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路径探讨

2023-01-05 05:55阳,张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三全育人导师

江 阳,张 莉

(贵州大学 a.物理学院;b.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验点工作的通知》中,“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中心任务,为落实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思路,指明了努力方向。自此,教育界围绕人员、教育教学过程、空间方位三要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并取得较大进展[1]。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崇高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立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中,培养高校应当深刻理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在含义及之间的内在关联,统筹兼顾,全局把握,协同推进,这对实现教育主体合力,教育过程衔接,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提出了挑战。由于研究生专业不同,培养模式不同,也带来了思想和专业教育的差异。有必要开展不同专业研究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路径的探讨,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2]。

基础研究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基础研究能力的基础,基础学科学位点正是培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的主阵地。

基于上述考量,本文聚焦基础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三全育人”实践路径的探讨。在充分理解“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的基础上,协同整合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为共享价值尺度,导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管理人员形成系统合力,全方位调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形成多维度、立体的育人环境,并通过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素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三全育人”落地生根,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心目标。

一、“三全育人”的理论意蕴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有利于我国形成更全面、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后续发展做铺垫,也进一步展现了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更加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三全育人”要符合时代的特征,顺应时代的需求,在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将业务提升和思想政治塑造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运用各种途径,协同推进,发挥综合效应,更加聚焦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全面整合,努力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是培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全体从事研究生教育的教职工,必须凝聚共识,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通过本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向,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导。学校、学院、学位点要优化管理平台,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加强人员的沟通交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育人必须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既注意阶段性,又注意连贯性,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挖掘育人因素,探索育人的有效方式,渗透到研究生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具体工作,落实到研究生个人身上。不仅如此,还必须调动各种育人因素,营造育人环境,使学生浸润于浓厚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环境。充分挖掘高校深厚的学术积淀,丰裕的学养环境,进而构建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的全面优化、多维并进、融会贯通的大思政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全员”是育人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证,“全过程”是育人实施载体,“全方位”是多维度、立体覆盖的学生成长环境,“三全育人”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努力使学生成为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业务能力,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协同联动机制

研究生是我国学历教育最高层次,培养高素质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是基础学科学位点的中心任务。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从目标、人员、方位等方面形成协同联动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有力保证。

(一)培养目标协同整合

作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但若管理引导和研究生个体过于重视业务提升和科研发展,忽视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是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2]。基础科学的学习和研究难度大、周期长,只有胸怀抱负,志存高远,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对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发展规律进行长期艰苦探索,不计名利,不怕失败,为国家原始创新贡献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全育人”,以“立德”的优先性,确保“树人”的正当性。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要努力学习和践行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言“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代研究生要以“两弹一星”科学元勋等为榜样,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不追名逐利,不怕困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勇闯无人区,奋力攀登科学高峰。

根据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价机制,既考核研究生学业科研方面的成绩,也特别关注学生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知识能力、价值观全面整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研究的理论准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同行,融合塑造研究生的思想品格,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二)全员育人形成合力

立德树人是所有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共享的价值尺度,导师、辅导员、党务工作者、研究生管理者都要形成共识:“育人”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根据自己承担的工作,形成责任清单,结合“育人”的核心要义,将“育人”融入学生各项日常活动中,去解决学生在思想和业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工作机制上,建立沟通协作平台,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综合分析,集中力量用有效方式解决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业务素质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3-4]。导师是研究生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科学实验的指导者与领路人,也是研究生学习活动中接触最为频繁、交流最为密切、关系最为亲近的师长和朋友,其治学态度、学术人格、处世风范等素质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向导作用。可以在学术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及道德发展。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因而导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学生有业务引导和灵魂塑造的双重任务。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首先明道、信道,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不断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高尚情操。导师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以扎实的学科底蕴、丰厚的科研积累,诚信、勤奋、执着,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也赢得学生的崇敬。这样的导师不仅能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而且还“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从而更好地扮演好学生学习生涯中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为充分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必须破解传统的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存在的固有缺陷和不足,汇集导师团队资源,协同推进对研究生的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学生享有更高的课程资源、科研平台资源、实习实践资源和国际合作资源,有利于学生业务科研水准的提高,而且通过导师团队协同工作,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更高的价值取向和协作精神,体会合力攻关的奋斗精神。如果导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共同体,那即使有些导师尚有不能克服的一些缺点,也可以引领学生走出“黑暗的洞穴”,从而提升整个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团队+学生群”的网络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指导的融合[5]。

辅导员队伍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长期思想政治工作积累的经验,他们对学生在思想、学业、人际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更敏锐,进行教育、解决问题、心理疏导的方式更多,特别是在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充分调动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6]。

加强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选配好研究生党支部的干部队伍,可按年级或专业方向成立党支部,整合导师、辅导员队伍,建立党支部和导师指导团队的沟通机制。严格研究生党员发展的程序和条件,吸纳加入党组织的研究生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充分发挥党员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带头作用,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带领研究生群体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三)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全方位育人涉及多领域育人功能的发挥,例如书内书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形成文化气息浓厚的“三全育人”环境。如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和活动,能够增强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提升爱国主义情怀;百年党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跟党走;通过哲学讲座,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有意识地用正确的哲学观,解决深层次的基础学科问题。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讲座和活动,提升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丰盈学生的内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想空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不仅基础学科之间的交流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通过讲座和其他学术活动,与应用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能促进交叉学科的创新,既有利于基础学科拓展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也有利于应用学科的原始创新。

为国家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组织学生学习有关介绍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南仁东、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文章和报道,参观相关的主题展览,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成为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同时,也充分宣传本校优秀教师、杰出校友的事迹,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和现实意义。

基础学科的学生不仅需要研究抽象的问题、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走出“象牙塔”,既潜心问道又关注社会。省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脱贫攻坚典型、感动中国人物等,都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对航空、航天研究所、天文基地(如FAST)的实地参观,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学生都会有校内教育所没有的收获。研究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和其他学生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基础学科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自主进行交流。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帮助中成长,也合乎研究生的年龄和经历特点。

三、“三全育人”在培养过程中的落实

“三全育人”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全员”有了共识和分工,充分调动“全方位”的资源构筑育人环境,而“全过程”则是落实育人的载体。在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研究生的思想和专业学习情况不同,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贯性,逐步深入,将思想政治所要求的“规范性逻辑”和科研教学所遵循的“知识性逻辑”有机统一起来[1],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入学和课程学习阶段

在入学阶段,理想信念教育是重点。各培养单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基础学科对我国科技发展、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统一。针对部分学生读研仅为了好找工作、部分学生认为基础学科难、今后工作薪酬不高等问题,开展各种有效形式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这个阶段,导师指导团队向学生介绍培养计划,提出目标要求,让学生尽早进入状态。特别为学生开设一个对学科做全景式介绍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所学基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属性、思维模式特点、哲学内涵、美学追求等有总体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了解基础学科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大影响,充分认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介绍为基础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成果丰硕的导师和校友,为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典范。

研究生指导团队通过课程资源整合,针对基础学科的特点,设计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打牢基础,提高兴趣,面向前沿。努力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以更自然、更有亲和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导师和辅导员通过教学、党团及学生活动、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成长环境、学术背景、兴趣爱好等,以便对学生在思想和专业方面,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科研训练和培养阶段

开展课题研究,是研究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是从接受知识到探索未知的转变,是从“集体”到“个体”的转变,大家不再是同样的课程,一张考卷,而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和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过渡,指导团队应开设科研指导讲座,使之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目标和问题的重要性,提升问题意识,了解科研流程,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熟悉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事项,并通过具体科研项目的研究,养成踏实、循序渐进的作风。

正所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所有实实在在的原创知识,都建立在勇敢突破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励志教育,在科研中鼓励学生提出有一定挑战度和创新型的问题,充分认识问题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科研训练不仅是完成学业所必须,也是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7]。在此期间,导师指导团队严格把关,学生定期向责任导师汇报,按要求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进行评审,跟踪学位论文进展状况,召开必要的课题汇报和研讨会,不仅及时发现研究中的业务问题给予指导,提升专业和专业素养,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进行学术品格的培养。如何面对研究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如何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引用他人结果的规范性,创新点凝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通过导师团队的严格要求,导师指导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辅导员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业和人生中面临的问题,努力提升内在修为,铸成良好的人格根基,形成科学的学术规范,正确的学术伦理准则,在完成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思想品格也得到升华。

(三)毕业答辩和就业指导阶段

教师和辅导员引导学生严肃认真完成好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结合个人实际,选择进一步学习或参加工作,做好职业规划,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适应能力。

导师团队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的指导,让研究生总结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的收获,明确学位论文的构架,学习本专业阐明观点、严格论证、进行总结的语言范式。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修养,还使其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和有始有终的工作习惯,学生将受益终身。通过预答辩、正式答辩、模拟面试等环节,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简明清晰的表达能力,中肯回答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进行学术交流、从事教学和其他工作都极为重要。

全员形成合力,全方位构育人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三全育人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启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