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兰宏伟
传统文化即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促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教材作为教师设计、组织与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均要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切入点。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性气息显得更为浓厚,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也有所增加,而且内容简单易懂,要想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需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深入发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带领学生学习汉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分析与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促进他们获得长足进步。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照四季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一些有关小兴安岭景色的图片或视频,如春天的树木发芽,长出绿叶,小鹿喝水,夏天的茂盛树木,蓝蓝天空,鲜花盛开,秋天的树叶变黄,松柏苍翠,果实累累,冬天的雪花飞舞,厚厚白雪,动物过冬等,并将其制作成精美的微课。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欣赏微课,一边阅读课文,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祖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特有的美,并借机对他们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育,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来讲,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属于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大量存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把握好现实生活、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传统民间风俗,如生活习惯、节日文化、民间玩具、传统游戏、民族服饰等,帮助学生不断丰富文化知识积累。
以《腊八粥》一课的教学为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出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在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可以翻阅书籍,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或者询问父母及其他长辈,了解当地有关“腊八粥”的民间风俗。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收集的信息,并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资源引入课堂。如,腊月初八这一天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传统食材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等。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布置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资料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扩展他们的传统文化视野。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定型词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和道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有不少成语故事类课文,教师应把握好机遇,适当丰富成语故事的教学内容,如带领学生观看同名动画,或者改编成剧本分角色表演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同时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由此增强传统文化对他们的熏陶与感染。
以《精卫填海》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既是一个成语故事,还是一个神话故事,主要讲述精卫在东海游玩,不小心溺于水中,死后化成精卫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立志填平大海。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精卫填海》的动画,指导学生结合动画阅读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通过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要表现出精卫的勇敢坚定与大海愤怒的语气,让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主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使其正确认识精卫的勇敢行为,主动学习精卫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培养他们的正义感,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目前,古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定的比重,除传统的古诗和古词以外,还有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言文,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对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设计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引领学生对这些古文进行深层次的鉴赏,一起品读和发掘经典古文的深刻内涵,相互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收获,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升综合素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在教学时,教师先简单介绍标题:“‘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在距今一千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呢?”然后指导学生初读古诗,让他们一边朗读,一边借助注释思考这首诗的主要意思,要求他们自主组织语言描述本诗集中展现的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风情,包括燃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等。随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现在过春节的习俗,使其对传统文化习俗形成深刻印象,让他们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汉语知识及技能的讲授相比难度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思路的束缚,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契机,灵活自如地渗透传统文化,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重难点讨论、小组互动、课堂小结、课外拓展等契机渗透传统文化,适当扩充语文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的文化眼界,不断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认知。
以《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教学为例。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一些有关故宫的资料,包括历史变迁、建筑风格等,教师则需提前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或介绍视频,整合成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欣赏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布局统一、建筑精美、壮丽美观的特点,对照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着重分析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等,使其研究课文的说明顺序,让他们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其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教材内容为基本立足点,从现实社会生活、成语故事、古文等方面切入,灵活融入传统文化,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和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