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22-12-29 16:32朱学歌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师应法治道德

朱学歌

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繁杂的信息。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尚不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甚至因为不懂法、道德观念不完善,难以辨别信息的性质。因此,初中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的培养,以道德与法治为载体,合理渗透德育。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德育的必要性

(一)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期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与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刚刚摆脱模仿阶段,自主思考意识逐渐萌芽。这一过程中,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都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非常必要。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视程度。

(二)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树木”容易“树人”难,间接说明了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至今,很多教育家都提出过德育相关的主张,如八荣八耻、五讲四美三热爱等,这也间接证明了只有素养、道德水平高的青少年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空有一身知识,思想水平较低的人,反而可能为社会带来危害。这也说明了德育非常重要,只有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的重要载体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面对中考的压力,日常学习负担较重。与此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玩心较重的同时心理也较为敏感。在对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德育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政治体制、历史渊源,使其政治意识、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课堂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指导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建立正确道德观念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多是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学习,不仅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还会影响德育的渗透。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辅以语言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主观意识,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观念,进而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并在为人处世中坚守道德底线。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应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首先,教师先以学生熟悉的网络热词为切入点设计谜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起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上网都经常做什么?学生则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听音乐”“购物”“和网友聊天”“读小说”……教师顺势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漫画,漫画内容突出了网络交往的特点。教师借此设疑: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吗?网上的交往可以投入真情实感吗?先设疑引导学生思路并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网络交友与现实交友不同,现实中的朋友是真实存在的,而网络交友充满不确定性,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学生对网络交友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网络交友的利弊,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辩论活动,以“网络交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由此,学生可以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真实情境中,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并对交友产生正确的理解。

(二)重视情感引导,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针对同样的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悟。因此,在课堂中开展德育的同时,教师还要开展情感教学并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在频繁的互动和交流中,收获学生的信任,并在相处和交流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轻德育的阻力。此外,教师在工作中还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品质方面的熏陶和积极影响,进而成长为人格健全、道德品质优异的青少年。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榜样作用,注重情感引导。首先,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先通过谈话导入教师的角色:学生与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相处时间较长,如一起运动、一起讨论问题等,请大家想一想,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通过引导其回顾印象深刻的交往场景,突出教师课堂组织者、学习陪伴者、困扰倾听者等身份,让其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然后,教师设计小组讨论活动,以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请学生回忆,你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哪些细节能够体现交流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当教师鼓励你提出见解或建议时,你是否注意了自己的礼仪?在某些问题上,如果你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你是怎样处理的?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生尝试敞开心扉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与学习成果,提高了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三)贴近实际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单纯用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对此,教师应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对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学生道德意识,使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道德意识体系。德育的渗透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计划,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完成,而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体会中加强对知识的认识,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懂得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设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卫去上学》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大卫认为讲话是他的自由,为什么上课不能随便讲,而是要先举手再发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回答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则”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约束。然后,教师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组织其在学校附近的街道上观察,寻找违规现象并将感想记录在纸上。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收获的成果,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展开分析。如共享单车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人乱停乱放,这违反了共享单车的使用规则。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讨论和分享中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需要自律,还需要他律监督,要从内心敬畏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规则。由此,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并通过分析明确了维护规则的重要性。

(四)运用先进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完成了高度结合,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德育的渗透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在德育渗透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德育有机结合,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信息技术与德育内容的整合还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坚持改革开放”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应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同时,融入德育内容,间接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变化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成员在对比思考中发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非常勤俭,一件衣服总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家的衣服上几乎都有补丁,且鲜艳颜色的衣服较少。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大提高,漂亮衣服随便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形和喜好购买满意的衣服。由此得出,生活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知讲解环节,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体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及讨论,对祖国的强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厉害了,我的国》,鼓励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比分析,思考中国的腾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的意义,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初步的认识。由此,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改革开放政策,了解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结合课程内容,合理渗透德育知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学习内容,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以教材为本,灵活运用课程中的内容展开教学。借助教材中的案例、理论知识、问题等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助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为例,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合理渗透德育知识,帮助其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首先,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三组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结合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等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规、校纪有什么不同。通过探究和讨论,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建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而道德与校规校纪等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这一过程中引出了“制定”和“认可”两个新的名词,教师要通过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结局,指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特点。所谓的强制力,包括但不仅限于军队、警察、法庭等,以合法运用为前提,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有效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纠纷。由此,学生可以认识到,法律的效力与国家强制力密不可分,且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格直观地展示法律、道德、纪律规章在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等多个维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认识,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的作用。基于此,学生可以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对法律的认知情感。

猜你喜欢
教师应法治道德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