。另一方面,政策规制不规范会导致政策公信力下降,增加宅基地退出交易成本,降低宅基地退出的福利预期,抑制退出意愿。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b:行为态度在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宿迁、徐州、苏州与常州4地市,隶属于江苏省。2021年,宿迁、徐州、苏州与常州通过完善“1+N”政策体系,出台宅基地资格权认定、有偿使用、宅基地管理等7项政策文件,完成全域19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5.7万户、51.1万人的资格权认定数据库,全面形成房地一体宗地权籍数据成果,宅基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宿迁、徐州、苏州与常州发展模式迥异,通过各区域农户行为逻辑的对比对全国层面的宅基地改革有重要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为课题组于2022年6月对江苏省宅基地与农房利用的调查,调研内容涉及农户家庭构成与从业活动、家庭收入支出与资产情况、宅基地情况及乡村振兴与治理情况等方面,共计发放问卷605份,有效问卷598份,问卷有效率为98.84%,受访者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2 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协方差矩阵与因子分析建立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间的结构关系,是定量研究多变量因果关系的方法,涵盖路径分析、因素分析及方差分析。与传统回归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的优势是分析多因多果的网络结构,包含测量模型与结构模型两部分[30]。

綜上所述,本文基于拓展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主观规范、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家庭风险承载力及政策规制等潜变量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各潜变量及对应的可观测变量及模型如表2和图2所示,表2中各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为熵权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拟合度检验

3.1.1 信度检验

信度反映的是数据可靠性,是指当连续采用同样方法对同一对象测量估计时,结果的一致性水平,一般选用克朗巴哈指数(Cronbachs α)作为判定标准[31]。经计算,本模型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4>0.6,且各个潜变量所对应的Cronbachs α指数均大于0.6(表3),模型信度达到可接受的标准。

3.1.2 效度检验

效度是指测量估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一种测量手段能得到预期结果的概率。鉴于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中的KMO指数和Bartlett球体检验伴随概率作为判定各变量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依据[32]。表3中各潜变量的KMO指数均大于0.5,且Bartlett球体检验伴随概率均小于0.01,表明该模型各因子间效度较高,模型总体效度达到可接受的标准。3.1.3 拟合适配度检验

本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宅基地退出意愿[33]。其中,结构方程模型拟合适配度检验的方法是因子分析,采用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数及简约适配度指数作为模型适配度检验的标准[34]。结构方程模型初始适配度未达到可接受标准,为降低卡方值,根据变量间关系增加e3与e4、e6与e7以及e11与e16共3组共变关系(图2),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结果见表4,其中,模型各拟合适配度指标均达到标准,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解释能力较强,通过整体适配度检验。

3.2 模型回归结果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模型路径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参数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各路径载荷系数、标准误与临界比值分别在0.01、0.05、0.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3.2.1 结果分析

(1)模型1和模型2中,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0.56、0.48,均是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正向指标;在模型3和模型4中,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3.44、-4.37,均是退出行为的负向指标(表5)。经计算,宿迁、徐州、苏州、常州风险承载力的标准量化分值分别为34.23、45.67、70.56、78.64。宿迁、徐州农户风险承载力较低,均低于门槛值,位于正反馈阶段,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促进作用;苏州、常州风险承载力水平较高,均高于门槛值,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符合“风险承载力较低时,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风险承载力较高时,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的理论假设,假说H1得证。

(2)在模型1与模型2中,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和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作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正向影响(表6),均在10%水平下显著;在模型3与模型4中,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作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均不显著。在风险承载力的正反馈阶段中,农户认为宅基地退出存在盘活宅基地资源,改善居住环境等预期收益,在理性权衡后能精准感知并控制宅基地退出障碍因素,促进宅基地退出意愿;在风险承载力的负反馈阶段中,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的中介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显著,验证了假说H2a与H2b。

(3)在模型2和模型3中,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2.34、0.26,均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徐州、苏州市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有正向作用。在模型1和模型4中,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2.32、-0.27,均在5%水平下显著,表明在宿迁与常州市政策规制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表5)。经计算,宿迁、徐州、苏州、常州政策规制的量化分值分别为69、67、68、66。规制强度差异并不大,但对退出意愿影响迥异,表明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假说H3得证。

(4)在模型2中,政策规制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激励效应,其中“村委会支持我退出”对主观规范的路径载荷系数为3.16,“家人支持我退出”与“亲戚支持我退出”对主观规范的路径载荷系数均未通过统计检验,表明主观规范中引导性规范占主导地位,主观规范作为政策规制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为0.016。在模型4中。政策规制表现为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约束作用,“家人支持我退出”对主观规范的路径载荷系数为3.26,“亲戚支持我退出”对主观规范的路径载荷系数为4.98,而“村委会支持我退出”却未通过统计检验,表明模范性规范占主导地位,主观规范作为政策规制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为-0.013,假说H4a得证。

(5)在模型2和模型3中,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和通过行为态度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表6),均通过10%水平的统计检验,说明当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时,会通过改善行为态度促进宅基地退出。在模型1与模型4中,政策规制对退出意愿存在直接负向影响和通过行为态度产生的间接负向影响,均通过10%水平的统计检验,说明当政策规制负向影响退出意愿时,农户预期收益降低,通过抑制行为态度促使其保留宅基地,假设H4b得证。

3.2.2 宅基地退出意愿逻辑差异

经上述分析,通过对比各地区农户意愿逻辑差异,提炼出各地市宅基地退出的侧重点:宿迁风险承载力较低但位于正反馈阶段,风险承载力存在路径效应为0.561的直接影响和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分别作为中介变量,路径效应分别为0.008、0.025的间接影响,政策规制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约束作用,模范性规范占主导地位。宿迁开展了以“苏北农房改造”为落脚点的宅基地盘活政策,农户宅基地资产价值变现的需求较为迫切,但由于乡土社会情结等因素致使农户更依赖社会网络成员的模范性规范。徐州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均是退出意愿的正向指标,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引导性规范占主导地位。徐州同样位于经济优势不显著的苏北地区,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的约束作用较小的同时,通过完善审批流程、加快多部门间协作等手段加强了政策引导。苏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存在路径效应为0.261的直接影响和以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为0.002、0.014的间接影响,引导性规范占主导地位。苏州位于禀赋优势较为突出的苏南地区,宅基地資产价值变现需求较低的同时,通过夯实管理基础、编制村庄规划、规范退出程序等措施加强了政策引导。常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存在路径效应为-0.272的直接影响和分别以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为中介变量,路径效应分别为-0.013、-0.016的间接影响。常州农户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约束较大的同时,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刚性过大等因素致使政策规制表现为较强的约束效应。

综上分析可知,在改革难度方面,徐州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均是退出意愿的正向指标,改革难度较小,应作为宅基地退出的核心区,但同时也应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有序开展宅基地退出;常州风险承载力和政策规制均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改革难度较大,应作为宅基地退出的不适宜区。在改革复杂性方面,宿迁与苏州宅基地退出分别存在政策规制不规范、风险承载力过高导致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障碍。宿迁宅基地改革应以提升农户风险承载力和规范政策管理模式为要点,加强非农职业技术培训、削弱农户非农就业劣势、建立社会网络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政策规制刚性。苏州宅基地改革应以刺激退出意愿为要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风险承载力优势,加强宅基地政策宣传、甄别农户差异化福利需求。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利用宿迁、徐州、苏州及常州4地市的598份微观调研数据,将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宅基地退出意愿内在机理,根据退出意愿逻辑差异寻求各地市宅基地改革要点。研究结论如下:

(1)风险承载力对退出意愿存在“倒U”型的影响。宿迁、徐州风险承载力量化分值分别为34.23、45.67,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0.56、0.48,苏州、常州的风险承载力分别为70.56、78.64,对退出意愿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3.44、-4.37,符合“风险承载力较低时,对退出意愿有正向影响;风险承载力较高时,对退出意愿有负向影响”的假设。

(2)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当政策规制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激励作用时,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和分别以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正向影响;当政策规制表现为对退出意愿的约束作用时,存在直接负向影响和分别以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为中介变量的间接负向影响。

(3)宿迁风险承载力较低但位于正反馈阶段,其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和分别以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正向影响,政策规制表现为约束作用,模范性规范占主导;徐州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均为退出意愿的正向指标,风险承载力存在对退出意愿的直接正向影响和以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变量的间接正向影响,引导性规范占主导;苏州风险承载力位于负反馈阶段,政策规制存在对退出意愿的直接正向影响和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引导性规范占主导;常州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均是退出意愿的负向指标,政策规制还存在以主观规范与行为态度为中介变量的间接负向效应,模范性规范占主导。

4.2 讨论

本文将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作为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剖析风险承载力与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非线性关系与异质性,寻求区域宅基地改革的侧重点,对提升宅基地用地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探究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行为逻辑,至于如何确定风险承载力的门槛效应与门槛值;如何深入剖析政策规制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异质性,实现政策规制与宅基地改革进程相适应,是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政府应建立差异化补偿机制,尊重农户诉求,给予农户权益表征空间,通过间接引导性的行动逻辑,加快意愿向行为转化;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完善再就业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增强政策公信力;加快宅基地统一确权登记,降低退出交易费用,完善宅基地产权结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胡方芳, 蒲春玲, 陈前利, 等. 欠发达地区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16 - 126.

[2] 张清勇, 刘守英. 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其政策意义——兼论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和逻辑[J] . 中国农村经济,2021(8):2 - 23.

[3] 吴郁玲, 于亿亿, 洪建国. 产权让渡、价值实现与宅基地退出收益分享——基于金寨、余江的实地调查[J] . 中国农村经济,2022(4):42 - 63.

[4] JACKMAN M R, MUHA M J. Education and inter group attitudes: moral enlightenment, superficial democratic commitment or ideological refinement [J]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4, 49(6): 751 - 769.

[5] 郭贯成, 陈盈蒙. 家庭生命周期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 33.

[6] 庄晋财, 齐佈云. 前景理论视角下不同类型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决策研究[J] .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1):87 - 94.

[7] 张慧利, 夏显力. 心理所有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相对剥夺感的中介效应和社会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37 - 46.

[8] 陈美球, 黄唱, 张婷, 等. 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与路径[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7):26 - 33.

[9] 刘守英, 熊雪锋. 经济结构变革、村庄转型与宅基地制度变迁——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案例研究[J] . 中国农村经济,2018(6):2 - 20.

[10] 王俊龙, 郭贯成. 1949年以来中國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变、基本逻辑与展望[J] . 农业经济问题,2022(3):88 - 96.

[11] 刘成铭, 王坤鹏, 欧名豪. 农户分化视角下农民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水平研究[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3):748 - 757.

[12] 闫啸, 李录堂, 李晗. 宅基地退出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吗 ——来自安徽金寨的证据[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4):38 - 48.

[13] 栗滢超.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影响因素分析[J] . 经济经纬,2019,36(5):49 - 55.

[14] 邹伟, 王子坤, 徐博, 等. 农户分化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1456个农户的调查[J] .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5):31 - 37.

[15] 万亚胜, 程久苗, 吴九兴,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差异研究[J] . 资源科学,2017,39(7):1281 - 1290.

[16] 舒帮荣, 朱寿红, 李永乐, 等. 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多水平影响因素研究——来自苏州与常州的实证[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6):1198 - 1206.

[17] 王丹秋, 廖成泉, 胡银根, 等. 微观福利视角下农户宅基地置换意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4个典型村的实证分析[J] .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1):40 - 47.

[18] 张占录, 张雅婷, 张远索,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主观认知对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机制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4):53 - 62.

[19] 朱燕芳, 文高辉, 胡贤辉, 等.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以湘阴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10):2323 - 2333.

[20] 史恒通, 王铮钰, 阎亮. 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J] .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3):42 - 49.

[21]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 18.

[22] 吴立珺, 吴泽斌. 宅基地退出对家庭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家庭风险承载力视角[J] . 资源科学,2021,43(7):1479 - 1491.

[23] 关江华, 黄朝禧, 胡银根. 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宅基地流转家庭福利变化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0):135 - 142.

[24] 朱新华, 陆思璇.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J] . 资源科学,2018,40(4):698 - 706.

[25] AHMED Z, AHMAD M, RJOUB H, et al. Economic growth,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exploring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2, 30(4): 595 - 605.

[26] CAI X, ZHU B Z, ZHANG H J, et al. Can direc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romote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eavily polluting industri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46.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0810.

[27] YU X, WANG P. Economic effects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J]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53. doi: 10.1016/ j.scitotenv.2020.142004.

[28] 陈姝洁, 马贤磊, 陆凤平, 等. 中介组织作用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基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1):48 - 55.

[29] 张建, 王敏, 诸培新. 农地流转政策执行偏差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以江苏省某传统农业大县S县为例[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82 - 91,152.

[30] 俞振宁, 谭永忠, 练款, 等. 基于农户认知视角的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制度可信度研究[J] . 中国农村经济,2019(3):96 - 110.

[31] 李佩恩, 杨庆媛, 范垚, 等. 基于SEM的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意愿影响因素——潼南县中渡村实证[J] . 经济地理,2016,36(3):162 - 169.

[32] 吴九兴, 杨钢桥. 农地整理项目农民参与行为的机理研究[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102 - 110.

[33] 姚柳杨, 赵敏娟, 徐涛. 经济理性还是生态理性 农户耕地保护的行为逻辑研究[J]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86 - 95,156.

[34] 陈宇翔, 黄善林, 刘兆军. 风险认知对农户土地托管决策影响研究[J] .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0):21 - 30.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licy Regulation on Willingness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Extended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HAN Shu1, GUO Guancheng1,2, WANG Junlong1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China Institut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licy regulation on willingness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based on extended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o explore differentiat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scheme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mpact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on withdrawal intention conforms to the “inverted U” type. 2) The impact of policy regulation on the willingness to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is heterogeneous. The guiding norms dominate when the policy regulation encourages the withdrawal intention, while the model norms dominate when the policy regulation constrains the withdrawal intention. 3) In Suqian, the influence path of risk carrying capacity 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intention includes direct positive effect and indirect positive effect mediated by behavioral attitude and perceptual behavior. Policy regulation is a negative indicator of withdrawal intention. In Xuzhou, risk carrying capacity and policy regula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willingness to withdrawal. In Suzhou, risk carrying capacity is in the negative feedback stage, and policy regulation positively affects the willingness to withdrawal. In Changzhou, risk carrying capacit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illingness to withdrawal. The impact path of policy regulation on the willingness to withdrawal includes direct negative effect and indirect negative effect mediated by behavioral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 In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procedures, improve the risk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farmers risk awareness, fully consider farmersinterest demands, follow the indirect guiding action logic,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willingness into behaviors.

Key word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risk capacity; policy regulation;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ithdrawal willingnes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本文責编:陈美景)

猜你喜欢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西部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我国信托业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改进ARMA模型参数估计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锦州市居民家庭固体废弃物循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意愿的研究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