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例”,让学生触摸思维

2023-01-09 07:07唐亚男
山西教育·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错例算式所学

文 唐亚男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认知困惑甚至出现错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能谈“错”色变,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理解、包容出错的每一个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此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对错误,不能搁置一旁,也不能“轻描淡写”,因为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蕴含着潜在的价值,这些都可以转为鲜活的教学资源。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分析错误,进而修改错误,直击知识的本质,扩展学生的思维,避免在日后的学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巧用“错例”,提升思维敏捷性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有些错误的出现是有共性的,也就是到了相应的学习阶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错误。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做有心人,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提前预判,故而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暴露出错误。在学生出错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错误,探寻出错的本源,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针对“一个等腰三角形,相连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9厘米和4厘米,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米?”一题,很多学生得出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9厘米为底,4厘米为腰,列出的算式是9+4+4=17(厘米);另一种结果是4厘米为底,9厘米为腰,列出的算式是4+9+9=22(厘米)。但也有的学生认为结果只能是17(厘米)。通过思考分析,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的情况也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中。于是,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所想的等腰三角形,用小棒动手围一围,发现将9厘米作为底,4厘米作为腰时,三角形无法围出,当问及学生什么原因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因为这3根小棒中的两根4厘米的小棒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深化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预测,在课堂中让学生暴露出错误,然后让学生进行修正。这样的教学安排,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跳出“陷阱”,又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升其思维的敏捷性。

二、巧用“错例”,提升思维灵活性

小学生年龄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对知识点的理解经常出现偏差,形成错误。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触及知识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为学生引入题目:“要做一个长7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通风管,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学生审题后,想到的算法有:(1)7×4×2+7×3×2+4×3×2=122(平方分米);(2)(7×4+7×3+4×3)×2=122(平方分米)。不难发现,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没有直接点出,而是让学生将所做的通风管比画一下,然后提问:“风从什么地方进去,从什么地方出来?”学生意识到,通风管应该只有4个面,如果按照6个面进行计算,做出来的通风管就无法通风。基于这样的认知,学生重新列式进行解读,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知识后,应灵活变通,活学活用。

三、巧用“错例”,提升思维深刻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点,表述相似或者内容相似,学生经常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出现学习障碍,甚至出现错误,这是学生认知能力的反应,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这样的错误,通过点拨、放大、解剖、沉淀等方式,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获得清晰的认知,从浅显走向深刻。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时,教师设计“37×5+23×5”“36÷2+36÷4”两道题目,并展现了学生的算法:37×5+23×5=(37+23)×5=60×5=300;36÷2+36÷4=36÷(4+2)=36÷6=6。接着,教师让学生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这样计算的依据。针对第1题,学生在解答中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达到简算的目的;针对第2题,很多学生受第1题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正确,也有的学生认为不正确,争执了起来。教师说道:“争执无法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提议按本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经过计算,他们发现结果果然不一样,原先坚持正确的学生产生怀疑:“错在哪里?”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辨析、交流,发现学习中出现了负迁移,因为除法根本没有分配律。

案例中,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溯本求源,发现错误,然后剖析错因。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辨析、反思能力。

四、巧用“错例”,提升思维创造性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同一问题时,会出现很多个性化的方法,虽然有些想法是错误的,但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中也含有一些“合理”“创造”的成分,作为教师,应放大这些“闪光点”,让学生实现思维的再升华,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深度和广度。

例如,“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出示题目:“有苹果1080箱,一辆卡车前3次运走了它的,按照这样的速度,还需要几次才能运完?”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解答的:(箱),270÷3=90(箱),1080÷90=12(次),12-3=9(次)。这样的解题过程,虽然步骤多了一些,但理解起来很轻松,正当教师准备总结,进入下一题时,有的学生举手说还有其他的解法。教师停下授课的脚步,让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以结果为评定标准,无疑错了,但在他的解题思路中,教师发现含有“创新”的成分。于是,教师让这名学生继续分析算式中每一步的意义:“算式中的,是将苹果的总箱数看成‘单位1’,看‘单位1’中有几个,即有几个3次;再乘以3,就算出总次数。”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错误并说道:“应该用总次数减去已经运走的3次才对,所以正确的解法是。”于是,在这名学生的讲解下,所有学生都开拓了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能够机智地捕捉“创新”的成分,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智慧的碰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总之,学习是学生从困惑走向不惑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错误会如影相随,无法避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科学施教,用尊重、宽容的心善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在“寻错”“纠错”“用错”的过程中,直击知识的本质,让他们学会顿悟、反思,不断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真正实现思维的拔节、提升和再生长。

猜你喜欢
错例算式所学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有余数的除法”错例分析
非所学
怎么写算式
非所学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