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改革的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途径

2023-01-10 16:12黄学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后备力量放射学医学院校

黄学卿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作为医学新兴专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介入放射学治疗体系已经和内科治疗体系、外科治疗体系并列为三大治疗体系。在我国医学领域,血管性以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医疗技术水平,逐渐遍布于临床应用的各类系统中。介入放射学的良好发展,与临床的联系日益密切。很多欧美国家的放射学会日益重视培养临床化、专业化的介入放射学专业医生。我国介入放射学在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对此,医学院校要基于教学改革,积极探究有效途径培养介入放射学专业的医学生,为介入放射学培养后备力量,为医院相关科室培养专业的介入放射诊疗医师。

1 介入放射学专业研究生生源现状以及培养问题

某医学院校介入放射学专业研究生大体包括两部分生源,一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在总生源中占据的比例为45.7%;另一部分是非应届生生源,在总生源中占据的比例为54.3%。其中,医学影像专业占据的比重为32.6%,临床医学专业占据的比重为67.4%。其中,多数研究生缺乏对临床介入诊疗实践的参与,临床经验匮乏。应届医学影像专业的本科生缺乏充足的临床知识,应届临床专业学生,则对医学影像知识缺乏充分掌握。此类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欠缺,要将其作为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部分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生在院校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学习研究局限于课题范围内,或者片面重视参与基础实验,相对忽视对介入反射学相关知识和各项技能的学习掌握。医学院校更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临床工作和人际沟通能力。美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培养介入放射学专业医生,一种途径是对学生开展6 年时间的影像诊断学习,并强化培养其介入放射学相关的临床知识技能;另一种途径是对学生开展6 年时间的介入放射学和临床血管科知识技能教学[1]。上述两种途径均强调对学生临床经验的培养。

另外,部分学生对放射性损伤存在恐惧心理。对此,在培养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介入辐射防护相关的知识教育,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介入放射学涉及广泛的临床范围,因此,在初期培养阶段,要注重引导研究生学习介入放射学相关的专业理论,并锻炼其临床工作能力[2]。

2 介入放射学教学改革概述

2.1 本科教学改革

在医学院校中,本科阶段是“准医师”系统学习专业医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本科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促进介入放射学专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关键。对此,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对本科学生的介入放射学专业知识培养,为介入放射科大量培养生力军,为介入放射科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推动介入放射科成为医院临床治疗的骨干科室[3]。为实现上述目的,可从如下方面对介入放射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1)将介入放射学纳入临床医学课程范畴中,构建独立课程,引导本科学生深入认识介入放射学,并邀请介入放射医师对本科教学进行直接参与,据此有效解决介入放射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4]。(2)对介入放射学专业的学时进行合理设置,可设置为36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课为28 学时,实验教学课为8 学时,在本科五年制的教学中,在第四学年下学期开展介入放射学专业授课。在理论课教学中,重点讲解介入放射学涉及的各项基本技能,并引导学生掌握引流术、血管成形术、穿刺术等基本技能,并结合疾病诊治,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介入技术的能力。在后期理论教学中,将疾病分类作为依据,对介入放射学在各类疾病中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治疗技术、禁忌证等进行融合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对介入放射学课程的认知,并拓宽介入放射学知识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5]。(3)介入放射学的实践性较强,医师在开展介入手机治疗时,一方面要准确掌握解剖学相关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能敏锐观察影像图像并具备缜密思维[6]。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介入放射学涉及的基本技术,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外周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心脏介入以及神经介入等内容。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医学院校要针对介入放射学构建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支架、穿刺针、导管、导丝、栓塞剂、球囊、穿刺鞘组等相关器械器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机会[7]。(4)对于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在该专业学生实习期间,要遵循一定比重,对介入放射科具体的实习时间进行安排,并对其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提供科学指导。要组织医学生在医院介入放射科参加轮流实习。

2.2 研究生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要将介入放射学设置为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医学院校呼吸科、妇产科、心内科、儿科、肿瘤科、骨科、消化内科、普外科、神经内科、胸外科、泌尿外科以及神经外科等均应将介入放射学设置为必修课程[8]。研究生是临床后备力量的主力。医学院校要重点将研究生作为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在对内科专业、核医学专业、影像医学专业进行教学时,要设置36 学时的介入放射学必修课程,对骨骼肌肉系统介入、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以及肿瘤介入等专业知识进行授课[9]。

3 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将介入放射学具备的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养大纲

介入放射学专业研究生要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介入放射学和医疗影像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将介入放射学具备的特点作为依据制定的专业培养大纲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本临床技能,重点涵盖书写电子病历、采集病史、开启电子医嘱、实验室与体格检查、对常见的各类介入治疗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各类介入治疗涉及的并发症、禁忌证以及适应证等。(2)医学影像学相关理论知识,重点涵盖合理使用各类影像导引相关设备以及对常见的各类介入治疗疾病涉及的影像诊断相关知识。(3)各项基本的介入操作技能,重点涵盖无菌概念、造瘘术、介入防护、引流术、Seldinger 穿刺技术、灭能术、血管造影术、消融术、活检术、成形术、灌注术以及栓塞术等基本技能[10]。

3.2 将研究生生源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

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研究生,对影像诊断学涉及的基础知识缺乏充分掌握,在对培训计划进行制定时,要适当增加为期6~9 个月的医学影像学学习时间。重点学习如下内容:常见疾病相应的影像学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具备的特点;介入治疗疾病相关的影像学检查选择以及影像学表现。对医学影像学专业来源的研究生,要适当增加为期6~9个月的临床科室学习轮转,重点在普外科、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外科、肿瘤科以及血管外科等科室流转,重点学习如何对介入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如何作出鉴别诊断,并实施正确的内、外科处理[11]。

3.3 将研究生性质作为依据制定培养目标

当前,介入放射学研究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临床型”研究生,一类是“科研型”研究生。培养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型”研究生,要确保研究生具备充足时间参与临床介入诊疗实践,并在研究生进入临床实践后,安排1~2 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指导教师,每周定期开展1~2 次的教学查房,将患者疾病作为依据,对CBL、PBL 教学查房进行安排,引导研究生锻炼并增强其临床思维。同时,尽量让研究生多参加科室值班、介入操作手术、临床病例随访和各类危重、疑难重大手术相应的病例讨论,锻炼其应急处理能力,帮助其积累临床经验[12]。培养介入放射学的“科研型”研究生,要将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从事介入基础医学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并增强其临床介入诊疗工作能力。在对介入放射学“科研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并注重培养其临床介入诊疗技能。

3.4 合理设置学习课程并完善考核制度

为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优化发展,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合理构建,凸显知识的核心层次,并加强知识的整体相关性,兼顾对知识的动态调节。对此,医学院校要对介入放射学的选课目录进行重新编制,并对原有的具有较强研究性和学术性的课程进行删减,对临床医学专业以及影像医学专业涉及的基础课进行整合,确保临床知识具备良好的系统性,在此基础上,突出创新内容和观念、方法。设置的公共课程应包括如下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英语、自然辩证法;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应涵盖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卫生统计学以及免疫学;设置的专业选修课应涵盖影像解剖学;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应涵盖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另外,要开展临床理论相关专题讲座,涵盖规范化书写住院病例书、正确使用电子病历以及电子医嘱、医患沟通方法技巧、医德培养以及循证医学等内容。在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过程中,要注重增加PBL 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训练以及专题教学查房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的比重[13]。

为实现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的有效控制,要对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进行考核答辩。要将培养大纲作为依据,针对临床技能合理确定其考核内容,涵盖对医学影像诊断、临床技能以及介入操作技能的考核。开展科研考核,要严格遵循论文答辩各项制度。

医学院校要对各项考核制度进行完善,有效提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要强调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导师要将课题方向作为依据,指定学生阅读适量的外文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在锻炼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通过英文案例交班、英文病例讨论、英语读书会等活动,锻炼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部分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要鼓励引导其撰写英语个案报告以及SCI 论文,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对国际学术交流进行参加。

3.5 构建导师培养制度并加强研究生管理

医学院校要构建导师培养制度,并对研究生实施严格管理。对临床导师组进行构建,并对研究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化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经济资助。临床导师组要由学术带头人(1 名)、研究生导师(5名)、临床带教医师、导管室护士长、介入病房护士长等构成。导师组组长要负责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质量管理;研究生导师要对学生提供课题指导,并培养学生的医德素质,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提供相应的临床指导;临床带教医师要指导研究生熟悉并掌握各项基本的临床技能;导管室护士长要督促研究生对DSA 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介入操作涉及的各项规程进行执行;介入病房护士长要督促研究生对病房和床位管理涉及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执行遵守。

另外,医学院校要对研究生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研究生的临床岗位前培训、入科培训、临床技能考核、科研能力考核、工作休假等制定相关制度,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管理,有效培养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医疗管理各项工作的高素质研究生[14]。

3.6 加强对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运用

多学科诊疗模式,是指将几个学科集中起来共同开展会诊的模式。该诊疗模式将患者作为诊疗工作的中心,遵循规范化和个体化的理念,能实现对误诊率的最大化降低,并减少诊治时间,增强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并实现对患者预后的有效改善。该诊疗模式还能有效突破灌输式教育带来的限制,形成主动化的学习心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学生对某类疾病的诊治能力。医学院校对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进行培养,要加强对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疑难杂症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主要的临床症状、并发症、临床诊治等进行讨论和深入理解,对其临床诊治思路进行拓宽,并引导各学科学生开展临床交流和讨论,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锻炼并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运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介入放射学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病例分析,锻炼并增强其临床操作技能,改善教学培养效果。通过运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提高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并为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生提供平台,方便其对各方面医学知识进行学习,有效加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增强介入放射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15]。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要将研究生作为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的主力军进行重点培养,注重引导研究生学习介入放射学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并锻炼其临床工作能力,充分考虑医疗市场的具体需求,并结合介入放射学的前沿发展,考虑各方面问题,对介入放射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制定,并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法,通过将介入放射学具备的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养大纲、将研究生生源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将研究生性质作为依据制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学习课程并完善考核制度、构建导师培养制度并加强研究生管理、加强对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运用等途径实现对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的有效培养。

猜你喜欢
后备力量放射学医学院校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美国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