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雅新(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福建省泉州市)
对于小学而言,德育指遵循一定的规则或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恰当方法对学生施加道德品质、精神等方面的有效影响,正确加以引导,使学生具备良好品德素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过程,即教育人员对学生开展系统化培训,从而培养其品德的过程。本研究中所提到的德育具有以下内涵:
民族精神教育指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紧紧围绕爱国核心,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其中,我国民族精神包括热爱和平、团结统一、勤奋踏实、自强不息等丰富内容,还包括诸如尊老爱幼、先公后私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随着时代发展,民族精神被赋予更为深刻与广泛的含义,不断有新的精神品质加入其中,将其充实完善,因此教师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要注意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创新是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所掌握技能与所收集信息等,在原有事物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或创作新事物的行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关键意义,创新精神则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满足个人或集体、社会需求而对事物进行改进或创造、并取得收益的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是敢于摆脱旧事物桎梏、勇于尝试的精神,是不满足现状、持续追求新知识、新发明的精神;是不会按图索骥、墨守成规,而是打破常规、在摸索中成长、获得新技能、新规律、新方法的精神;是不盲目轻信权威与教师、书籍,敢于质疑并通过切实行动加以验证的精神。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范畴,是数学等科目学习中必备的素养,也是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所必需的品质,需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才可深入人心。
理想信念缺失是许多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德育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列为重要的一项。其具体包括:围绕初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立足于自我定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理想教育。
先成人再成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中公认的准则,开展德育时,必须注重道德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具体包括: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对社会公德与家庭道德的教育,以教导学生诚信待人、敬业负责为目标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培养其各方面礼仪的教育,要求学生将健康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远离毒品、爱惜自身的教育,环保教育等。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尊重规则,遵纪守法。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敬畏法律,确保不会逾越;还包括对学校、班级等小集体规则的讲解与普及,使学生可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等。
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小学生普遍接触网络较早,容易受到影响,产生诸如焦虑、恐惧、忧郁、厌学等不健康心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排解,可能发展成为某种固定性格,成型后难以动摇。因此,德育教学中应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传输基础心理知识,比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与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情绪、心理问题。
新时代学生必须了解国内、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具备基础经济与政治素养,拥有成熟的是非观念与判断能力,不受媒体误导,坚持追求真理。小学生好奇心强且容易轻信他人说辞,教师需开展新闻时事教育,介绍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时事的剖析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培养其独立判断能力。
受到年龄与社会阅历限制,小学生缺乏经验,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与独特思维模式,对外界事物没有建立完善的认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被他人影响;此外,小学生各方面观念与信念正处于萌芽阶段,具有无限发展可能,若遭受错误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明显,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德育教学的开展,促使学生形成独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寻正确发展方向,提高综合素养,建立健全人格,具备新世纪人才的各项品质。
过去我国一度陷入应试教育漩涡,小学也受到严重波及,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纸面成绩,对其精神品质不能提起足够重视,导致德育教学缺失;在课堂上,教师专注于采用提问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缺少感情沟通,时常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进行说教,无法起到有效作用,甚至可能激发学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开展德育教学,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沟通,以“谈心”方式合理互动,教师更容易进行精神渗透,循循善诱,帮助学生了解人生道理、树立正确观念,摈弃错误思想、改正不良习惯,同时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信任,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异常,寻找根本原因,防患于未然。促进师生交流,也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当学生足够信任和依赖教师时,就会分享困惑、疑难,遵从教师指引,规避来自外界的错误引导。
我国小学生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尤其在夏日,几乎全国各地都会出现小学生结伴出行,在水库附近玩耍却不幸溺水的事件,另外,诸如玩弄危险物品而致伤致残、恶作剧伤人杀人等事件也令人触目惊心,归根结底,是小学阶段德育教学缺失,学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所致。许多小学生缺乏客观判断能力,对社会的认知存在障碍,没有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很难意识到自身行为中潜在的危险,且容易轻信陌生人。通过开展德育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安全意识,熟悉了解各类安全事故起因,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正确措施,有效提高学生规避与各类危险的能力,促使其提高警惕性,使不法分子的企图无法实现,保障学生健康与安全。
互联网鱼龙混杂,各类负面信息泛滥,许多打着所谓儿童文学、青春文学旗号的作品实际宣传各类负面思想,动画、电影中充斥色情暴力因素,部分无良媒体歪曲事实、造谣生事,甚至有不法分子瞄准学生群体,灌输反动思想、散布仇视社会言论,如今小学生普遍已经接触网络,由于缺乏成熟的判断能力,学生容易被负面信息影响与同化。开展德育教学,则可有效对学生思想进行净化,培养学生的坚定爱国主义精神,抵御一切不良信息侵蚀,使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本心,不受影响。
小学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对教学目标进行革新,重视德育,并积极自觉地创造适宜环境,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此外,在开展诸如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才可正确教导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进取心,能够不断汲取经验,充实头脑,了解最先进的德育理念、方法与模式,学习法律、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的知识,并结合所教学生的特征,选择性地将其引入,以优化教学过程。
如今已有大量小学教师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加大力度开展德育工作,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乃是所采用的方法过于枯燥死板,无法起到预计效果。教师应采用碎片化教学,利用零碎时间,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德育渗透。此外,应将德育融入课堂,在自身所教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代入感、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德育是一项长远任务,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不可一蹴而就,唯有当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能够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水乳交融,共同作用,才可使小学德育达到新境界。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唯有得到学生全力配合,德育才能顺利开展。教师应在德育中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自觉地接受德育渗透,并信任教师,配合工作。可采用的方法有多种,如赏识教育,即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长处、进步,并予以表扬,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获得积极态度;也可采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好胜心理,通过德育知识有奖竞答、小组或班级比赛等方式,用奖品奖状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则可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聆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心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形成美好品质。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课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有目的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情感塑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因此在教育理念方面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育内容上则应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同时也应优化和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强化评价系统的激励与规范功能,从而实现提高德育质量的目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想要加强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约束力,需采用更为科学高效的规则来对各项德育工作进行规范,持续提升德育工作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贯彻落实每一项政策规章,切实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应构建一套系统完善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为德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广大教职工的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全校上下都应坚决维护评价体系的权威,严格遵照其中的要求来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应将德育工作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奖惩、晋升等实际利益挂钩,以强化其约束和激励作用,在考核中获得突出表现的,除了给予精神嘉奖外,还应给到实际的物质奖励。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除此之外,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自制力有所欠缺,并不具备自主养成良好道德与行为习惯的能力,因此也应针对学生构建全新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依靠其约束力来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外在压力,来督促学生克服困难、摈弃坏习惯。目前几乎所有小学都会对学生各科成绩进行收集与统计,并将此作为主要依据对学生给出评价,从而缺少对学生品德方面的考核。在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时,应注重其发展性功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小学跨度较大,学生始终处于快速成长发展状态,在生活与学习中会遭遇各类问题,而德育的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指引,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
德育并非某位教师、某个班级的工作,而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教育者与家长的共同任务,其需要良好的大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学校必须致力于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化育人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不仅能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使学生具备当下社会所需的美好品质。教师则应采取以班风促学风的措施,共同打造优质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集体环境,也是学校基本的组织形式,通过班级成员的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表现出来,反映了一个班集体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而良好的人际环境、催人奋进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可通过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来开展德育,例如主题手抄报比赛:请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自由寻找组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来围绕某一主题绘制手抄报并交予教师参评,选出其中优秀者在班级外张贴展览,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活动主题可根据时间而定,例如在全国禁毒日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在植树节则以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为主题。
一言以蔽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会对学生日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品质、性格、观念等具有重大影响,学校与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革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水平,采用更为科学高效的方法开展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