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实施“双减”以来,为了让课后托管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使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生存体验的喜悦,增进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师对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形成我校独特的特色化课后托管课程。学校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开拓“校-社合作”之路,积极进行了课后托管与社会教育资源融合的研究。学校先后与巴州业余体校、巴州文化馆、佳鑫社区、巴音社区和巴州科协等大力合作,同时借助陈伯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州博物馆、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巴州美术馆和库尔勒市科技馆为学校发展寻求丰厚的社会教育资源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获得了显著成果。这种社会教育资源就是学校的社会教育资本[1]。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产生效益,最终使学校在双减工作中取得成效。
“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我校自觉践行这一理念,开拓和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推进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发展,成效显著,获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称赞。
巴州业余体校,是我校的邻居,联系比较密切,它每年招收的体育特长生,需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而我校与体校相邻,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方便学生上文化课,下午2节课后能及时到体校进行体育项目的训练。因此,我校与体校成为友好合作单位。经过协商,我校课后服务中开设的特色课程:游泳课、跆拳道、篮球课,都是利用了体校的场地进行的。这些都是我校宝贵的办学资源,也是提供社会教育资源的理想场所[2]。
巴州文化馆也是宝贵的资源:课后服务急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巴州文化馆丰富的专业师资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正好能给我校学生学好艺术课程和非遗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我校聘请了巴州文化馆的老师来我校教授秧歌、腰鼓、舞蹈。同时,学校201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担负着传承马头琴、江格尔和拖布秀儿这三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任务。巴州文化馆非遗办每年都会来学校督察传承情况,给予指导并赠送了乐器。
巴州科协也是我校的合作单位,给予学校大力的支持。每年的科技节,巴州科协都会派专业老师来我校指导,给学生做科技知识讲座、对科技辅导员进行无人机的操作培训、给科技创新社团学生授课、举办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巴州科协的专业老师走进校园,更加便利与直观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创新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观与体验科普产品,感受科技的魅力与神奇,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社区,更是我们最贴心的社会教育资源。我校和巴音社区、佳鑫社区联合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双减”以来,我校有数十名党员积极参与到巴音社区的“六点半”小课堂中,为巴音社区义务教育段有需求的孩子进行课后托管服务。同时,与佳鑫社区联合,鼓励学生参加佳鑫社区组织的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腊八“百姓春晚”、红领巾小课堂、绘画、《不要烫伤我的童年》预防烫伤知识讲座、元宵节花灯展。多名党员也积极地参加到社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中:种“石榴树”、做党建知识讲座、打扫社区环境卫生、实现学生“微心愿”等活动。
当然我们所开拓的“校-社合作”没有局限于本社区。还借助陈伯寿红色教育基地、巴州博物馆、巴州地震局、巴州美术馆和巴州科技馆等等,让学生走出去,把专业人才请进来,拓宽课后托管的渠道,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优化办学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资源[3]。
通过组织学生走进陈伯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州博物馆、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巴州美术馆和库尔勒市科技馆、库尔勒市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地方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巴州珍贵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看到历代古瓷,还能观赏到新疆民族民俗陈列,展示了长期生活在新疆的12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在巴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通过聆听馆内工作人员解说,可以观察地球构造模型,观察地震仪和相关预测地震仪器,在地震模拟实验室中体验各等级地震,了解地震时如何自救和急救他人的方法,掌握应对地震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和行为。
库尔勒市科技馆,这里有蘑菇学堂,泡泡水世界建筑工地和机器人表演。科学探秘展厅分为运动之律,声光之绚,数学之趣和电磁之秘。这里既营造了情境式互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体验,又彰显地方科技特色,反映库尔勒自然生态环境特质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座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现代综合科技馆。
走进陈伯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奋发图强的八十年、革命先烈、满门忠烈、党的光辉照新疆等30个系列。这是对学生的一次爱国教育的洗礼。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
去巴州美术馆参观了“童绘新疆.畅想2035”中小学生绘画作品巡展。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作,充满无限想象力,来自天山南北的“小画家”憧憬着未来、描绘着将来。孩子们用尚显稚嫩的画笔,勾画出童年的快乐幸福、新疆的和谐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相信此行一定会让学生们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爱疆情。
借助互联网手段,通过在线直播开展“云游科技馆”“云游博物馆”“云游美术馆”活动,依托“网络课程”,进行线上教学。让我校家在牧区,比较偏远的学生也能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学习创新课程更加便捷。实现学生点单,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买单,努力打造“最受欢迎的教育民生实事”之一。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社团活动便于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巴州第三中学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问卷调查》,有52.59%的学生和家长希望课后服务内容设置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72.21%的学生希望通过社团课程,提升课后服务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因此,可以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来开发社团课程,从而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通过深入挖掘、运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了包括游泳、跆拳道、创新科技、秧歌、腰鼓等在内30余门课程的特色社团课程体系。学生们对这些特色社团课程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且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门社团课程。“每周五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是我们最期待的了,比在教室里上其他文化课有意思多了!”学生感慨,“我们很乐意去上社团课,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通过参加课后服务社团课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一批批特长生不断涌现。社团课堂,为许多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推进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发展。巴州业余体校、巴州科技馆、巴州文化馆和巴州科协所拥有的一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以及信息化的授课方式,开拓了老师们的眼界,同时也转变了老师们的各种观念。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方式、课程的开设和管理的模式都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特殊意义上的专业发展。巴州科协的专业老师走进学校,手把手培养我校计算机老师团队,对他们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我校的3D打印机,自2003年配备以来,其高效使用多次遇到瓶颈,没有发挥出它的高科技功能。在巴州科协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它终于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出了3D打印生物学模型,真正让师生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生命力。
最后是通过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使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在专业发展上获得诸多成果。
在德育提升方面:社会教育资源的运用提升了学生的品德素质。通过身边的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浸透,多次课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让学生们对社区更加的关爱、对科学更加向往。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成帮来我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演讲,他曾无数次荣立战功,被誉为军队“雷锋式的好干部”、义务植树40余年的“造林英雄”。专家王善国多次来校指导书法教学,掀起了全校师生学书法的热潮。巴州业余体校给学校赠送了体育器材捐资助学,使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有了充分的物质保障。陈伯寿老人自己投资30多万元创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校少先队员每年必去参观学习的地方。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精神与品德使广大学生受到了深深地感染和熏陶。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的前进动力。
在智育提升方面:通过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使学生们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机会,使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智力品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使得学生们懂得了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以2019年为例:2019年11月我校被评为巴州青少年科技活动特色学校。我校在第三十三届自治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三届青少年 WER机器人普及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和团体二等奖;在第二十三届“驾驭未来”全国青少年车辆模型教育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和中学团体第二名;在2019年自治州青少年航空航天航海模型竞赛暨巴州青少年创客机器人普及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和中学团体第三名。
在体育提升方面: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促使我校的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我校在市级及以上报刊发表体育教学论文数篇,体育科研结出硕果。涌现出一批体育教学人才,多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州级“优秀辅导教师”。学校体育成果颇丰。以2020年为例:2020年自治州第三十六届田径运动会和2020年自治州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我校均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2020年自治州第三十六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荣获团体第三名,并荣登丝路楼兰网。我校初一2班的地丽努尔·牙生江荣获自治州青少年拳击比赛42公斤级冠军;初二5班卓日格图荣获自治州青少年拳击比赛70公斤级冠军。在2020年全州第三十六届田径运动会我校获得甲组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2020年自治州青少年跆拳道比赛中,我校苏炳硕荣获男子青年组58KG级第二名;赵元昊、陈杰荣获男子青年组58KG级第三名;张欣雨、刘雪静分别荣获女子青年组57KG级第一名、第二名;郭顺利、李星成分别荣获男子青年组68KG级第一名、第二名;张子茜荣获女子青年组46KG级第二名。2020年自治州青少年篮球比赛女子甲组第一名。
在美育提升方面:2018年我校被列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江格尔、马头琴、托布秀尔。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月25日下午,巴州三中舞蹈社的学生们,参加库尔勒市佳鑫社区2022年“一起向未来”百姓春晚,充满活力的小姑娘们,在社区的舞台上,倾心演绎《茉莉花开》,这不仅让学生们得到了锻炼,丰富了学生们的寒假生活,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兴趣和特长的舞台,更展现了学校双减工作中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
在劳育提升方面: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开展和实施提供了保障。不断推进综合实践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考察探究等形式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我校将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深入校内外开展植树护绿、环境整治、关爱梨城“母亲河”行动、关爱“城市美容师”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宽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平台。
我校的“课后服务和社会教育资源融合”的效果探索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开拓和运用,优化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进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同时,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称赞。
虽然目前通过“课后服务和社会教育资源融合”的尝试和实践,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探索中也遇到很多的困惑。例如:如何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巴州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如何更好地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来进一步提升老师们教研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建立长效性的协会或学会使此项工作能够持续开展,如何更好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对巴州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的促进作用;如何协同各个社会教育资源统筹运作,使社会教育资源的运行与学校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实现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的整体推进等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