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大思政课”的内涵要素与内部关系论析

2023-01-24 11:01刘丹刘博敏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思政

刘丹,刘博敏

(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240)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时代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并提出了善用“大思政课”的方略,即“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①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学界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开展了系列研究,为其“大课程”的内涵理解以及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提供了学理基础。但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是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程”)谈“大思政课”,而没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创新(如课程思政、社会思政)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大思政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孤立状态,还没有全面地展现“大思政课”作为“大课程”的内涵形态。如果“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得不到更全面的阐释,不明晰其包含的要素形态及内部关系,将会掣肘“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推进。

一、学校“大思政课”的内涵要素

“大思政课”立足于思政课程,向社会延展,但并不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创新不相关的孤立探索,而是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大思政课”之“大”,使得这种关系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理解。

1.学校“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认识

对于“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可以从概念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大思政课”是“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因此,“大思政课”之“大”可以解析为“大思想”“大政治”“大理论课”。这一角度的“大思政课”之“大”的内涵可以被理解为:“大思政课”包含课程思政、社会思政。

首先,“大思政课”之“大”体现为“大思想”。“大思政课”所要传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之“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体系。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理论密码,是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理论保证,必须体现在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方面,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当发挥作用,因此,“大思政课”必然体现出课程思政的蕴涵。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引领中国实践的思想,要深入地学习、掌握并切实运用,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大思政课”必然体现出社会思政的蕴涵。

其次,“大思政课”之“大”体现为“大政治”。政治表明了“大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但“大政治”远不止于此,更强调“大思政课”要讲好“大政治”。讲好“大政治”,最根本的是要讲好党的领导:其一,要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其二,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建设;其三,要讲好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看,中国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国内来看,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这一复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的伟大复兴。政治本身就是实践,“大政治”更凸显了其实践意蕴。政治素养和政治实践能力的培育不仅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而且校园生活、相关学科课程都应当发挥实际作用。

最后,“大思政课”之“大”体现为“大理论课”。“大理论课”强调课程的形态,表明“大思政课”作为课程的理论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①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大思政课”只有从理论视域出发,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学习、掌握理论的目的在于掌握思想武器,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把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推进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因此,“大思政课”之所以要强调自身的理论属性,就是要发挥理论认识本质、揭示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进而转化为推进实践发展的力量。同时,要使以实践为根本属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仅仅依靠课堂、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向社会生活延伸,在实践中被检验和运用才能得到发展。

2.学校“大思政课”的要素形态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体现了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纳性和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性。而“大思政课”理念的明确提出,进一步强调跟现实结合、在社会生活中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了“大思政课”之“大”。从思政课程向其他所有课程的拓展促进了课程思政的形成,从思政课程向社会大课堂的延展形成社会思政,进而形成了“大思政课”的形态。综上,“大思政课”是以课程的形式、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向外延伸。

我们可以看出,“大思政课”至少包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思政课程体现主导性,课程思政体现协同性,社会思政体现延展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思政课教学要与现实结合,同时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更大的理论张力,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校园生活既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直接经验的现实。而各类课程本身就是校园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各类课程的学习是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其他课程未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学生就会在以直接经验为主的现实中感受不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引领。

因此,思政课必然要向课程思政拓展,向社会思政延展。作为传递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思政课程应在“社会大课堂”中来讲,从而形成“大思政课”的课程建设理念。

二、学校“大思政课”的要素内部关系

“大思政课”统摄思想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那么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在一个系统内部,结构体现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关系,决定了由这些关系而规制的功能发挥。“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功能的基础,系统的功能依赖于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定的系统结构就具有一定的系统功能。”①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在“大思政课”系统中,就体现了这种“结构—功能”关系,思政课程发挥主导作用,课程思政发挥协同作用,社会思政发挥延展作用。

1.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思政课程发挥主导作用

从课程类型来看,在学校系统中,课程是最基本的元素,每一种类的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作用,但只有思政课程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主的课程,因此,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②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第4-15页。

思政课程的关键课程的地位决定了其必然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大思政课”理念的形成来看,“大思政课”是以思政课程为基础形成的课程建设理念,这决定了“大思政课”是以思政课程为中心的延伸,决定了思政课程是“大思政课”的核心,在“大思政课”中发挥主导作用,课程思政、社会思政均要与思政课程相一致、相协同。

从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因而思政课程必然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但思政课程并不是要讲授这些学科的全部内容,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统领吸收各学科的精华,这决定了思政课程要发挥主导性,使各学科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能讲成哲学课、经济学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能讲成纯粹的历史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不能讲成伦理学课或法律课。

2.作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发挥协同作用

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决定了课程既具有专业上的育人价值,也具有思想政治素质上的育人价值。因此,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课程思政发挥协同作用,并不是说思政课程怎么讲,课程思政就怎么讲,而是要发挥“思政+”的作用。即其他各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相应的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对于课程思政来说,思政课程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育时,对于有些内容基本不讲相关学科的内容,如理学、工学类课程,医学类课程,农学类课程,相应的教学效果可能会不如课程思政好;对于有些内容所涉专业知识的讲授,可能不如课程思政深入,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类课程,经济学、管理学、设计学、法学类课程等,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样也可能不如课程思政好。凸显出课程思政的“思政+”的协同价值,就需要在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教学体系、分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深入推进,有效发挥出“思政+”的协同效应。

3.作为“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社会思政发挥延展作用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运用于实践,这决定了思政课程必须向社会延展,在社会生活中讲,形成社会思政,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延展,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向思政课程教学资源转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融入思政小课堂。“‘大思政课’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社会生活元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而社会教育资源能否转化为思政课课程资源是枢纽环节。”①董雅华:《善用“大思政课”促进教育资源转化:意涵、问题与进路》,《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4期,第19-24页。另一种是要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讲思政课程。“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够实时体会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承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展览场馆、实践基地、生产生活场所实景中长见识、增才干。”②许瑞芳,张宜萱:《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11期,第83-88页。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学效果的真正达成。掌握理论,仅仅是教学的第一步,如果停留于此,不与现实生活相接触、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就会如毛泽东所批评的一些人只是称赞马克思主义是“好箭”而不去射实践之“的”那样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820页。,把理论与实践隔离开来。同样,实践也不能离开理论。理论认同才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深刻的认同,才能转化为更有效的实践行动。比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和坚决斗争,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结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回到祖国。全国人民在这一次事件中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进一步增强了自豪感和归属感。如果能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进行引导,人们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祖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祖国强大的根本道路,从而进一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在“大思政课”系统内是同向同行的协作关系。但并不限于此,“大思政课”作为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内在要素之间还呈现出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是围绕着学生注意力而展开的。在“大思政课”系统内部,这三个要素都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但如果这三个要素的作用发挥不平衡,就会使系统陷入一定程度的内耗,从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三、深刻剖析学校“大思政课”内涵要素的重要价值和实践启示

厘清“大思政课”系统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思政三要素的内在关系,深刻剖析学校“大思政课”内涵要素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凸显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和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关键课程地位。

由于课程思政是通过学生所属学科专业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一般都比较好,这可以从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报道以及学术研究中感受得到。思政课程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建设,提升教学实效,就会使师生产生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效果不如课程思政的印象。社会思政由于强调实践元素也会比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思政课程与社会思政的关系,就会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社会思政而不愿意学习思政课程。以上两种情形都会损害思政课程的主导性,不利于“大思政课”合力的发挥。因而,“大思政课”建设要统筹协调好这三个要素作用的发挥,使三者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形成凝聚效应,从而发挥出“大思政课”的合力。深入推进“大思政课”,从全局视野来讲,应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其统摄力。从宏观层面的实践来讲,应建强思政课程,优化课程思政,深化社会思政。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大思政课”给教学改革带来重要启示。一是思政教学要强化实践性。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到社会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到红船精神诞生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地开展社会实践,盘活现有多方资源,以全方位、系统化部署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都显著增强。二是思政教学要强化融合性。如在当前各方密切关注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迫切需要从“大思政课”视角,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实际效果,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强化社会思政的实践教学育人第二课堂。在教学设计中,要遵循“整体规划、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使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侧重,广泛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按照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发挥“大思政课”三要素融合协同作用,在小学学段侧重启蒙教育,在初中学段侧重思想引导,在高中阶段侧重政治素养,在大学学段侧重使命担当,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思政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