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17年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这几版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过程中,特别关注文体意识的培养。然而对于文体意识的培养,中学英语教学界和学术界还缺乏明确和足够的认识。笔者以“文体”和“中学英语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只得到了11篇相关论文。①鉴于“文体”一词在形式和意义上包容性更强,有利于搜索到更多相关文章,因此,没有使用“文体意识”“文体学”“文体学分析”等词汇。同时由于“中学英语教学”一词较为笼统,为使搜索方式更为精确,搜索结果更为充分,笔者又结合其他方式补充搜索工作,结果得到相关论文共17篇。其中,期刊论文8篇,硕士学位论文9篇。从研究内容来说,将文体学知识运用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有7篇,运用在阅读教学的有8篇,运用在词汇教学的有1篇,最后1篇是综合研究。这表明,文体学理论和“文体意识”还是相对较为陌生的概念,很少有学者进行文体和英语教学关系的相关研究。在现实的教学中,中学英语教师较少运用文体学的理论知识,国内中学英语教学在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试图把文体学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探讨如何将文体学理论知识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以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完善课堂教学效果。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密不可分,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往往直接运用到语言教学领域。文体指“说话和写作的格调,它随时变化,由非正式到十分正式,看具体情景、对象、地点、语调等因素而定”。②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文体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来研究文体风格的学问”,①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选材内容特别注意体裁的多样性,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新闻、邀请信、应聘信、演讲稿等多种正式或非正式文体。针对这种选材现象,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对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进行分级描述时,就多次提到有关文体的要求:
四级,读: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材料
五级,读: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六级,说:能用恰当方式在特定场合中表达态度和意愿;能使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意图
写:能用恰当的格式写便条和简单的信函;能用恰当的语言书写不同的问候卡
七级,说:能对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写:能写出常见体裁的短文,如报告或信函
八级,听:能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说: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读: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写: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九级,听:能从言谈中判断对方的态度、喜恶、立场;能理解一般的幽默
说:能把握交谈时的分寸,会用客套语,会提出问题,会结束谈话;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能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能填写各种表格、写个人简历和申请书,用语基本正确、得当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6页。
从以上要求中可以看出,2001年版课程标准在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关注学生对文体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2003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高中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和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感觉自身储备的语言知识很难帮助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愿,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不太恰当或言不达意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效果的重视。以上所摘录的课程标准内容多次出现诸如“文体”“体裁”“恰当”“得当”“分寸”“文体恰当”“文体规范”“连贯”“态度”等与文体学知识紧密相关的专业词语④在文体学中,“恰当”“得当”“适合”“得体”甚至“分寸”这几个词语具有大致相等的意义,其对应的英语专业词语是appropriateness,少数情况下也用appropriacy,秦秀白在其书中就同时使用了二者。,说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目前国内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不足之处已经高度关切,在语言技能培养的各层面都增加了文体特征方面的教学要求。因此,用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学习语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培养中学生的文体意识也是可行的。首先,文体学对于语言教学的作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如英国语言学家、文体学家迈克·图兰(Michael Toolan)⑤Michale Toolan,The Stylistics of Fiction,London,England:Routledge,1990,pp.42-43.和国内著名文体学研究者刘世生⑥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教授都对利用文体学服务于语言教学持有积极的赞成态度,并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文体学方法的改革之路,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其次,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比如较好地掌握语言形式(即语音、基本词汇和语法等),较为熟练地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完全可以接受文体学方面的知识。最后,基于不同版本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均注重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这也为文体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利于提高学生辨认文体和风格的能力”。①黄源深,朱钟毅:English Book 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问,它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语言各层面的形式所体现的文体效果。文体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对各种文体在语言运用方面产生的表达效果和交际功能进行分析。由于语言在特定社会文化情景和语篇情景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和交际功能,总是通过特定的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来实现,因此,文体分析必须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其重点是分析其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 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言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②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所谓“前景化”的语言特征指的是违反了语言常规的现象和常规语言形式的非常规重复的现象。这两种形式因其本身的显著特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在读者心中产生突出的效果(psychological salience)。
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stylistic awareness)、文体洞察力(stylistic insight)和进行文体分析的能力(stylistic competence)”上③Laura Wright,Jonathan Hope.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p.16.,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说明为什么和怎么样才使文本获得其特定的意义。“文体意识”指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能够体现特定文体功能的文体标志和文体特征具有高度的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并以此为基础合理进行文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语言使用、交际和鉴赏能力,必须在文体分析的实践过程中同时进行。而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英国文体学家迈克尔·肖特(Michael Short)提出的包括“描写(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鉴赏(Evaluation)”三个步骤的路径来实现。④Short,M.H.,“Who is stylistics”,Foreign Languages,no.5/6(1984),p.1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路径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得到了类似的明确规定:“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3页。,说明这一路径是提高学生文体分析能力、语言运用和鉴赏能力的有效和必要方法。
同时,在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首先,帮助学生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语言描写时,能快速辨认那些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前景化了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对违反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的敏感度。其次,引导学生在文体阐释的过程中学会两种对比分析,一种是常规语言和非常规语言的对比,一种是相同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对比,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不同表达形式的理解和认知。最后,通过对文本的描写和阐释,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社会文化特征等因素,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文本语言对于特定语境的适合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从而对语篇进行客观全面的鉴赏和评判。正如王佐良所说,“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文体学强调一点,即必须适合特定场合的要求……而文体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正是语言对场合的适合性(appropriateness)”⑥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ⅲ页。,学生文体意识和文体分析能力的提高最终都要体现为以语言描写和阐释为基础的语言鉴赏和评判的能力。这一点在前文所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也有充分体现。
综合以上分析,下文试从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语相、词汇、句子和语篇)来探索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体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文体分析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方法。
首先,语言是系统的有声符号。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往往会借助语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立场,这是因为语言的轻重缓急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有规律的抑扬顿挫构成节奏和韵律,标准和不标准的发音能显示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而很多语音模式如头韵(alliteration)、尾韵(rhyme)、半谐音(assonance)、谐音(consonance)、双关(pun)和拟声(onomatopoeia)等能创造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增强行文和话语的感染力。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6,以下简称人教版《英语》)第二单元的诗歌里随处可见各种语音模式。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在第一首小诗里,每两行诗句的最后一个单词fire和squire,high和sky,lead和dead,race和lace,cat和hat,too和true两两押韵。这种尾韵形式在整体上形成了“aa-bb-cc-dd”的韵律模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具有音乐的节奏感,既便于记忆又有助于表达诗中传递的轻松、充满童趣的思想感情,从而营造了幽默活泼的文体效果。正如刘世生所说,“尽管语音象征的效果往往要在语义和语境的基础上取得,但是如果有了语音的支持,文体效果会更加明显”。②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事实上,不仅诗歌体裁与音韵构型紧密相关,音位与文体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英语中的拟声词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尤其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拟声词,比如,Hepoppedopen the cab door(他嘭的一声打开了出租车的门),He wasbooedandhissedoff the stage(他在嘘声中被轰下了台),The taxi’s meter kepttickingaway(出租汽车的计程器一直在滴答滴答地走着)。这些作为动词使用的拟声词通过模仿动作的声音,给人以“耳闻目睹”的生动形象的实感,大大加强了意思的表达。另外,英语音位的模式与词的含义也具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表示指示作用的词大都是词首为[θ]音的词:this,that,they,their,then,there,thus,the等,而不少表示“光”或者“发光”意义的单词大都以辅音连缀[g l]开 头,如gleam,glaze,glare,glass,glim,glisten,glory,glow等。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适当讲解一些有关语音模式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利用相关语音知识去阅读和欣赏各种体裁的课文文本,学生的文体意识、文学鉴赏力以及文本的阅读理解力无疑会得到显著提高。
语相学也称字位学,研究对象是书面语。语相包括大小写、标点、字体、分段、文字符号的排列形状等方面的内容。根据英语的书写规则,一般只有在句子开头、专有名词以及第一人称代词单数I等要大写,其他情况都是小写,若故意违反这种规则,则是为了创造特殊的文体效果,也是上文所说的“前景化”的语言特征的一种形式。比如美国诗人卡明斯(E.E.Cummings)故意把自己的名字写成e.e.cummings,并且在其诗中把I全部写成i,就是为了要向世人表达:在美国快速发展的高度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个体已经消失了自我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深植于人们心中的物质主义,因此,每个人都变成了“小小的我”。人教版《英语》(选修8)第四单元课后练习阅读材料Afterwards里有这样一句对话:“YOU won the bet!I won it!”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第八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根据英语的书写规则,单词you放在句首时仅有字母y应大写,但是在这个对话中,整个单词都大写了,表明了说话者强烈的愤怒情绪:怎么能是你打赌赢了,太可笑了,是我赢了!这种违反书写规则的方式起到了“前景化”的突出效果,说话者的语气神态仿佛跃然纸上。借助语相变异的方式,写作者充分地表达了说话者的不满态度。
词汇的文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词类、词源、词语的历史演变等因素。口语词、书面语、俚语、古词、新词、专业术语、专业术语、行话和隐语的使用,也都具有鲜明的文体色彩。比如,在选修6第四单元Global Warming的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On the other hand,Dr.Frost thinks that the trend which increases the temperature by 5 degrees would be a catastrophe.”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单词catastrophe有“灾难”的意思,那么,这篇文章中为什么没有用近义词disaster呢?因为这篇文章是科技文体,用词要求正式、准确、客观。“disaster”是一个普通用词,而catastrophe来源于希腊语,文体色彩最为正式,语气最强,指可怕的灾难,强调最终的结局,因此,catastrophe最符合文章所谈到的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恐怖的巨大灾难,以及作者对环境破坏的深切忧虑的主题。仅仅一个单词的使用就点明了文章主旨。
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给文体下的定义是“把恰当的词用在恰当的地方”,强调了“场合”这一极为重要的因素,而“恰当与否首先取决于作者或说话者的主题(subject)、对象(audience)与目的(purpose)”。①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因此,一般来说,有关法律或外交的文书必须使用正式语,演讲文体中代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人称使用最多,以便于使听众感到亲近,并且所用大词(major terms)和内部结构复杂的词较多。与演讲文体不同的是,新闻文体经常使用较短的词来代替长词,并较多地使用复合词和表示动作、状态的名词,从而使句子简洁,既节省篇幅又不影响信息的传播。
在句法层面上,不同的文体效果可以通过对不同句式如圆周句、松散句、省略句、倒装句、对偶、排比和设问等表现出来。同时,长句或短句,简单句或复合句,句子使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句子中是否有不合语法的现象等,都会显示出明显的文体色彩。比如,选修7第五课Traveling abroad课后阅读有一篇文章是介绍秘鲁国家总体概况的,其语言简洁、句式简单,有利于想去该国旅游的读者迅速捕捉到所需的相关信息,提高阅读效率。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第七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相较之下,选修6第五单元The Power of Nature课文讲述了一位火山学家亲历一次火山喷发并有幸观察熔岩动态的故事,在行文上就大量使用了复合句,以突出作者工作的复杂性。再比如,必修5第四课Making the News是对话体裁的文章,有很多简单句、倒装句、省略句,给人明快、流畅的阅读感受,语体随便,体现了现实生活中同事之间对话的典型语言风格。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选修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与之迥异的是,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作为讲述英国历史的说明文,在遣词造句上则更讲究语体风格的正式性,在句式选择上多以复杂句和复合句等长句为主,有利于向读者传递复杂、丰富的信息。而选修6第四单元Global Warming是一篇科普文章,属于科技文体。科技文章属于正式文体,句法结构要求严谨规范。④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文章大多数句子为较长的、信息量丰富的右分支句式,句子完整,较少出现口语体中常见的省略句。同时,在时态使用上,一般现在时贯穿始终,表达了全球变暖的现象已经是非常普遍而被人们广泛认知的事实了,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另外,文中还多辅以表格和数据来表达主题思想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其他体裁如公众演讲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句子稍长,规范完整,且多使用陈述句以增加庄重感,也会利用较多的祈使句来更好地激发听众的热情。诗歌中多出现重复句子以加强语气和前后呼应,因此,排比句被广泛使用。
语篇是建立在句子之上的完整的语义单位,但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篇章的句子应该是意义相关的整体,这种相关性要通过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两种手段表现出来。其中,衔接手段包括照应关系、替代关系、省略关系、连接关系、词汇照应。⑤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如连接词、代词、关键词的重复、副词、省略等话语标记,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完整的思维脉络。以连接成分为例,连接成分表达的是语义上的关系,诸如递进连接、转折连接、因果连接和时间顺序上的连接等。一般来说,多表现口语体的是so,but,and,yet,also,in other words,on the other hand,in addition等这些小词(minor terms)或由小词组成的短语,而似however,nevertheless,consequently,thereupon,furthermore,under the circumstances等大词或由这些大词组成的短语多用于书面语或非常正式的文体中。仍以Making the News一课为例,but出现了5次,so出现了3次,频率是较高的,体现了日常对话的口语体风格。与此对照,在科技体课文Global Warming中,but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however的使用,so也只用了两次。另外,描写和说明文中连接手段的使用率较低,而说理、论证的文章中因果连接和转折连接使用较多。比如,必修5第五单元的First Aid是一篇说明如何对烫伤进行急救的文章,该文中一个连接词语也没有出现,行文紧凑,表明情势紧急,行动高效。
一般来说,不论哪种类型的语篇,都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具有区别于其他语篇的组织结构。比如,一则新闻可能并不按时间排列,而是按新闻性的大小来排列。说明文的语篇模式比较固定和整齐,一般是先提出一种论断,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反驳与论证—结论的模式构建。小说因其结构千变万化而很难概括其具体的语篇模式,但是其基本成分为背景(setting)、人物(participants)、事件(events)、结局(conclusion)、评论(evaluation),并且最常见最普通的排列顺序也是如此。
文体学不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门专业学问,而且与语言教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体学本质上是一种分析方法,其最终目的(就中国的外语教学而言)应该是“在广大英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分析方法,以便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①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诚如王佐良、丁往道所言,“英语文体学能帮助中国学生加深对各体英语的表达方式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他在不同社会环境中运用得体的英语的能力”。②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ⅲ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在学习诸如小说、诗歌、戏剧、新闻、邀请信、求职信、演讲稿等各种文体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分析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的文体特征,培养文体意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语言之美,同时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