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023-01-02 20:53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林 锋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1]。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提出“两个大计”,在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上[2],做出了富有鲜明立场和时代特色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突出了旗帜鲜明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执着坚定的人民立场;抓住了战略重点,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体现了笃行担当的实践指向[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既扣准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又直面立德树人的现实矛盾,突出了攻坚克难的问题意识;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凸显了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刻理解这些鲜明的理论特征,有助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增强学校立德树人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一、突出旗帜鲜明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服务方向。

(一)在办学方向上必须旗帜鲜明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5],这是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关键在于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正确的办学方向及严格的政治要求贯彻到学校立德树人各环节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坚持不懈”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九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立德树人需要把牢和践履的定向罗盘,必须始终贯穿于我国学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二)在师资建设上突出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在师资建设上要强化政治要求,让教师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6]。(1)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如此,在面对复杂局面和挑战时,才能气定神静意志坚,清醒笃定不迷向。“如果有人以所谓‘学术自由’为名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那就应该旗帜鲜明予以抵制”[7]。(2)教师要处理好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教师要秉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政治规范和学术问题的关系,两者不能简单等同起来,既要把握好严格的政治问题,强化政治引导功能,又要规范好学术问题,用透彻的学理进行分析。(3)教师要坚定信念。教师在信念上要坚定不移,课外不信口开河,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

(三)在阵地管理上强化政治规范

在阵地管理上加强政治规范,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管好课堂教学阵地。课堂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对思政课的要求摆在首位的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3]。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因此,思政课教材要处理好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的教材要一票否决。(2)守好校园文化阵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构筑学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家园,就要加强“四个坚持不懈”[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3)规范网络媒体阵地。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挑战,要坚决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学校文化的侵蚀、对学生思想的渗透。

二、彰显执着坚定的人民立场

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教育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目标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立德树人有利于引导学校回归教育本质和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突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导向。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彰显了人民立场

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1)立什么德。德包含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3个层面。其中,明大德放在守公德和严私德前面,“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热爱人民的大德起统领作用,也是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场域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立场。立德不是单纯的德育,是对个人品质的完善,也是国家需求的表达,承载着国家的重托。立德有层次性,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2)树什么人。要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人。要从教育层面、社会层面、时代层面把握教育责任,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兴旺发展、人民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在实现人民利益过程中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二)立德树人的服务方向是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昭示了学校立德树人“为谁服务”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坚持什么”的人民立场,指明了学校立德树人“走向哪里”的定位坐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从党的百年发展征程看,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为人民服务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对教育为谁服务的本质回答,始终贯穿于百年教育方针之中。立德树人也必然要紧扣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这“四为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谁服务”的最新定位。其中,为人民服务摆在首位,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引领其他服务的发展。

(三)立德树人的动力源自满足人民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满足人民需要,就要聚焦人民的期盼,着力解决人民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就宏观教育而言,教育公平需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需进一步发展,思想品德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合力需进一步整合;就微观教育来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还存在一些不能有效满足人民期盼的短板和不足,要以“破五唯”为抓手,着力破解教育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评价导向,促进学校立德树人落地开花,把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动力源泉。

(四)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8]。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培养什么人的传承和创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引。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巨大跃迁,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三、展现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树立战略思维、加强战略谋划、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认识、以战略优先推动、抓战略重点落实,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一)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从世情、国情、校情、学情等多个层面指明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战略地位,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认识前提。(1)从世情分析,立德树人是应对世界深刻、复杂形势的战略需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2)从国情分析,立德树人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需求。“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9]。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党的千秋伟业和国家的永续发展,关系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而,要求培养的人要心怀“国之大者”。(3)从校情分析,立德树人是对学校使命和职能的深刻反思,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向。(4)从学情分析,立德树人事关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发展关系着党的事业的薪火相传,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青少年的地位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战略意义。

(二)以战略优先来推动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优先谋划教育,提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10]。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在于教育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学校规划、明晰办学定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提升管理能力。学校立德树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求, “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1]。在职业教育领域,要优先满足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加大人力资源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要更新办学理念、优化类型定位、推进产教融合,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职业型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要优化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平衡好城乡区域间的差异,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三)抓战略重点来落实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个系统化运行的过程,要协同推进、共同发力,要抓住战略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有利于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抓住核心点、着力点和关键点。(1)抓住育人内容的核心点,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12]。(2)提升素质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10]。这指出了立德树人应在哪用力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把握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往哪学。(3)抓住实现路径的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

四、突出攻坚克难的问题意识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指明了“为谁培养人”的方向,丰富了“培养什么人”的内涵,拓展了“怎样培养人”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始终扣准教育的根本问题,直面立德树人的现实矛盾,不断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体现了攻坚克难的问题意识。

(一)为谁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原则性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13]。要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就要明确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原则性问题,即要明晰教育所培养的人“有什么用”或“对谁有用”。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教育制度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为谁培养人的方向,这关系着“教育的底色”。“四为服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服务方向,既是对马列主义关于教育与阶级关系问题的现实回应,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为谁服务”问题的创新性回答。不论是教育的宏观部署,还是课堂的守正创新,都应紧紧围绕“四为服务”的方向深化改革。

(二)培养什么人,是立德树人的首要问题

关于立德树人应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1)要把握政治方向。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考量,学校立德树人要培养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人,这关系着培养什么人的本质属性问题。(2)要把握素质结构。从人自身发展规划来考量,学校立德树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把握时代使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来考量,学校立德树人要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怎么培养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不仅抓住问题的要害,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3]。坚定党这个主心骨,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力量,学校立德树人应强化课堂主渠道,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要突破主攻点,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守好主阵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既有对立德树人现实矛盾的宏观把握,也有对立德树人现实矛盾的微观指导。不论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六下功夫”,还是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为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凸显精深厚重的文化底蕴

“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学校立德树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立德树人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德之首位, “立德立功立言”是立德的最早出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巧妙运用了这一对关系,阐释了关于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说明了立德对树人的基础作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阐释了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立德”的要义博大精深,在文明赓续和血脉传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德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个人成长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提出了“十年树木、终身树人”思想。“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概言之,立德树人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沃土。

(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与树人的合理思想内核,还结合时代条件,进一步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立德和树人的经典描述,但没有把立德树人合在一起论述。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第一次写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德在古代更多指向个人品德,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吾日三省吾身”,把“慎独”作为自觉自律的修养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德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强调“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14],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1],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同时,还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不断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今天的成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提出了“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自觉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信的生动体现。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立身之本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所决定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1],在错综繁杂的世界教育体系中坚持自已的特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来立德树人,这是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因此,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博物馆等纪念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红色育人作用。

六、体现笃行担当的实践指向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正是源于实践需求从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

(一)源于实践需求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

学校立德树人命题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世界政治制度博弈和价值观较量的日趋激烈,对引导学校师生坚定“四个自信”提出了新课题;国内发展长期向好,同时面临矛盾叠加、风险交汇的挑战,对保持学校和谐稳定提出了新任务;学生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对凝聚人心提出了新考验;网络新媒体呈现多样性、复杂性、隐秘性等特征,对育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在深刻分析学校立德树人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考验、新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

(二)因地制宜把握立德树人不同的实践要求

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和口号,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式。针对不同院校和专业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立德树人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要求。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时,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5],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强农兴农的现实任务有机统一;2020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战斗的形势要求有机结合;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技术性人才有机融合。强农兴农的现实任务、各类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这些都是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也是检验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有效形式,“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

(三)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

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又指导着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既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指南。关于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其中第四点就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3],要求把思政课的理论教授与社会大课堂上的生动实践有机结合。对于教师队伍,强调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2],要求教师深化理论学习,潜心研究学问,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还应关注现实社会。对于学生,强调实践育人,强调要把个人抱负与祖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提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教好,学生进一步学好,学校进一步管好,从而为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旗帜鲜明、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和实践要求,是明晰政治方向的“导航仪”、厚植为民情怀的“赤子情”、把准战略定向的“风向标”,还是掌握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提升文化底蕴的“精气神”、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只有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和实践要求,才能更好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