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坚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加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了具体安排。同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路径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伴随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加强,各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了课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针对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有了准确的认识,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劳动,并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那么学生是如何看待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呢?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因此,本研究首先是探究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状况;其次,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提升劳动育人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劳动教育在促进社会变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1]。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及态度。回顾现有文献,张拥军等对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其中71.7%的受访学生表示十分有必要参加勤工俭学、公益服务以及寝室卫生清理等劳动实践,82.4%的大学生表示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2]。宁本涛等基于江苏、河北、山东等六省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发现认为劳动教育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学生比例接近90%,表明青少年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识水平较高;关于劳动教育的必要性,98.1%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3]。袁王骏等对上海市海湾三校进行了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十分必要,但也有5%的受访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在当下的大学生活中是无用的[4]。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一方面,现有文献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比较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强调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研究。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缺少针对劳动教育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证据。进一步而言,尽管一些理论研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劳动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如刘思涓等指出要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体[5],郝志军等指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6],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功能各有侧重,它们影响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的机制也未必完全相同,那么,其具体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一问题,现有研究缺乏直接的分析。实证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情况,而且还能够基于科学的统计模型探究大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的影响因素,因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为此,本研究将采用量化实证方法,研究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并探究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对其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本课题组在查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成效》调研问卷。为保证调研问卷的科学性,课题组就测量指标的科学性和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征求了专家的意见,并开展了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表述不清以及内容重复的题目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正式调研问卷。2020年11—12月期间,本课题组在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所选学生全部来自大一、大二年级,所用抽样方法为分层抽样。调研共发出660份问卷,为保证回收率以及填答效果,问卷全部现场发放并当场收回。经统计,有效问卷数量为61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2.73%。从样本分布来看,受访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分别为50.98%和49.02%;大一年级学生占62.09%,大二年级学生占37.91%;文科学生占44.44%,理工科学生占55.56%;就户口类型而言,23.37%的学生为城市户口,剩余76.63%为农村户口。此外,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20.42%,剩余79.58%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样本分布见表1。本文所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TATA12.0,主要的分析方法有频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种。
表1 样本分布
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有2个,分别是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和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关于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由“你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吗”一题测量,该题目共有5个选项,分别是“非常有必要”“比较有必要”“一般”“比较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为便于分析,将非常有必要到非常没必要依次赋值为5至1,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越充分,反之,表明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不足。
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变量由9道题目组成的量表测量,相关题目包括“劳动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独立性”“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等,每个题目均设有5个选项,根据认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非常认同”“比较认同”“一般认同”和“不太认同”以及“非常不认同”,相应的,5个选项依次赋值为5至1,对9道题目的得分进行加总并取其平均值,得到“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变量,分值越高,意味着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水平越高。
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强度,包括来自家庭的劳动教育强度、来自学校的劳动教育强度和来自社会的劳动教育强度三个方面,其中家庭劳动教育由3道题目测量,如“父母与你交流劳动问题的频率”“你在家中被要求做家务的频率”;学校劳动教育由6道题目测量,包括“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劳动价值观讲述的频率”“学校宣扬劳动人民形象及其劳动事迹的频率”;社会劳动教育由4道题目测量,相关题目如“社会宣扬正向劳动价值观的频率”“社会宣传劳动实践重要性的频率”等。每一题目分别设有“总是”“经常”“有时”“偶尔”和“从不”5个选项。为便于分析,对5个选项依次赋值为5至1,并对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相关维度题目的得分分别加总后计算出其得分的平均值,生成家庭劳动教育强度、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和社会劳动教育强度变量。此外,还对13道题目得分进行加总和取其平均值,得到了总的劳动教育强度变量。各变量所得分值越高,表明学生接受的来自相关维度的积极劳动教育也越多。
从表2中自变量的统计描述可知,受访学生接受的来自社会劳动教育的强度最高,其得分均值为3.892,紧接着是来自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强度得分均值为3.778,排在最后的是家庭劳动教育强度,其得分均值为3.681。此外,分析显示,学生接受的总体劳动教育强度得分均值为3.791。总体而言,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2 因变量、自变量统计描述
控制变量。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性别、政治面貌、户口类型以及独生子女情况。各变量的具体赋值情况为:性别,男生=1,女生=0;政治面貌,党员及团员=1,群众=0;户口类型,城市和农村分别赋值0和1;独生子女赋值为0,非独生子女赋值为1。
1.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
劳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为此,对题目“你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有必要吗”一题作答情况进行了频次分析。该题目共有5个选项。分析发现41.67%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表示“比较有必要”的学生比例为37.25%,有18.95%的学生表示重要性为“一般”,此外,还有1.31%和0.82%的受访学生选择了“比较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结合表2的描述统计分析,还可以得知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的平均得分为4.176,处于较高水平。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接近80%的学生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有积极的认识,这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呢?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构建了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表3是具体分析结果,其中模型1只含有控制变量,模型2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家庭劳动教育强度和社会劳动教育强度等变量,模型3则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了总体劳动教育强度变量。
表3 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的因素分析
由模型1的分析可知,各控制变量中,仅有政治面貌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即党员(预备党员)及共青团员相比于群众,更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其影响达到了显著程度,表明党员(预备党员)及共青团员更加能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有关精神,能够起到较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模型2考虑了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家庭劳动教育强度、社会劳动教育强度对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的影响,据统计分析可知,当控制了个体特征后,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和社会劳动教育强度会显著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031、0.046,且其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同时,家庭劳动教育强度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程度,表明家庭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模型3考虑的是总体劳动教育强度的影响,由分析可知,总体劳动教育强度会显著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其回归系数为0.026,且其显著性水平小于0.01。
最后是模型的解释力度,由调整后的R2体现。可以发现,当只含有控制变量时,模型的解释力度仅为0.005;加入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家庭劳动教育强度、社会劳动教育强度后,模型的解释力度提高到了0.089;当加入总体劳动教育强度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度为0.086,可见,各自变量对于解释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具有明显的作用。
1.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为此,设计了题目“你认为大学现有的劳动教育是否能让你更加明确劳动的意义”一题。分析发现,18.14%的受访学生选择了“完全能够”,56.37%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比较能够”,此外,有24.18%的被访学生选择了“一般”,还有共计1.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能够”和“很不能够”。
紧接着是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共有9道题目,分析发现,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如超过80%的受访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能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劳动教育能锻炼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劳动教育有助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等表述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对于“劳动教育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等表述,表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之和也都接近80%。根据表2,以满分5分计算的话,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得分为4.167。可见,大多数的受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
2.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4是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类似于表3劳动教育必要性认知影响因素的分析,相关模型同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且纳入模型的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与表3保持完全一致。
表4 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因素分析
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分析结果显示,各控制变量都没有对受访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产生显著的影响。关于自变量,模型5的分析结果表明了学校劳动教育强度和社会劳动教育强度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劳动教育强度的影响则没有达到显著程度。此外,模型6显示学生接受的总体劳动教育强度也会显著正向影响他们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由判定系数调整后的R2可知,当只考虑控制变量时,模型的解释力度很低,仅为0.001,但是当纳入自变量后,模型的解释力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模型5和模型6中分别提高到了0.383和0.376。由此可以认为,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社会劳动教育、总体劳动教育在解释高职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认知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以山西省3所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高职学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情况,并探究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访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水平较高,其得分均值分别达到4.176和4.167。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的强度都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家庭劳动教育对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知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程度,说明现阶段家庭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的贡献还不明显。此外,研究结果也显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的劳动教育所形成的劳动教育合力,即总体劳动教育强度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及重要性认知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启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密切配合。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塑造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一段时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不够完善。高职院校要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开足开好劳动课程。具体而言,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明确相应课时、学分及考核要求,系统讲授劳模精神、劳动安全、劳动法规等理论知识,并组织学生参加紧贴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劳动思想教育、得到劳动实践锻炼。二是校企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要把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实习实训形式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高标准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实训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锤炼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三是高水平打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要精心选配劳育课程教师,并定期开展系统的培训,提高劳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同时,要积极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指导教师,形成结构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调查表明,家庭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认知的贡献不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具有终身教育优势[7]。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8]。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不少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孩子劳动与学业的关系,对孩子的期待出现了偏差,教育方式也出现了错误,如过分看重学业成绩,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方式和示范作用,“包办代劳”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家长要着力营造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培育热爱劳动的良好家风。一方面,父母要摒弃唯成绩论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特别是要明确孩子家庭劳动的事项,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认同劳动的价值,从而爱上劳动。另一方面,父母要与孩子探讨劳动问题,特别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孩子所学专业的岗位特点,探讨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相应的素质要求。此外,父母要身体力行,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带动孩子参加劳动活动,接受劳动锻炼,培养其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天都在与不同的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观念和行为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他们与社会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社会在劳动教育中起支持作用,然而,一定程度上,社会中还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因此,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具体而言,一是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以及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报道力度,宣扬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促进劳动价值观的传播和劳动精神的传承。二是社区要依托所在区域的职业院校开展劳动实践,不能局限于打扫卫生、志愿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工厂农场向高职学生开放实践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场景,参与生产劳动,使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中接受劳动的洗礼,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体会到劳有所获的喜悦感。
虽然家校社各自均对于劳动教育具有独特属性,但家校社分离难以承担起劳动教育的全时空育人诉求,更无法适应劳动教育对综合聚通、交互作用的追求[9]。因此,高职院校要整合家校社各方面资源,共建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拓展劳动教育的空间场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生活劳动和生产性劳动,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工地车间的亲身劳动中接受历练,形成积极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将用户痛点转化为创业项目,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劳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综合的任务,感受完整的劳动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培育劳动精神,提升劳动品质。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前往实践基地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强化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从而支持孩子参与劳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