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凤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还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良好习惯的形成。
美国学者哈德森(Henderson)等的调查表明,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能对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认为,建立家长学校组织,可以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学习及学会如何帮助儿童成长;可以了解家长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学校改革的看法和意见,日益凸显家长组织对学校事务的咨询功能和决策功能等。
家校合作模式下,要求全体教师要做好“教育者、育人者”,实现人人育人;并且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校内校外相结合,实现处处育人;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实现时时育人,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9 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至此,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同目标。2019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学生需要的是完整而全面的教育,“五育”融合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步入教育的新时代,我们走在一条培养学生五育并举,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之路上。我们亟须打破现阶段学校教育只注重智育,唯分数定全局的局面。通过探索和研究,我们将不断提高教师、家长的认识,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将“五育”教育深度融合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充分认识到“五育”是一个整体,增进各育之间的联系度、融合度,在协同共进共生中,真正体现1+1>2 的融合“效应”。
五育融合教育下,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高,但是面对教育重结果的局面,家长依然会将智育放在第一位,忽略其他四育的培养。新时期家校合作应保持教育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良好发展,让家长明确,我们的目标是造就一批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这一目标,学校需要通过不同媒介,让家长了解当前教育环境下,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对人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元化,评价内容也会越来越全面。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在意识层面认识到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积极配合学校及教师工作,共同教育学生,参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家校协同合作平台,如校园展板、各类微信群、各种有关家庭教育的公众号优秀文章推送以及学校活动的开展推送,让家长从更多的平台汲取家校合作、五育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从更多方面看到学生的可发展路径,从而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目标统一。
以往的家校协同合作体现在家长会、家访、电话中,其实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给其中一方带来压迫感。我们将借助“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探寻更多的家校协同合作的方式,打破原有的传统方式,聘任愿意服务学校、服务家长、服务学生的家长,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员,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社会地位和社会层次的家长的作用,体现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意义。设立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日、家长志愿者、家长教师,带动家长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感受家校协作中五育融合教育所带来的快乐。
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家长工作性质合理安排融合课程,不做紧急的、不合理的安排,提前做调研,制订规划,督促学生及家长按时完成活动,并在不同时段开展不同活动,可供家长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选择自己能协同完成的活动。做到活动有时效,也有实效。
为全面提高家长在学校办学中的参与意识,加快家校工作的快速整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明确制定了家校协作的工作制度。明确了其中的岗位责任,建立组织网络,定期召开家长和学校的联谊会,组织家长培训,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改善和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升家校协作能力。
1.课程教学融合研究
在落实完善三级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课堂、适合学生的课程融合切入点,在融合的课堂教学及学科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自律心、责任心、进取心。
传统文化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注重学生心灵的感悟,让中华传统文化无形渗透在学生的思想之中,与此同时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无穷魅力。我校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让学生对祖国有热爱、对人生有期待、对理想有追求,有爱、有情、有德。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凸显了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在古诗词传统文化课程中,为了循序渐进地延伸拓展诗词传统文化课程,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的诗词大会,读诗、赛诗,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书法和国画的传统文化课上,让学生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书画对中国文化及世界艺术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水彩、墨香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社会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的素养。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校内,我们更多地要让学生走到校外,参与社会实践,发扬主人翁意识。我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依据现阶段的热点问题、大众聚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整合,然后带着实践课程任务单进行社会调查,在研究讨论后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想法,并将此过程运用微视频记录下来,以便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在此系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2.活动融合研究
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协同家庭教育共同开展校本德育课程、体育课程、特色艺术课程、劳动课程等活动课程,在活动中融合探究,并形成活动系列课程。
德育课程内容的设定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体现多重价值。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生活实际出发,我们开发了少先队课程、传统节日系列课程、家风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以传统节日系列课程为例,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每个节日的风俗以及节日的内涵。如端午节我们跟随视频制作五彩绳、一起包粽子,为家人和朋友送去祝福;中秋节我们一起赏月、讲中秋的古诗,并且共享人类探月的壮举,了解中国航天史……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学习中,传统节日课程不但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让学生增强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传承了民族精神,并且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种子,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体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体育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对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开发总结出一套适合在家庭中与家人互动的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需求。同时,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发布亲子锻炼教学视频,满足需要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3.项目式学习融合研究
项目式学习整合多个学科,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需要家校协同完成。在项目式学习开展过程中,我们将学校教育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向以人为本,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从最初的只看教师教什么、怎样教转为注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PBL 项目式学习给予了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也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生活带来的不同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学科的互动与融合,使单一的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更加多元化。
“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多项课题、多种活动都强调家长的参与度,目的就是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全方位发展。在项目式学习融合的构建中,我们打破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校内走到家庭,从教室延伸到书房客厅,让学生的教育回归到家庭。家长更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我们引导家长认识到教育的循序渐进,鼓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解决生活性的问题,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改善亲子关系。
在“影像春节”的项目式学习中,在家长的悉心帮助下,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学生利用互联网及生活探究所得,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视频讲解自己学习到的内容。项目式学习不但潜移默化地拓展了学生的五育能力,而且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改善了亲子关系。在学生的眼中,父母成为他们共同研究学习的伙伴,家长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多方面的发展,同时认识到家校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同时,“制作美食”“我的家”“足不出户逛中国”“穿越历史”等项目式学习,让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造创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知识含量也随之增加,探究新知的欲望也逐渐强烈。
4.家长学校的有效性及协作途径研究
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培训,同时通过多种媒介,如致家长一封信、学校公众号、QQ 共享、微信平台等,向家长提供学习辅导和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家长对学校五育融合课程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进行统计、整理和采纳。
加强双向沟通,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交流,及时获取家长对学校活动、学习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已经确定的活动计划,组织开展有效的家校座谈活动,依据学校工作需要及家长需求,建立适合的互动小组,加强家长的交流。学会更多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让自己的家庭教育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找到更多的途径进行更合理的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更加了解孩子,乐于与孩子沟通,参与孩子的成长,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5.完善五育融合家校协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为基础,特色为目标;研究为基础,改变为目标。利用我校原有的“浙小学子足迹”网络互动平台,设计五育融合家校协作的评价大数据汇总分类分析系统,让评价有可追溯性,成为素质评优的参考依据。
通过过程性评价、展评性评价、掌握性评价、延展性评价,改变评价时空,改变评价主体,改变评价方式,改变评价结果运用,改变评价功能,让评价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助力器,产生正向导向作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幸福感。
建立合作关系,树立融合意识,消除学校与家庭的隔阂,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才能让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成为改变教学活动碎片化的有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