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教程在新闻传播技艺教育中的探索应用

2023-01-05 05:55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9期
关键词:教程自学技艺

尤 浩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而言,这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要实现“培养计划2.0”的既定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类、融合应用类课程的学时比例。除此之外,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教育还包括技艺教育、史论与新闻事业教育、社会科学通识教育三大课程类型[2]。由于总课时数是固定的,加强某些教育的同时,也意味着其他教育要在时间上做出让步。面对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南京大学(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的选择是用视频教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来精简、优化技艺教育的部分内容。视频教程包含哪些来源途径,能否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优势与不足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共同构成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原有技艺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所在院校2013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技艺教育类课程占有较大的学时比例,分属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较为频繁,这里列举几门典型课程以说明具体原因。

1.电视摄像。近十年来,影像的拍摄技术沿着几个维度在发展进步:4K解析度逐渐成为行业标准;能大幅提升影像质感的LOG-C技术,也逐渐下放到业务级与民用设备上。实验中心目前的拍摄设备已全面覆盖这两大技术标准,涵盖从基础训练到学科竞赛等应用场景。机型上的差异化能更好应对不同的创作需求,但也对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课上仅能针对一款基础机型开展教学,其余的高端机型主要靠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自行探索,不再额外设置教学环节。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移动摄影的实现变得多元化,无人机、手持稳定器、VLOG相机等设备逐渐普及,彻底改变了影像的来源结构,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要将这些内容全都纳入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显然是不现实的。

2.非线性编辑。早先业内为了区别传统的线性编辑,才出现“非编”这种过渡性词汇。如今这一过程早已全部软件化,“非编”一词也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可改称为视频编辑,具体教学内容又分为软件使用、剪辑技巧两部分。软件使用的教学需要先统一编辑软件,很难兼顾市面上种类繁多的剪辑系统,对此笔者更倾向于选择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开放型软件。反观由系统集成商定制的广电专业软件,内核设计偏向封闭,对新编码、新功能的更新缓慢,厂家即使能提供一定支持,也不适合在高校内普遍应用。LOG-C技术的普及,使得视频的剪辑与调色过程合二为一,加上视频的特效处理,视频编辑的概念早已超出单一的剪辑范畴。即便将剪辑技巧的部分从教学大纲中整体移除,全部课时都用于软件类教学,也无法覆盖这么多的内容。何况这种“重技轻艺”的安排,本身也不合理,并不具备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

3.美术基础与平面设计。美术基础是平面设计的前置课程,可分为绘画基础、Photoshop绘图两大部分;平面设计主要基于Photoshop、Illustrator两款专业软件开展教学。软件类教学在两门课程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尤其是Photoshop,甚至在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课程中也设有此环节。各课程仅讲解自身教学大纲内的部分,等于将Photoshop的学习拆分成几个缺乏联系的片段,学生对软件的整体认知始终无法完成。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偏重技术类教学的课程,内容更新的压力往往也大。青年学生对新技术、新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从来不是一个大问题,反而更多地反映了教师对自身知识和技能更新的焦虑[3]。学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由“专业核心—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改为“大类学科准入—专业准出课程”,学生可以在满足准出条件的前提下,任意选修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这次教改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促进交叉复合类与就业创业类人才的培养,但课程间原有的层次关系也被打破,并不能充分保证学生在选修创作应用类课程时,已经学习过偏向技术的前置课程。原有技艺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在本次教改中显露的更加突出。为此,实验中心设计出一套视频教程体系,对传统的技艺教育开展优化整合。

二、技艺教育的视频教程体系设计

这套视频教程体系涵盖后期软件使用和前期拍摄制作。在教程来源上,以购买现有教程为主;一些未涉及的专业领域,实验中心可选择直接与厂家合作开发。

1.购买现有教程。如今的后期处理软件更新频繁,由高校自行开发对应教程的难度较大。“申报—立项—拨款—结项”的传统教研模式,会形成以“年”计算的研发周期,很难跟上软件的更新速度;待项目结项时,成果早已落后于实际发展。通过与业内培训公司的洽谈合作,实验中心获得了部分互联网培训教程的使用权,并以校内IP登陆集体账户的形式向学生开放。这些教程主要集中在后期软件使用、前期制作技巧两个方面。一方面,教程的制作者大部分拥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其中不乏行业大师的参与;另一方面,这类教程更多是面向行业用户而开发,应用范畴不局限于高校,从而具备一定的规模效应——行业竞争会不断促进教程的更新调整。此类教程也包含前期制作的部分,多是培训师的行业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影视摄影技巧、影视灯光照明、人像摄影、商业摄影、VLOG视频拍摄等。此类教程大多内容翔实,但在知识建构的完整度上较为欠缺,在高教领域的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2.校企合作开发视频教程。关于前期拍摄的器材操作,业内培训机构也较少涉及。实验中心与制造商取得联系,合作开发了两款机型的操作视频教程,内容包括产品的功能定位、按键与菜单功能、基本操作模式、自定义键的使用、升格影像拍摄、手动功能调节、视音频编码选择、LOG-C参数设置等。其中功能与操作讲解的合理性,都已经过厂家认证培训师的确认,避免了因主观习惯导致以偏概全的现象。

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实验中心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视频教程,并将其分类打包,在院内开展了一次教学实验。这也是配合我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做的内容修订: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传统技艺类课程被取消,以视频拍摄方法与技巧、视频编辑方法与技巧等更贴近创作实战的课程取代。为此,实验中心特意编辑了一份《视频教程学习指南》,给学生提供两个维度的学习建议:(1)不同年级所对应的视频教程;(2)不同的创作需求所对应的视频教程。本次实验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去主动认知自己“技艺”知识结构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并根据反馈结果对人才培养方案、视频教程体系做适度调整。

三、视频教程的教学效果与调整

为验证本次教学实验的结果,实验中心先后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是在项目启动时,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设置了三个问题:(1)已修读过的技艺教育课程,选项囊括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2)近期的作品创作类型,选项包括语言类音频、音乐类音频、平面设计、广告摄影、影视广告、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等;(3)自感欠缺的技艺知识,选项与本次提供的视频教程种类相对应。从100份回收问卷中可得知,技艺知识的欠缺是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问卷上“自感欠缺的技艺知识”与“已修读过的技艺教育课程”的关联度不大,却与“近期的作品创作类型”高度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创作时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不足。这种知识结构与技能技术的失衡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应用性不足所致[4]。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计划中,还包含有更大比例的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史论与新闻事业教育,同类型的实践创作很难连续开展,使得技艺知识点不断产生遗忘。现阶段还未能找到同级影视艺术教学单位做对比调查,这种失衡状况是否是传媒类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目前还尚未可知。

实验开展近一年后,实验中心又组织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受访者都是自学过视频教程的学生,有效回收问卷同样是100份。同样设置三个问题:(1)自学过的视频教程种类,选项囊括了实验提供的所有教程;(2)对于这些视频教程的评价,一共有五个星级选项;(3)视频教程的改进建议(主观填写)。从结果来看,软件使用类教程的选习人数差异较大,但整体评价也比较高。自学人数最多的两款软件教程是Premiere与Photoshop,得到的综合评价最高。二者的自学人数分别是88人与84人,其中给予五星评价的有32人与28人,四星评价的有37人与42人。四星及以上的比例达到了78.4%与83.3%。与受访学生进一步交流,大家普遍认为看视频学习软件使用,要比课堂听讲更为直观,也能充分兼顾不同个体的效率进度;但业内培训师的操作习惯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表示并不习惯。根据相关反馈,实验中心又为每款软件追加1~2套视频教程,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适合自己的创作流程。

相对而言,学生对于器材操作类教程的认可度要略低一些。两款校企合作开发的操作教程,自学人数分别只有38 人与31 人。受访学生表示,手头没有相应器材时,自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浏览过片头即告放弃;反之只有用这款机型开始创作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会选择跳过教程直接上机摸索;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即便看过视频教程,仍会感觉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加以指导。考虑到此类教程的学习带有前提条件,重复性也不高,在统计时选取二者的并集比较合理。这样,器材操作类的自学人数就达到69人,能够符合预期效果。

前期制作类教程的自学率在35%~65%之间,差异性较为明显。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技术性并不突出的VLOG视频拍摄。热爱视频创作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也很强烈,有27人已完成所有前期制作类教程的自学;也有18人对这类课程完全没有兴趣,甚至连一部教程都没学过。另有部分学生反映此类视频教程的前沿性较强,学习时感觉“干货满满”;但在讲解基本知识点时会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甚至默认学生已掌握这些概念,直接在教程中引用。这种现象与培训师缺乏教学经验有关,无形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难度,需要教师出面给予指导。

本次调查的结果如下。首先,软件使用类教程的反馈最为理想,整体要优于课堂教学。笔者也适时提出:在本科层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中,可考虑将软件使用类课程整体移除,以效率、效果更有优势的视频教程取代,但在运用过程中仍需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其次,前期制作类教程,因不能同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一样存在遗忘率较高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尽管如此,此类教程仍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可将知识点的学习转至课前,课上则集中讨论其应用领域,即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一些前沿性强的视频教程,亦可择取部分精华片段在课上播放讨论,并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需要改革此类课程的成绩考核机制,以实践操作和实验成果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5]。为此,学院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教学计划做了小幅修订,新增新媒体技术、无人机视觉传播、数字人与虚拟制片等创新应用型课程。实验中心也将继续探索视频教程与这类课程融合应用的新模式。

结语

新闻传播教育要摒弃“以技术为中心”、超越“以行业为中心”的教育模式[6],这样的教学改革宏观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调整教学资源分配时,并不是要剥夺学生接受新技术的权利,何况学生这方面的主观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如果能利用新的途径去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就能更好地保障宏观层面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对于技艺教育而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后者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高等教育充分利用。这样,高校的实验教师也能从日渐繁重的微课拍摄任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转向创新创业型课程。希望本次研究能给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微观层面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教程自学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