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时机对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3-01-21 13:13宋薇穆锋张召平刘少军
贵州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酶原房颤溶栓

宋薇 穆锋 张召平 刘少军

(宝鸡市凤翔区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宝鸡 721400)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后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情况[1]。房颤主要是指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并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取代,属于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情况。房颤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严重时还会出现血栓栓塞以及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同样也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当前临床对急性脑梗死多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在静脉溶栓治疗时机选择方面临床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仍需开展深入分析。本文旨在分析急性脑梗死伴房颤老年患者在不同时机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开展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治疗的11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静脉溶栓治疗时机不同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55例。常规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5.82±3.71)岁;体质量指数(23.37±1.08)kg/m2;实验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65.86±3.75)岁;体质量指数(23.40±1.12)kg/m2。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在开展临床检查后均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3];均伴有房颤;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或症状维持超过24 h。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脑梗死、心肌梗死以及颅内出血情况者;对本次研究所选择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情况者;恶性肿瘤患者;有静脉溶栓禁忌症者[4]。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专家在审核研究内容后表示准许通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均立即实施肾功能、凝血分析、血常规、血压以及血糖等水平监测,及时开展心电图检查以及脑部CT/核磁共振检查,确定病情后,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选择注射用阿替普酶(50 mg/支,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4)实施静脉溶栓,药物使用剂量是0.9 mg/kg,治疗总量需低于90 mg,在前1 min内经静脉注射总量的10%,在之后的1 h内缓慢注射剩余的90%。常规组患者在发病4.5 h及之后用药,实验组患者在发病4.5 h内用药。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用药方案,在用药期间当患者发生神经功能严重恶化、颅内压升高以及意识障碍等情况时,需要立即复查头颅CT,判断有无出血情况发生。在静脉溶栓治疗结束后,予以患者改善循环、调脂以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判定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选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6]判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治疗后6个月,选择改良Rankin量表[7]对疾病预后进行判断,依据得分情况制定预后程度。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NIHSS得分情况 治疗前,常规组(14.26±1.40)分,实验组(14.21±1.36)分;治疗一周后,常规组(10.21±1.14)分,实验组(8.03±1.00)分。治疗一周后常规组患者NIHSS得分低于实验组(t=10.661,P<0.05)。

2.2两组患者ADL得分情况 治疗前,常规组(38.05±4.45)分,实验组(37.96±4.40)分;治疗3个月后,常规组(48.71±5.22)分,实验组(55.20±5.79)分。治疗3个月后常规组患者ADL得分高于实验组(t=6.174,P<0.05)。

2.3两组患者预后情况 常规组预后不佳23例、预后良好25例、死亡7例,实验组预后不佳11例、预后良好44例、死亡0例。实验组患者死亡率高于常规组(χ2=16.467,P<0.05)。

2.4两组并发症出现情况 常规组出现脑疝1例、口腔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2例、颅内出血2例,发生率为16.36%;实验组口腔出血1例,发生率为1.82%。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χ2=7.040,P<0.05)。

3 讨 论

当前在急性脑梗死伴房颤静脉溶栓治疗方面,临床存在多种争议,其中有观点认为房颤栓子主要是由大量纤维蛋白组成,故而使用溶栓药物治疗能够获得良好效果,进而提升栓子溶解速度,有利于闭塞血管再通[8]。也有观点认为房颤会导致陈旧性栓子形成,进而降低溶栓药物敏感性,并且极易发生颅内出血情况[9]。在奚惠娟等[10]研究发现对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在发病后4.5 h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本文结果显示,治疗一周后在NIHSS得分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治疗3个月后在ADL得分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高;在死亡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在并发症方面,实验组相较于常规组低。分析结果可知,阿替普酶属于溶栓药物,其主要利用赖氨酸残基同纤维蛋白进行结合,同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并将其转化成纤溶酶,最终发挥溶栓效果。早期使用阿替普酶能够提高栓子溶解速度,有利于血管再通,减少病死率。在疾病早期脑部血流得到有效恢复,可促进脑部供血、供氧,因此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明显改善。伴随溶栓时间窗的延长,颅内发生严重低灌注面积逐渐扩大,同时脑实质出血也有明显增加。静脉溶栓时间窗越短,对栓子的溶解能力则越强,可促进早期疏通以及血管重塑,保持心室变异性稳定,进而降低并发症。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伴房颤老年患者在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够改善疾病预后,提升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酶原房颤溶栓
不同孕期孕妇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