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树红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让他们建立对时间量感的判断和体会是一件困难的事。若教师在时间量感的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量感的概念,只重视学习的结果,忽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那么就难以丰富学生对量感的体验。对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知识点为例,探寻通过多元活动将量感的体验具象化,有效建立学生时间量感的优化策略。
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必然要回归生活。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置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情境,让学生结合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设置疑问,感受时间量感在该情境中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概念时,教师先设置“写一个字的时间有多长?”的情境,许多学生根据实际经验给出答案。有的学生回答:“几分钟。”有的学生回答:“几秒钟。”面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钟表上秒针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会立即理解写一个字需要的时间是多长。然后,教师引入“每天上学从家到学校的时间有多长?”“每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有多长?”等情境,以此加深学生对已知事件时间长度的理解,从而体会时、分、秒这些时间单位的长短。最后,教师拿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转动一圈后,分针转动多少?”大部分学生回答出“分针转动一格”的答案。此时,教师告诉学生:“分针转动的一格代表一分钟,而秒针转动的一格代表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是60格,所以秒针转动60格等于分针转动一格,也就是60秒等于一分钟。”通过对钟表中指针转动的观察,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分和秒的长短及换算关系,在学到这一知识后,学生可以开动脑筋、举一反三,理解分和时的换算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体会时间的长短,形成对时间的量感,有利于学生对时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实现生活联系数学,将难以理解的时间量感融入生活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
合作、探究的课堂体验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设置角色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中,而且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获得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时间相对长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5位学生,并安排一位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时间,其他学生完成折20架纸飞机的任务,组长分别记录一位学生折20架纸飞机的时间和4个学生折20架纸飞机的时间,最后请学生说出关于时间长短的感受。在每个小组接到任务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商讨完成这项任务的具体分工;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组员间相互帮助,折得快的学生帮助折得慢的学生;任务完成后,组员根据自己的角色提出自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由组长进行汇总并在课堂上汇报。经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不仅可以习得“时间相对长短”的知识,而且可以营造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讨论,在产生分歧和问题时通过协商去解决,从而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最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例子?”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每位组员集思广益,从身边去寻找真实的例子,从真实的案例中体会、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分组讨论,特别是合作探究,对学生理解和巩固量感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学生在加深时间量感理解的同时,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具体知识体系的构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时间量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全方位、多维度构建有关量感的知识体系。这一教学理念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结合知识要点,合理规划学习内容,做到教育与生活相融合,在生活场景中习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生活。
例如,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静息”的方式体会“秒”的时间量感:“请同学们坐好,不要讲话,闭目感受30秒,觉得时间到了睁开眼睛,查看教室前方电子屏幕上显示的时间,与自己估算的时间进行比对。”通过这一体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1秒、10秒有多长。又如,在完成“分”这一时间量感的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下列哪些事情是需要30分钟完成的?(1)做完一次广播体操;(2)洗衣机洗一次衣服;(3)在本子上写一个字;(4)妈妈做完一次饭;(5)看完一场电影;(6)跳绳一百次。”在思考片刻后,每位学生都回答出自己的答案,有完全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的学生认为:“跳绳一百次需要30分钟来完成。”此时,教师问道:“一秒钟能不能跳绳一次?1分钟是多少秒?刚刚体验的30秒时间能跳多少次绳呢?”短暂的思考后,这位学生可以立马意识到完成一百次跳绳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通过生活化的体验,能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与时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从而学会使用“时间尺子”来衡量生活中不同事件的时间长短。
拓展延伸学习是指学生在掌握课本上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后,教师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又可以使学生的视角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探究的视角向课外延伸,学会将课堂上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拿出一个沙漏,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几个不同类型的沙漏,让学生了解沙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沙漏是古人用来计时的吗?沙漏是如何计时的呢?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做个实验。”于是,教师让学生先预测沙漏中全部的沙子进入另外一边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并且把时间记录下来,再用秒表来验证自己预测的时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沙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可以制作沙漏?”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后寻找材料并制作特殊的沙漏。课后,有的学生用透明塑料瓶子,将瓶盖扎孔,口对口连在一起,然后把瓶子装上沙子,制作出一个简易的沙漏,有的学生则奇思妙想,用水替代沙子,同样完成了“沙漏”的制作。
通过课堂拓展延伸学习,在帮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这一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形式,还可以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成具象的操作,让学生另辟蹊径,掌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法。
总之,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场景中挖掘素材,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时间量感的概念。只有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数学概念,才能有效提升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感知生活、解决问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