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上海 200011)
在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单元教学、大概念、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这一课程框架中,“母题”是一个具有高度统领与整合功能的概念,是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灵魂。以“母题”为纲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具有整合资源、训练思维、明确方向等诸多益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母题思维并不断深入,必将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并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人格成长和精神完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常态是:教师布置一道又一道作文题,学生课堂或者课后完成一道又一道作文题,评讲时对作文题进行挖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注的是作文题怎么写。那么,学生写得越多就越能提升其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吗?教师对作文题的选择是随手拈来还是步步为营?平时作文教学能否更有效地给高考作文提供“营养”?以上三个问题实际上关注了作文教学中除了“怎么写”以外的更重要的元素:为什么要写、写什么。而母题思维,对应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写、写什么”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应该运用母题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什么是母题?母题本是神话学的概念,用来界定“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的原型题材或意象。学者陈建宪这样定义:“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①陈建宪:《论比较神话学的“母题”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41-42页。
文学作品中有文学母题。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那些关于人的基本问题、人生的基本问题、社会的基本问题,那些在文学历史进程中被反复表现的指向普遍价值的,那些经过了时间、经验与智慧筛选之后沉淀下来的,那些经过了无数思想家与艺术家反复诠释却依然历久弥新、活力四射的,那些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能牵动人心的,那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与文化精神的底子的,皆称得上文学的母题。①余党绪:《母题阅读:大概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语文学习》2021年第10期,第4-10页。
文学母题具体有哪些呢?人类的哲学思考始终基于人、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细分出以下母题:爱、自我、人性、成长、生命、苦难、自然等。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样阐述“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7页。高考语文作文显然要落实“核心价值”。那么,高考作文要落实的核心价值和母题有关系吗?以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年高考题)显然,题目中的“沙漠”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一种困境。穿越沙漠,就是走出困境,而如何走出困境是历久弥新的文学母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自我。”(2015年高考题)这个作文题目的前提就是“人的和谐自我”。“自我”,毫无疑问属于经典的文学母题。
高考作文其实就是考查学习者在关于人、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可见,高考作文的精神向度所指向的核心价值,和文学母题蕴含的人类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在写作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过程中,始终具有形而上的文学母题意识,这就具有了母题思维。事实上,母题很难穷尽,学界也缺乏更多的共识,但母题所隐含的人文思想以及母题思维方式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母题思维的特点是怎样的呢?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关于母题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内涵阐述得较多,而关于母题思维这一概念的研究较少,笔者借鉴理科教学中母题思维的优势来阐述其运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第一,母题思维可以将相关的若干知识点、概念、规律有机地构成一个体系,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母题思维这一整体性的特点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系统整理。高中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并不仅仅是临场发挥,它更需要做一系列前置思考。一般的做法是,学生提前梳理自己数年来的生活经历,做好情感、思想、故事的综合储备。到了考场,就能从容调动这种储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更精彩的文章。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前置思考是无序的。有的只是背了几篇范文,寄希望于套作;有的准备的素材范围狭窄,主题雷同;有的缺乏思考的深度,文章质量不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前置思考系统化与结构化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母题思维的本质。换句话说,我们在平时训练、在考场写作之前,运用母题思维储备素材,将五花八门的写作素材,按照文学母题进行归类,使之更为整体化、系统化,这样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考场写作时,能够更快捷、更有效地调用写作储备,获得高效审题立意的优势。
第二,母题可以迁移演变出子题,母题思维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同一个文学母题,经过一代又一代写作者迁移演变,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文学母题本身是没有情感倾向的,写作者对母题经过思考之后会表达出某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这才是写作的主题。如战争,无所谓好坏,但经由写作者处理就会提炼出残酷、不义或者正义、力量等不同的主题。高考作文题的内涵引领着考生创造性地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以何种姿态生存,思考如何担当等人类重大的母题。当我们为那些富有思辨性,能够触发灵魂拷问的高考作文题拍手叫好时,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具有了母题意识,运用了母题思维,直觉地敏感地捕捉到了高考作文题所指向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母题;同时,我们也期待学生创造性地赋予母题以何种新的内涵和元素。
第三,形式迥异的“子题”可以回溯到同一本质的“母题”,母题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母题思维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抓住解决问题的本质。面对表达迥异的作文子题时,如果具有回溯母题的意识,清晰地抓住那些不断重复的精神现象,返本归元,就使得审题立意的过程不再是随意感性的,而是明确了思考的边界和方向,大大地提高思维的准确度和效率。
由此,以母题为纲的素材储备——写作的闭环构建而成,写作不再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而是“想得到”并“说得出”。这一过程是分类与分析、抽象与综合、整合与表达的过程,也是语言建构非常重要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更具体地呈现个人在写作教学中运用母题思维教学的感触以及有效的训练策略。
作文审题时的母题思维具体指种属联想。笔者认为,种属联想是母题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种属联想,由一个事物进而想到其他性质相同的事物,这种联想是建立在对同类事物性质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写作过程中的种属联想是建立在对母题的认识基础上的。
在母题思维的指引下,种属联想可高效地指明审题立意的方向——母题。以理科学科来进行比喻,学生在拿到一道数学题目后,首先要思考这是什么类型的数学问题,要进行种属联想。思考的方向错了,走了弯路,会浪费很多时间,这说明思维方向的重要性。同样,拿到作文题目,确定了写作的核心话题之后,需要联想这一话题属于什么母题,其实这就是母题思维。种属联想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且可以很快地呈现思维的结果,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整体把握。这一过程就是前文所述的“返本归元”。学生若能在作文审题时,具备母题意识,运用种属联想,则可以迅速把握作文话题中显性或隐性的某个母题,那么其构思立意的方向就更明确了。而那些缺乏母题思维的考生,即便有丰富的素材储备,也往往会陷入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的困境。
以2019年杨浦区一模作文题为例。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根据上述材料,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材料中“太阳能”代表科技,“梵高”代表艺术,“自行车道”代表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一作文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这一话题陌生吗?统编教材中有一篇经典课文,庄子的《五石之瓠》,阐述了“无用之用”。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补充了二期课改教材中的篇目《爱因斯坦和艺术》,文中侧重阐述了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家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推崇。爱因斯坦之例具体呈现了庄子的“无用之用”,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积累了艺术、审美的意义价值,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母题。
平时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母题思维之下,充分挖掘教材单元人文主题,分类提炼母题,形成丰富的母题素材库,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头活水。特别是在考场作文的情况下,审题立意的时间有限,考生内心如果有足够的“储存”,就可以有效盘活素材库,提高构思的效率。
那么,母题的积累从何而来?主要从教材中来。过去使用二期课改教材时,笔者曾经把六册教材中的课文篇目重新整合,整理出科学、人文、生命、审美、教育等母题,在高三学段引导学生再回顾课文,积累写作母题。例如在“生命”这一母题之下,整合了二期课改六册教材的十多篇篇目,细化为多个主题,如生命个体平等与相互尊重的主题,引导学生重读《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老王》等篇目;如高尚的生命态度的主题,引导学生重读《游褒禅山记》《世间最美的坟墓》等篇目。重读之后,学生反馈运用母题思维来整合课文,对于丰富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非常有效,考场上确实能够迅速地进行联想,高效地构思立意。
在统编教材背景之下,母题的积累更加信手拈来。统编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丰富深刻,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为核心,细化出“伟大的复兴”“使命与抱负”“青春激扬”等若干人文主题。这些人文主题将人类母题衍化为时代命题,又以时代命题丰富人类母题,引导成长中的学生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孤独”,称得上是重大的文学母题,在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多样的文化”单元中,《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篇目,关切的是“困境中的孤独”:大卫·科波菲尔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的,圣地亚哥老人是如何独自面对大海所象征的生存困境的,布恩迪亚家族是如何困失在孤独的精神状态的,等等。这一单元所展现的是不同个体、群体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和反思,各篇目以立体的人物形象与丰富的内涵,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这一母题。
积累母题素材,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不是停留在概念上,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积累。在这一单元的写作实践中,笔者设计了作文题:城市是人聚集的地方,却让很多人感到越来越孤独。对此你怎么看?因为有了这一单元的积累,学生不仅能够联系时代现实去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还能辩证地看到“孤独”未必就是病态。孤独的精神状态自有其意义价值,如童年大卫在伦敦桥孤独地看着太阳在水中的倒影,却在孤独中创造出一个想象的世界;进而深入探讨如何在孤独中自洽、坚守、反思,如高贵的桑提亚哥,如“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此处引一段学生的作文片段共享——“看起来,孤独是如此沉重地卡在现实的裂缝中,它如同怪物般吞噬欢声笑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告诉我们:孤独是生活的主旋律。正所谓‘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只有在孤独中感知自我,在一次次心灵深处的交锋中自我涤荡,在知识的内化中对人事、世事进一步思考,方能成就强大的个体”。从学生作文中的片段可以看出她对“孤独”这一母题的内化与升华。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教师在作文选题时应具有母题意识,设计和单元主题相一致的作文题,把文学母题和当下人们的精神困境联系起来,从教材的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读写结合,在写作实践中深化对母题的理解,赋予母题以新的内涵,同时开解现实处境,实现“近看高考,远看人生”的目的。当然,由此也可以反观出统编教材单元人文主题的经典凝练的特点以及铸魂培元的作用。
仅靠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母题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学生对相关母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捕捉重要母题的能力和眼光。
母题思维的灵感常常在某一个瞬间被触发。某次考场作文题如下:我们总是在现实中搜寻证据,以此印证内心存在着的某种情绪,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一作文材料的核心问题关于“自我的非理性认知”,还牵涉心理学的知识。笔者认为该作文材料比较空洞,本想简单评讲,没想到评讲这个作文题时,学生对这个话题却很感兴趣。学习小组自发地探讨了“自我的非理性认知”,并且联系现实中的网络暴力现象,探讨个体的非理性认知给网络舆论环境带来的乱象。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主动联系曾经写过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等相关话题。学生对于生命个体的弱点如此感兴趣,因而思考的触键由此被点击。于是,笔者顺应学生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以“人啊,认识你自己”为话题,让学生列出自己所认识到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学生写出了令人惊喜的答案,例如:生命有限而脆弱,但又很宝贵;智慧和能力是可以不断拓展的;人性具有自私性、排他性、功利性、脆弱等特点。还有一位学生更是深入思考,总结了十条人性弱点,并针对性地列出了理想人格。其实,“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名箴言,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母题,而无论在什么时代,这个母题总是富有生命力。关于自我的话题,师生持续了讨论了一周,分享相关的精彩文章,丰富和完善了对这个母题的认识。这一次作业的设计和交流,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涉及“自我认知”的话题时,能够进行有效联想、高效构思。此后,学生主动挑选一些重大母题,师生又围绕“幸福”等母题,做了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了母题思维的优越性,也在母题思维观照下,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设想一下,高中三年,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积累几十个母题,毫无疑问,这些母题就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蓄水池”。在这一积累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提升情怀、眼光、气度。
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长久以来一直遭到广泛质疑,究其缘由,是作文教学既没有达到“一课一得”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系统性。母题思维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母题自身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课文篇目之间、纷繁的作文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作为切入点,将其系统合理地整合,并达成知识的积累、联系与迁移,从而使作文教学高效、有序、系统。
此外,母题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整合思维,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精神的完善。通过整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的母题,可以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集中到知识的整体性上来,在写作中运用母题思维,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使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过程,而与之相应的知识获取也遵循相应的规律,鲜明的母题能够让浩繁的文学文本形成规律而合理的结构。母题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个体自身生命体验相结合,达到知识与生命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