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玉
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喜爱听故事,也乐于讲故事,在幼儿德育中以故事为载体实施德育,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探索故事讲述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提高,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
目前幼儿教师的德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德育的实施效果。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出现逆反现象,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幼儿对于道德标准认识浅显,以是否有利于自己来判断是否应该遵守相关规则。幼儿不能接受教师的劝诫,认为教师对他格外地严格要求,甚至故意不遵守规则。有的教师德育所应用的方式就是一味地说教。在进行集体游戏活动时,有的教师不注重幼儿的道德发展水平与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不能全面兼顾各个幼儿的道德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幼儿教育缺乏情境性教学,幼儿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幼儿德育活动中,有的教师利用故事进行教学,但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提问环节用封闭式、记忆式的问题对故事内容、细节进行提问,在活动结束后没有进行落实与应用,对幼儿的实际行为没有发挥促进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与自我意识,在活动中以贴标签及口号对幼儿进行说教式德育,幼儿没有兴趣理解与内化抽象的理论说教,道德教育效果甚微。
一些幼儿教师喜欢采用重复学习形式。从小班入园开始,就对幼儿进行规范规则教育,目的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会从一日常规抓起,如在日常中设置一些守规则活动,避免幼儿发生冲突。在幼儿游戏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会对不遵守规则的幼儿进行重复性行为训练。如,对喝水插队的幼儿进行多次喝水的训练,在教室奔跑撞到其他小朋友的幼儿会重复进行走路动作的训练,不随手关水龙头的幼儿会被要求反复关水龙头等,不一而足。幼儿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幼儿与家长交流会比较任性而无原则,重复性的常规训练会让幼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甚至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部分幼儿园利用国旗下讲话进行德育,在烈日下让幼儿站在操场上倾听教师或家长的说教,幼儿很难有耐心倾听。在与幼儿互动时,演讲者通常以“对不对”“好不好”等口头性封闭式问题让幼儿回应,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而形式化的学习对幼儿道德水平发展促进作用不大。幼儿犯错误时能够说出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在行为上却不能改正,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幼儿为了逃避教师与家长的指责而撒谎,如果通过撒谎侥幸逃过教师的批评,会尝到撒谎的甜头,以后会继续以撒谎的方式逃避惩罚。
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德育教学,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德育形式与手段单一。幼儿的品德随着幼儿自我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发展,教师一味进行抽象性的理论说教,对幼儿心灵难以起到触动作用,教师应贯彻落实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现代教育倡导教师摒弃一言堂的方式,幼儿的行为与幼儿交往成为关注的重点。道德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够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方式,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进行多向交往,在交往中加深认知体验,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社会假想性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解决冲突的新办法。如果达到游戏假想的水平,那么教师组织幼儿解决冲突问题就成为可能。以故事架构假想游戏的背景,在游戏中与幼儿进行品行的讨论,可以使幼儿更易于接受。
德育过程中,教师习惯用图画书作为教材,使语言教学变得更为简单,但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师以讲述为主,幼儿没有兴趣,一味地听,幼儿也会感到疲惫。这种单调的模式很难使幼儿产生兴趣,更不能有效进行道德认知。所以,紧密联系幼儿生活是故事法德育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教师所认可的原则。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故事才能被幼儿接受,激发情感共鸣,故事的代入感可以让幼儿接受故事中的优秀品德,为生活中落实为行动打好基础。
运用故事法开展幼儿德育活动是对教育美学的落实。人类尊重自然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重要的话题,人在尊重自然的过程中也得以成长与汲取力量。对幼儿进行生态教育是最基本的环境德育主题。在讲故事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劳动过程中,播种、培养、观察、收获等一系列活动,可以使幼儿走入自然,感受季节的变换,领略动植物变化的过程,体验春种秋收的喜悦。在种植区管理活动中,幼儿动手参与,自主管理,会对大自然产生情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快乐,也会懂得劳动成果是通过辛勤付出得到的。
利用故事开展幼儿德育活动要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幼儿畅所欲言,并且要对幼儿的观点实施弹性衡量的原则。在“喂,小蚂蚁”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呈现故事,有位小朋友提问:“蟑螂是不是要踩死呢?”幼儿就害虫应该消灭还是保护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孩子主张保护,因为它也有父母;有的幼儿说应该踩死,蟑螂跟蚂蚁不同。幼儿在辩论中,话题甚至上升到了无条件的善与理性的爱的哲学思辨高度。当幼儿认识到有些东西不一定完全对、有些东西不一定完全错的时候,其价值观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确实没有对错之分。活动后,教师发现幼儿能够身体力行保护小动物,有的孩子则对害虫还是不能容忍。这种分歧没有是非之分,恻隐之心与疾恶如仇两种道德观念在幼儿心中萌芽。
运用故事法对幼儿进行德育,幼儿不是被故事情节牵着走,而可以在故事中进行自我建构。幼儿在听故事时,会融入绘本营造的世界,把故事的情节具象化,在想象与联想中重构绘本画面。幼儿并不能理解抽象的道德的概念,绘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抽象的德育内容具象化。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具象化思维能力,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故事,让幼儿在阅读中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同时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书中所传授的价值观。幼儿只有真正进入故事情境,才能更好地接受故事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1.师生互动
提高师生互动效果,需要创设一定的互动情境。活动室要有明亮的光线与和谐的氛围,幼儿间的距离较近,班级椅子的排列可以呈半圆或同字形,这样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眼神、动作与语言的交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温馨的互动氛围,与幼儿和谐相处、平等交流,让幼儿无所顾忌,放松身心,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多让幼儿出主意、想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激发幼儿的多种道德思维方式,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的经验讲述故事,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点评,激励幼儿大胆交流。
2.小组互动
小组互动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采取一对一及一对多的讨论方式,幼儿可以在小组中自由发言,教师也能了解幼儿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让幼儿围成圆圈进行讲述,也可以让幼儿围着桌子进行讨论。情节简单的绘本,或者与幼儿在集体教学中接触过的类似绘本,就特别适合小组互动的方式。如集中教学中幼儿们已经了解《逃家小兔》这种类型的绘本故事,那么在分组阅读中可以选择《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故事,让幼儿进行分组阅读讨论。教师要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幼儿以引导点拨,让幼儿体验到绘本中的德育元素,增强德育情感体验。
1.适合小班幼儿的故事法德育
小班幼儿受年龄限制,情绪波动较大,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阅读时喜欢用手指点着绘本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自发行为进行指导,如幼儿读书时指点绘本画面,教师要抓住时机,与小班幼儿讨论绘本内容;在提问时可以用手势或动作提示幼儿;在引导幼儿说故事时,可以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且允许幼儿模仿绘本中的动作、表情,可以配合音乐、拟声词、律动进行讲述。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可以调动幼儿讲述的积极性。提问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道德问题,引导幼儿提升是非辨别能力。
2.适合中班幼儿的故事法德育
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较小班幼儿有所提高,所以“切身讲述”的要求也不同。中班幼儿进行讲述时,教师要提醒幼儿较为完整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强调故事讲述的完整性及连贯性。这样可以促使幼儿围绕绘本话题进行讨论,绘本的话题要有趣味,能够契合幼儿的兴趣点,在进行故事选择时,注重选择情节重复、内容简单的绘本。如《别让鸽子开巴士》就是让幼儿对说出各种理由的小鸽子说不行,小鸽子像小朋友一样耍赖皮,可以在阅读中劝劝小鸽子,在说出拒绝的理由后,也使幼儿受到道德教育。
3.适合大班幼儿的故事法德育
大班幼儿相对于小中班的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鼓励幼儿当众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分组活动应该相应增多。鼓励幼儿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故事,丰富幼儿词汇量,肯定幼儿使用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要求语言形象生动。在幼儿讲述后,可以对幼儿的言行进行小结与拓展。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不是我的错》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绘本,可以提出问题:你看到这个哭泣的小孩,有什么感觉?如果班级中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在故事延伸环节,还可以加上环保的看法,从学会安慰他人,拓展为保护环境的教育。
绘本中的寓言性故事情节简单,幼儿易于理解。幼儿理解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讲述。切身讲述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提出诸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处理?从而激发幼儿思考。也可以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身边的时事或生活小事,让幼儿进一步详细讲述。或者在故事的情节上,加入道德两难的问题,引导幼儿对两难问题进行思考与辨析。在运用故事进行德育时,可以让幼儿理解既定的社会风俗,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到规则制度的制定活动中,适应群体生活,适应社会。道德规定有着完备的逻辑,然而融入到幼儿的原有认知中,还需要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反思自我的意识,说出感受与体验,在反思中成长。日常中发现,幼儿常常用学习到的道德规范要求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因此,推己及人、克己复礼是需要达到的目标。故事理解后进行切己讲述,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
幼儿具有形象思维特点,对幼儿实施故事法德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故事,引导幼儿讲述,同时要结合幼儿生活,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蕴含于故事中的道德情感。教师可以引入与故事相类似的现实事例,组织幼儿小组互讲互评,进行集体交流。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阅读故事与讲述故事,并且鼓励幼儿当众讲述,锻炼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