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信仰的塑造,“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仰的形成逻辑,不仅是掌握知识,而是一个由认知、体验、情感、意志、行为、信念到信仰的过程,这一过程诉诸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了德育。在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唤醒灵魂,让德育工作走脑走心。这是身为政治教师的我高度认同的思想顶层设计,也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开展班级工作坚持德育的总基调。
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里的“教育”即在强调德育。德育的目标是走心,那么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板起脸来说教、一本正经地灌输,还是让他自己体会、感悟、内省?润物而无声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这考验的是班主任的智慧。
一年四季轮回,春秋两个学期更替,班主任在接手任何一个新建立的班级时,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性格的学生和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迟到、未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不文明交往、迷恋手机上网等。这些看似小问题,却时常让教师焦头烂额,更是班主任无法避开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折射出了当代中学生这个群体的一些特点。
作为德育工作前线的班主任,身负重要的育人使命和责任,要做到“三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对学生的思想负责,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因此,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在班级管理中既要人性化也要讲原则,其中的分寸要拿捏得恰到好处。首先,要人性化地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信服,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因事及人,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有令必行”。其次,不能和学生零距离、无原则地亲近,不能无条件地包容,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德育疏导和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使学生明晰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具备四个素养,简称育人“四有”:一有敢管事的底气;二有不怕烦的耐力;三有装得下事的定力;四要设置学生不能碰触的红线和不能逾越的底线。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是维持班级良好运转的两把利剑,可以通过学生民主商定班级公约和制定作业处理细则,引导学生形成惯性,守好规矩。例如,不准无故迟到、缺勤,注意把握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尺度,针对谈恋爱问题班级可专门召开女生班会等。这里提及的一些班级约定,可以根据需要与班级三好生的评选挂钩。在执行中,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消除掉一些阻力,但只要班主任刚柔并济、公平公正,学生会逐渐信服和接受,把班主任当成在学校最强大的依靠。
班里有个女生F,是班级的副班长,成绩在班里中等,但工作能力比较强,性格开朗,比较独立和自律,但也有敏感的一面。暑假后进入高三,开学刚两周,该学生的状态就有点失常,整个人看上去闷闷不乐,眉头紧锁,上课与教师没有互动,下课与同学也很少交流。F 在班级里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平日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两个人形影不离。我首先找到F 的好朋友,了解两人之间是否发生过不开心的事情。经过交流发现,与同学的关系是正常的,F 的好朋友也觉察到F 突然变得有点安静了,但她担心会在F 伤口上撒盐,也不敢多问,有点无所适从。我觉得是时候跟F 同学好好聊一聊了。
在午休结束的某一天,我把F 喊出来,带她到一个闲置的会议室后我先坐下来,然后示意她坐在我旁边。我表扬了她经常为班级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坚定地表达了我对她这个班级管理小助手的重视和信任。然后,我们开始聊学习。每一个学科都逐一带到,交流后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状态很稳定,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走。这时我心里基本有数了,预判学生可能是因为家事陷入了负面情绪而不能自拔。如果是跟父母有关,我不好冒昧地问其父母,而学生本人这时候比较敏感,主动问及可能会伤到她的自尊心,所以不能直接询问、求证。但是,学生背负这么沉重的包袱会严重影响高三学习,我决定帮她找回轻松的心态。
于是,我开始试探。我看似无意地问了问,进入高三学习节奏更快了,最近的学习都是父母两人中谁管得多?父母两人有没有明确的分工啊?问完之后,我边拍她肩膀边温柔地冲着她笑……F 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想了几秒之后,草率地回答了一句“都差不多吧”。学生看上去不想多说,我稍后就结束了当天的谈话。但我的旁敲侧击已经验证了我内心的想法。回到办公室,我无意中发现再过两天是F 的生日,我给F 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和一盒颜色绚烂的水笔,在她生日那天,放学后我把她喊到我的办公室,把两样东西递给了她,微笑着说了句生日快乐。那个时候,我看她的眼睛闪烁了一下,似惊讶,似惊喜,也似感动。
第二天早上,早自习下课后F 第一时间跑到我的办公室给我丢了封信,就笑着跑开了。拆开信一看,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因为父母闹离婚而非常痛苦,晚上经常哭泣、失眠。F 家里有个妹妹,妈妈的情绪也不好,所以照顾不了她们,她还得照顾自己的妹妹,自己内心的郁闷又不知道该跟谁倾诉,她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之前跟我交流说学习状态正常,是为了安慰我,不想让我担心。看完信后当天,我先电话联系了学生的母亲,我话还没说完,学生母亲就哭出声来,母亲也意识到了问题,关键时刻不能拖学生后腿,但她与学生的父亲无法沟通。她拜托我跟学生父亲说一说,我接着又联系了学生的父亲。跟F 父母两人交流,花去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电话中我告诉他们学生的状况和当务之急他们应该做些什么。F 母亲后来给我留言,他和学生父亲约定好等学生高考结束再说,在学生面前也没有之前那么剑拔弩张了,双方相互迁就,先以学生为主,与学生一起面对高考。生活起居由母亲负责,早晚学生的接送由父亲负责。慢慢地,F 脸上笑容绽放了,我又看到了那个开朗活泼的F 同学。之后的全市统考,F 的成绩马上进入了班级前十名。卸下沉重思想包袱的她,高考也发挥得很不错,如愿进入了她和母亲都心仪的高校。
对于F,我是温柔呵护地“软处理”,用真诚的关心和鼓励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帮助她渡过了难关。在班主任的德育生涯中,只有“软处理”的艺术是不够的,有时候更需要“硬处理”的力度。
在信息化浪潮的涤荡下,智能手机变得无所不能,因其自身功能的强大和便携,手机对人们的刺激和诱惑也越发强烈,这种诱惑杀伤力极强,而且无关乎年龄和阅历。对于心智尚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是难以抵挡的诱惑和干扰。手机问题是目前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而且难以回避,防不胜防。如何直面手机问题,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行走在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而言,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Z 同学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是一个行为懒散、缺乏责任感和安全感、是非观念不清的女生。目前,她跟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对她是言听计从、无限宠溺、无条件满足一切想要的东西,包括化妆品、手机等,这使得学生只能听得进表扬,听不进批评。凡是教师的批评,她一概认为是教师在蓄意告状和故意找茬儿。
在一次外出活动中,她偷偷带着手机拍照,被带队教师发现没收后当即撒泼耍赖,当着其他班级同学的面大呼小叫,赖在原地不肯走。带队教师当时无计可施,只好把手机还给Z 同学,然后第一时间找到我向我说明情况。我了解情况后马上找到Z,说明德育处规定和班级公约的要求以及相应的违规处理方式,当时她很不情愿地把手机交给了我。活动结束返校后,从大巴车上下来,她向我讨要手机,声称活动结束教师必须还她手机。我态度很明确地告知Z:所有人一视同仁,所有没收的手机按照德育处规定统一处理,将保存至高考后归还。
她见手机拿回无望,情绪马上失控,在广场上冲我喊:“我再也不喜欢你了!”然后愤怒地看着我。看着她不依不饶的样子,我训斥她手机没收后的处理方式一视同仁,没有人可以搞特殊化,既然有胆量做就要有胆量承担后果。我语气坚定,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Z 听完后就往厕所方向跑,我马上让一个同学跟上陪着她,然后打电话让在大门口等着接她的母亲进校园立即把她领回家,并且告诉她的母亲:“利用周日让Z反思,调整好状态和情绪,如果态度依旧,认识不到错误就继续自省。”
周日之后,周一Z 同学正常来校上课,在上午课结束之后她第一时间找到我,向我承认错误,跟我道歉。没有真的会跟学生计较的老师,见她态度诚恳,我趁热打铁对Z 同学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展开了交流和感化,语重心长地嘱咐她如何做人和求学。她见我不生气了,聊完后如释重负,面带微笑地离开了。通过这次事件的处理,我相信Z 同学收获了成长中必备的规则意识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惩戒意识,也进一步触摸到了为人学子应具备的服从与担当。
上述事件中之所以对Z 做坚定的“硬处理”,是因为我对Z 足够了解。她是一个很爱惜自己,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学生,她不会产生过激行为。由于Z 父母离异,父母的性格反差较大,教育观念也存在较大分歧,使得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处于混沌状态,同时严重缺乏安全感,故而痴迷于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她在跟我道歉的时候提到,手机是她全部的依赖,有了手机才有倾诉的渠道。我告诉她,只要她愿意,老师愿意替代手机和网友做她的倾听者。她眼里闪着光,欣喜地点了头。Z 虽然与人交流时经常口无遮拦,做事没有分寸和底线,但为人比较单纯直爽,这是她最大的优点。高二、高三两年间,我跟她的交流次数多得数不清。其间有批评和训斥,也有鼓励和表扬,我坚持以耐心、爱心和诚心待她。高考前的一周,Z 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表示感谢,并且为她以前犯过的错误道歉。在最后的高考中,Z 也发挥出了最好的水平,考上了一本,进入了她喜欢的语言类专业。对Z 手机问题的处理给我带来的体会是:班主任要想用对处理方式,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摸透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需要牢记的是:鉴于现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喜好,对班级手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妥当与否远比事件本身的影响来得更为重要和深刻。要想妥善应对,除了上述提及的管理智慧,还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软硬兼施、灵活把握”,有些情况需要班主任直面问题,当众批评,严肃地“硬处理”。此外,针对部分比较敏感和焦虑的学生来说,遇到这样的事件可能就需要春风化雨,“扬汤止沸、大事化小”,我们可以采取“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冷处理”,当然这其实也意味着班主任在实施静待时机的“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