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行性职业本科教育系统下的德育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2023-01-07 23:3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师德育工作德育

李 佳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卢梭曾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们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激发潜能。基于先行性职业本科教育系统下的德育工作及其评价体系,需要进行尝试和创新,不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应当具有激励作用,显然,这也是衡量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否科学的一大标准,来检验职业本科的德育工作的职能效应。为造就真正的职业教育,德育评价应具有客观综合性、可接受性、可指导性、激励性和发展性。

一、职业本科德育理论先行基准

职业本科德育作为一项新兴的教育实践内容,它同时也脱胎于旧有的德育工作之中,但与一般高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也转而改变了职业本科德育工作的内涵。下面我们将从职业本科的定义、职业本科的发展历程、职业本科的德育理想,三个方面来解析德育理论先行基准。

(一)职业本科的使命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等专业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城乡建设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各类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必须加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本科的发展历程

从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提出的“探索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到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的“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本科教育这项设想逐渐被搬进现实。2021年4月,习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这是现行背景下,增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服务支撑“双循环”经济情况下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当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具有迫切的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和院校意愿。但其特色定位、内涵、办学主体和发展路径等还未有明确定论,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还在实践探索中,相信其前景必定会一片光明。

(三)职业本科的德育理念

关于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下的德育工作,首先应该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实行德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是在这个价值纷乱和人际疏离的时代,帮助人们处理好各方关系,探寻自我的真实和人生的意义,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及其评价体系只见于学术界的学科建设和论文数量,不见育人效果和实践创新趋势,与其基本目标南辕北辙,失去了基本的人文关怀和生命理念。

二、现有德育工作情况分析

创建一个新的德育工作制度体系确实千头万绪,也不可能平地起高楼,不妨把关注点放在当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之中,进行分析和取舍,然后为新的方向寻找依据。

(一)德育效应进程迟缓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体系带来的混乱急需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着转型困难和变革压力,如何守好主旋律,坚持信念,加之创新方式方法,运用现代化载体,让学生欣然接受,处理好这二者间的矛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输出,文化传播需要其载体,所以好的宣传方式尤为重要。从现实因素来说,学生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侵袭,个人主义盛行,消费至上的热潮,使德育工作尤为艰难。反观目下高校的德育工作,某些地方的宣传模式僵化,而没有针对性的新型的宣传方式,尤其是受到时代风向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难以独善其身,过于追求量化,因而注重数字,而非实际效用。然而好的文化传播,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不强势的,非刻板的,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一话入耳,便永为道种,这项工作不能生搬硬套。现实情况是,高校长期以来德育投入与产出的逆差,令人心忧。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其投入也不可谓不巨大,各式活动与日俱增,各类工作人员疲于奔命,不敢说收效甚微,只是进程缓慢,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多有反复。

(二)德育宣传面临困境

要进行文化输出,首先需要明白文化具有其特性,非得明晰其基础内涵和发展脉络不可,道德教育的本质是潜移默化的熏陶而非组织严密的课堂宣讲。高校德育大多被边缘化,平时并不受到重视。因而工作大多浮光掠影,流于浮弊,学生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领会,于是懵懵懂懂,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德育工作要求深入学生,要以受众为导向,重新制定相关方式方法。同时要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完善闭合的逻辑链路,真正做到入耳入心,起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作用。这里面最突出的矛盾就是高校封闭性与社会开放性的失和,疫情以来尤甚。个别地方一刀切的政令,更是加剧了高校的封闭。平时也需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时期尤甚,辅导员要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倾听学生所求,适当给予帮助和建议。

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的一种,自然也应该遵循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有教无类,对于所有人都该一视同仁。二是夫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主体意识,进行好的引导,循循善诱,使其自发性的思考,不断自我学习和再教育,不断自我突破,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感觉到关爱,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应该关注各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度过难关。

三、职业本科德育实施策略

基于职业本科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提出以下措施,希望为其德育工作添砖加瓦。

(一)导师制

在职业本科这一概念提出并付诸实践之前,某些职业院校有所谓的学徒制这一名称,很好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性。然则这一制度名存实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本质作用和突出贡献。导师制的关键节点在于,要利用导师的育人信仰,人格力量和人际亲和力的发挥,培养学生兴趣,答疑解惑,真正为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做出支持。

真正能够发挥出导师制优势的制度体系,首先要选用道德高尚,专业能力强的导师。其次,由于每一个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原因,为避免照顾不到,每位导师带的学生要控制在一定人数以内,不能太多,且应当由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课老师进行兼任。

对于导师制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相互选择,而不是依靠名单,随意拍板而定。不能搞一言堂,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关的体系,导师和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互相考察,然后确立关系。当然也可以允许中途更换导师,但是不能频繁操作。

优秀导师的人格魅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效应。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不是书本中的刻板印象,而是存在于现实的活泼生动人物。青年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世,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优秀的导师可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互学习,向导师看齐的心态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团队制

在职业本科教育中,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就要模拟现实环境,尽可能复制职业情景。入学伊始,学院就可以尝试分团队进行学习,以团队为单元完成学业任务,期间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人员结构,大调或微调均可。这样也便于毕业进行的德育评价,寻找评价主体。

这一制度与导师制相辅相成,导师既是组织者,也同样是团队成员,而分组进行团队训练这一机制,不仅可以练习实际工作中的人际相处,使学生明白团队的意义,每个成员绝不可能是孤岛,必须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准确的评价自己,要在群体中发现自己,找出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发挥自我优势,同时也是更好的欣赏别人。这既是团队的意义所在,也是对自我的发现,更有利于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在不断的密切接触中比较,在比较中明确定位,培养受压和抗挫能力,对于以后的工作现实寻找最好的情境。

四、德育评价体系比较

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年轻人,同时要进行人文关怀,情感交流。为了不使这项工作成为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德育训练,需要进行制度性的确立,即建立德育评价体系。

(一)已有高校德育评价体系

高校德育是一项立体化高、延续性强的基础工程,拥有完备的过程,才能形成较为理想的结果。“其过程包括学校办学思路中对德育的定位与共识,德育校院领导体制和德育组织机构健全完备,德育学科建设和德育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实践和学生考评评优”“科学全面的德育结果评价应该对德育目标,德育队伍,德育过程,德育效果等分别做部分与整体的综合性,整体系统性评价”这些概念的权重自然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最主要的评价手段便是学生,即整套德育体系培养下的产出结果。

(二)新型职业本科德育评判标准

对于学生的德育评价,其内容和标准不宜太繁杂,也大可不必求全责备和吹毛求疵。首先是违法失信记录这两项的评判,以此来确立最低道德底线,然后是学业评价和团队成员评价。这两点对于职业本科德育来说,足已。但也不可失于简易,我们还要注重其精神内核的评价,而撤销繁琐流程。德育评判要让导师和团队成员认定,是否真正将其培养成了有担当,有责任,爱岗敬业的学生。

然而对于学校德育系统的评价,则需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标准。首先要看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是否积极向上,明辨是非。其次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率和单位用人反馈。而基于职业本科教育而言,还要加上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够爱岗敬业,能够顺畅的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劳动者。因此德育评价体系具有其独有的性质,其系统性和发展性造就了结果的延时性,德育内涵的潜藏性也引发了其不可量化,这些性质最终造就了德育工作体系和其评价体系都需要不断的反省改进和优化,不断的提升德育实效。根据学制和学习生活中的常态进行选择评价主体,然后划定公众领域的表现,选择不同人群最为重要的品质进行评价,并为之评级。而非囊括尽可能多的主体进行繁琐评价,德育评判需要用经常相处的导师和团队来进行评定,而非各级领导,毕竟领导层也几乎与被评价者毫无交集。

五、德育评价的后续利用

为了德育评价的严谨性,当然这也是为了对受评价客体负责。学生需要客观严密的程序,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当然我们前期工作上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筛选和抉择,即便如此,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只能尽可能的保证公平和正义。所以在评价结束之后,我们要对其结果以及评价过程进行审查。

(一)过程评价标准

我们进行德育评价,不应当仅仅重视成绩和结果,应尽量避免主观因素过多,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然后是在过程中不断累积评价认定,降低偶然性的影响。我们要在过程中尽可能的读取被评价者的个人情感、意志、价值观念等非认知能力。而在此环节,一般做法将其与智育看齐,进行书面考试,用简单的分数分级,显然是不可取的。而利用对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评价,也并不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只可作为小比重进行评定。常用的真实做法是通过道德谈心对话,借鉴柯尔伯格道德两难问题理论,测试学生对标志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价值观的认同或选择,量化和判断其所处的道德水平。诚然这种办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结果过伪,也不可大幅度看重。

(二)对评价的再评价

为严谨求实,对评价体系以及过程中的步骤要进行一定的再评价。尤其是过于夸张的成绩,过高或者过低,都值得考究。对于导师,由于其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也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评价,并设定标准,考核评定留任或者裁撤。至于团队机制的考察,则需要对相关综合成绩进行分析,对于整体评价较低者的评价,采取审慎的态度,决定是否采纳。对于评价结果,一定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我们要预想到结果对于当事人的影响以及当事人的重视程度,要以鼓励为主,切不可挫伤其向善向好的积极性。牢记德育工作的基本目的,评价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本末倒置,用偶然性强,主观性大的成绩来否认基本的德育工作。所以对评价的再评价尤为重要,且不可忽略不谈。

(三)对德育评价结果的使用

对于评价结果,要进行适当程度的使用,否则德育评价将毫无意义。然则其使用一定要有限度,尤其忌讳极端使用,不能出现“不教而诛”。而要建立容错纠错体制,再三教导,给予时间改正。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对于德育评价坚持动态记录和发展性评价,评定与激励相结合。充分理解道德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应尊重和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阶段,始终持有乐观的,劝人向善的期望。要用爱来贯彻教育,贯彻德育,只有进行真正爱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和温暖,才能引导人积极向上,更好的完成德育工作。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德育也是如此,我们要用教育工作者的赤诚之心,去碰撞年轻生命的宇宙,让他们得到主体的道德觉醒,然后呵护这些萌芽的成长。而不是用所有冰冷的知识,去培养一个个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坚信,教育是有温度的,发诸内,而后形于外,以善出发,必不致大过。

猜你喜欢
导师德育工作德育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V eraW an g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