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帆 程拉娜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阳江 5295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急性缺氧缺血,导致功能损伤,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比较高。大部分患者伴有头痛眩晕等,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预后较差[1-3]。及早发现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可以恢复或者存活患者组织。急性脑梗死与脑内血液循环异常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凝血机制调节紊乱发挥重要作用[4-5]。急性脑梗死是凝血血管性疾病,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凝血和纤溶。许多研究资料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活性异常的情况。为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意义,特选取我院100 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 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符合病理学和影像学标准。患者近1 个月未使用溶栓类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所有患者明确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认知障碍或精神障碍患者。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男60 例,女40 例,年龄49~77 岁,平均(63.2±7.5)岁。健康体检者100 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59 例,女41 例,年龄50~78 岁,平均(63.7±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将观察组按照病情的程度进行分组:根据CT 检查和MRI 检查显示病灶大小,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病情严重的为重度组,病情较轻的为轻度组。其中重度组有45例,梗死病灶面积超过5cm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超过10 分。轻度组患者有55 例,其中梗死病灶面积低于5cm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0~10 分。
采集受检人员的标本,空腹,取肘静脉血8mL。使用硅化玻璃管,含有3.8%枸橼酸钠0.5mL,加入血样。进行离心操作,每分钟3000 转,离心10min。取上清液保存于-80℃冰箱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D-二聚体。采用clause 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光底物法,检测纤溶酶原活性。
观察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纤溶酶原活性,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观察比较重度组和轻度组患者的纤溶酶原活性,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
采用SPSS20.0 软件对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纤溶酶原活性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重度组的纤溶酶原活性,明显比轻度组低(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比轻度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轻度急性脑梗死和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内血管形成,导致的一种凝血血栓性疾病,纤溶和凝血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缺血脑血管疾病与纤溶状态、血液凝固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临床上常见的凝血纤溶指标有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凝血活酶时间、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国际标准化比值等[6-8]。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能够反映机体的纤溶状态。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蛋白分子,能够在细胞表面吸附,对并联邻细胞有较强的作用。如纤维蛋白原上升,机体血液会处于高凝的状态[9-10]。纤溶酶原是纤维蛋白水解酶无活性的前体,如激活纤溶酶原,就会产生纤溶酶,降解机体内的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机体出现纤溶反应、凝血反应的亢进,也会消耗大量纤溶酶。纤溶酶原在纤溶的过程中,由于激活物的作用,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被激活的纤溶酶与α2-抗纤溶酶迅速结合失活,形成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如直接检测,并不容易检查出。通过检测纤溶酶原,能够对纤溶酶的活性水平有间接的了解。如果纤溶酶原活性降低,表示纤溶酶活性增加,激活纤溶[11-12]。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比对照组高,纤溶酶原活性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和降解,以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上升。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需要寻求简单有效的检测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措施进行对症干预提供有效的参考。血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失衡,以及血液凝固有关。人体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高凝状态亢进的重要分子标记物,是纤维蛋白或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降解产物。人体凝血功能由多因素共同参与,包括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抗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等[13-15]。急性脑梗死存在多种机制导致的凝血功能失衡。综合应用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有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评价,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纤溶酶原在纤溶的过程中,由于激活物的作用,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被激活的纤溶酶与α2-抗纤溶酶迅速结合失活,形成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如果直接检测,并不容易检查出。通过检测纤溶酶原,能够对纤溶酶的活性水平有间接的了解。如果纤溶酶原活性降低,表示纤溶酶活性增加,激活纤溶[16-17]。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的原因有多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纤维蛋白结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加了对纤溶酶原的亲和力。许多纤溶酶原在纤维蛋白表面结合,使局部纤溶酶原浓度上升。在活化后,发挥纤溶作用。同时,血浆中游离的纤溶酶原水平相对降低。本次研究显示,重度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纤溶酶原活性明显比轻度组的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比轻度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与凝血纤溶异常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通过检测纤溶酶原活性,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方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时,可以通过D-二聚体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如D-二聚体含量下降,表示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对诊断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