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衍胜,黄艳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山东枣庄 277300)
肱骨踝上骨折为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骨折位于肱骨远端内外踝上方,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所致[1]。肱骨踝上骨折可引起肘部疼痛、 肿胀及肢体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关节粘连、关节屈伸不利等并发症,导致不同程度的肘关节功能障碍,限制患儿的日常活动与学习,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2-3]。 传统观点认为,骨折后固定可保持骨折断端稳定,利于骨折愈合;但固定又会限制局部、全身活动,延缓关节功能康复。因此,如何在保障骨折良好愈合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以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动静结合理论提倡将良好的固定与适当的功能锻炼相结合。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即根据骨折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形式,配合规律的功能锻炼,以解决骨折后“动”与“静”的矛盾,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康复。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98 例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儿为对象, 通过随机分组,探讨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对其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98 例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 例。 纳入标准:有明确外伤史,肘关节活动受限;经CT、X 线等检查确诊为肱骨踝上骨折;经手术治疗后存在肘关节功能障碍; 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先天运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陈旧性、病理性骨折;不能定期门诊复查者或中途退出研究等。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9 例;骨折至就诊时间6~42 h,平均就诊时间(24.10±8.40)h;身高 110~137 cm,平均身高(123.40±4.22)cm;年龄 4~12 岁,平均年龄(8.05±1.23)岁。 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 20 例;骨折至就诊时间 7~43 h,平均就诊时间(23.88±8.74)h;身高 112~139 cm,平均身高(124.08±4.31)cm;年龄 4~11 岁,平均年龄(7.90±1.22)岁。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术后持续石膏外固定,并定期换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结合查体确定骨折达临床愈合标准后即可拆除外固定,指导患儿进行功能锻炼,对锻炼量与方式不做强制要求,家长日常监督即可。 持续 3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将康复锻炼分为4个阶段,具体如下:(1)第一阶段(损伤部位锻炼)。 术后第1 天开始进行手指屈伸、轻微握拳活动,10~15 次/组,3 组/d; 术后第 3 天换药后被动活动患肢手指与前臂,然后由患儿主动完成前臂肌群与肱二头肌等长收缩锻炼,10~15 次/组,3 组/d;第 2 周开始增加腕关节、肩关节锻炼,配合抬肩、耸肩、手腕屈伸活动,10~15 次/组,3 组/d。 (2)第二阶段(稳定性康复锻炼)。患儿每周回医院进行1 次功能锻炼,先行肘关节被动屈伸、前臂旋前及旋后运动2 次,再由患儿主动锻炼2 次,结束后行肌肉等长收缩放松;注意石膏固定期间由患儿自主完成肌肉与相邻关节锻炼。 (3)第三阶段(主动康复锻炼)。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增加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以关节无明显疼痛为宜,在确保骨折内稳定的前提下配合等速收缩锻炼,坚持以循序渐进、低负荷、多重复锻炼为原则;期间如发现患儿锻炼姿势异常,应及时纠正,40 次/组,3 组/d。 (4)第四阶段(强化康复锻炼)。 患儿主动进行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前臂旋后各 45 次,共 135 次/组,分早、中、晚三组进行。 持续3个月。
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功能、肘关节活动度,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1)肘关节功能:采用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4]评价,共四个方面,即运动功能、疼痛、日常活动、稳定性,分别为20 分、45 分、25 分、10 分, 评分与肘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2)肘关节活动度:测定患侧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角度。(3)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MEPS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MEP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各项MEPS 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MEPS 中的运动功能、稳定性、日常活动、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肘关节功能对比[(),分]
表1 两组肘关节功能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运动功能治疗前 治疗3个月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7.87±1.70 7.52±1.81 0.987 0.326 15.13±2.04a 12.36±2.35a 6.231 0.000稳定性治疗前 治疗3个月日常活动治疗前 治疗3个月3.97±0.58 3.80±0.49 1.567 0.120 8.44±0.43a 7.61±0.62a 7.700 0.000 13.65±2.76 14.07±2.56 0.781 0.437 22.64±1.02a 20.75±1.24a 8.240 0.000疼痛治疗前 治疗3个月26.05±3.43 27.17±3.14 1.686 0.095 40.06±2.04a 36.13±2.52a 8.485 0.000
治疗前,两组的肘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角度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个月后, 两组的肘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肘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肘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2 两组肘关节活动度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 屈曲治疗前 治疗3个月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80.04±4.51 79.93±4.72 0.118 0.906 133.19±3.46a 127.67±2.52a 9.027 0.000伸展治疗前 治疗3个月旋前治疗前 治疗3个月45.45±3.19 46.16±3.58 1.037 0.303 94.59±3.70a 86.88±4.02a 9.878 0.000 68.54±3.56 67.83±4.14 0.910 0.365 85.64±1.78a 82.30±2.34a 7.952 0.000旋后治疗前 治疗3个月70.08±2.91 69.77±2.50 0.566 0.573 86.23±1.19a 84.21±1.68a 6.868 0.000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儿童年龄小,缺乏安全意识,加之运动能力与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好,生活中易因意外伤害发生肱骨踝上骨折[5]。 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或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肱骨踝上骨折,可取得一定效果,但骨折发生后会损伤肘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 产生局部血肿,并发神经或血管损伤, 还会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预后[6-7]。 临床治疗肱骨踝上骨折的最终目标为骨折愈合后的关节功能康复,因此在确保骨折愈合的前提下让患儿获得有效的功能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骨折术后固定是保障愈合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进行康复锻炼的前提, 而活动锻炼则能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康复,固定与锻炼二者缺一不可[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ME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肘关节屈曲、伸展、旋前、旋后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将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用于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儿中能促进其肘关节功能康复,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祖国医学对骨与筋的认识已久,认为骨折的治疗必须筋骨并重、筋骨同治,结合现代科学与中医治疗经验提出以“动静结合”为理论指导的骨伤科治疗体系,逐渐用于临床[9]。 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中的动即功能锻炼,静即固定,动静结合即将功能锻炼与患肢固定有机结合,通过最小的康复活动量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确保关节功能康复的同时使骨折愈合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医“动静结合”的理念,并实现“筋骨同治”的目的。 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是以肢体功能活动为主要目标, 以骨折固定限度不受影响为前提,注重动静结合,将锻炼过程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损伤邻近关节锻炼为主,通过轻微的握拳活动与手指屈伸,加快血液循环与水肿消退;依据患儿情况适量增加腕关节、手指、前臂活动,能有效锻炼肌肉及韧带力量,降低肌肉萎缩、韧带粘连等发生风险,为肘关节的功能康复奠定重要基础。稳定性康复阶段以肘关节主被动屈伸运动为主,不仅能促进肘部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还可改善微循环,加快肌肉内酸性物质排出,缓解疼痛,有利于康复锻炼的持续进行。 同时,持续的肘关节屈伸还可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避免关节粘连、肌肉僵硬等并发症的出现。 强化康复阶段是在上述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活动患肢肌肉,减少肌肉萎缩与粘连,且反复多次锻炼还能增加关节活动度,加快肘关节功能康复[10]。 但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考虑与样本量少、观察指标少、观察时间短等有关,且未进行多中心的统计学研究,今后的研究中还需扩大样本容量, 增加其他观察指标,同时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探究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对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基于动静结合理论的康复治疗可增加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儿的肘关节活动范围,改善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骨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