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来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 100009)
百会穴是历代医家常用穴位之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扁鹊乃使弟子子阳砺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备急千金要方》云:“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针灸资生经》云:“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又曰:“百会治无心力。忘前失后。”《类经图翼》载“百会主治头风头痛”等。对于百会穴的记载,较为全面的当为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对百会穴的定位、归经、针法、灸法及主治病证均做了详细的总结。由此可见,百会穴历来受到医家重视,可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如头痛、失眠等。《针灸资生经》曰:“百会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应急,四穴百病皆能治之,百会盖其一也。”笔者临床以百会穴为主穴,根据辨证配穴,治疗内科、脑科、精神科、肛肠科等多种疾病皆可获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百会穴归属督脉,有颠上穴、天满穴、三阳五会穴等别称,位于头顶最高处,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记载了百会穴的具体位置:“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百会穴的归经及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该穴的特殊穴性及治疗作用。
2.1 总督诸阳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央,居于人体之颠顶部,属人体最高部位,天人相应,百会穴与天之阳气相感应。百会穴是督脉要穴,督脉为阳脉之海,所以此穴为人体阳气最充盛之所,能总督诸阳。
2.2 总督百脉 经络学说认为,根据经络的循行,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颠”,足太阳经上额交颠,足少阳之筋交颠上,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督脉入脑上颠。可见,百会穴是上述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督脉5条经脉的交会之处,故又称三阳五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人体所有阳气都汇聚于督脉,而各阳脉的循行又在百会穴交会,故刺激百会穴可调节人体百脉。正如《会元针灸学》曰:“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
2.3 总督诸神 《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加之百会穴深处即为脑之所在,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汇聚和发出之处,故百会穴又有百神之会之意。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法门》所说:“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头。”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头者诸阳之会……百神所聚。”
3.1 升阳举陷,固脱止遗 针刺百会穴具有升阳举陷、固脱止遗之功,常用于治疗因气虚下陷所致的阴挺(子宫下垂)、脱肛、遗溺、泄泻等病。临床治疗时宜配合灸法使用,在灸法操作时须注意因头部血管丰富,不应用直接灸,可用隔物灸。治疗脱肛常配伍长强、气海等穴,治疗阴挺常与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泄与脾俞、三阴交、足三里、肾俞等穴配合,治遗尿与印堂、三阴交、肾俞、中极、关元等穴相伍,均取得良好的疗效。
患者,女,66岁,2019年8月8日就诊。患者自述子宫下垂近10年,近年来症状逐渐加重,每当劳累及行走后会阴部坠胀不适,休息后略减轻。目前就诊于本院妇科,经妇科检查,诊断为Ⅱ度子宫脱垂,服用补肾益气汤药治疗,症状未有明显减轻。刻诊:下腹部坠胀,劳作及行走后加重,伴腰部酸痛,时有心慌气短,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夜寐多梦,形体肥胖,纳可,大便质软,每日2~3次,小便可。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色淡,舌苔薄白,脉沉弱。西医诊断:Ⅱ度子宫脱垂。中医诊断:阴挺。辨证:肾气亏虚,气虚血少,气虚下陷。治法:补肾益气,升阳举陷。主穴:百会。配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气海、关元。隔日针刺1次,行补法,每次留针20 min,其间行针1次,每次起针后配合百会穴隔姜灸15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会阴部坠胀不适感明显减轻,后持续用前述治疗方案调理近半年,诸症缓解。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本病患者以肾气亏虚为本,而致气虚血少、气虚下陷,故取百会穴为主穴以升举阳气,配合灸法,增加温阳益气之功。配以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穴调养脾胃,补益气血,太溪穴益肾补元。诸穴配伍,共奏调补气血、升阳举陷之功效。
3.2 益肝息风,益肾填髓 针灸百会穴具有益肝息风、益肾填髓的功效,用于治疗头部诸症,如震颤麻痹、失眠、健忘、耳鸣、耳聋、眩晕等病,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临床治疗头痛、眩晕时常配合太溪、太冲等穴,治疗耳鸣、耳聋常配合风池、耳门、听会等穴,如洪超星[1]采用穴位注射阳陵泉配合隔姜灸百会治疗眩晕症87例,总有效率达97.7%。
患者,男,78岁,2019年11月18日就诊。患者自述头部及双上肢不自主摇动近10年,时轻时重,病情发作与情绪有关,曾于多家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CT、磁共振及血常规等,诊断为震颤麻痹,未系统服药治疗。近日因家事大怒,致病情加重,故来就诊。刻诊:患者头部及双上肢不自主摇动,无法控制,写字及进食时抖动尤甚,双下肢如常,伴头昏沉,偶有头痛,夜眠多梦,大便干结,几日一行,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血压:130/85 mm Hg(1 mm Hg≈0.133 kPa)。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病史,坚持服用降压、降糖及降脂药物(具体不详),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水平尚可。西医诊断:特发性震颤。中医诊断:颤证。辨证: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湿热中阻。给予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配穴取风池(双)、太冲(双)、三阴交(双)、丰隆(双)、中脘、天枢(双)、合谷(双)、腕骨(双)、太溪(双)。百会、太冲、丰隆、合谷采用泻法,三阴交、太溪采用补法,风池、中脘、天枢、腕骨采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20 min,其间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诸症稍有好转。续前法调治近半年,诸症明显改善,双上肢抖动能控制。
按语:本案患者年老肝肾阴虚,阳偏亢盛,日久生风,故肢颤头摇,中焦湿热壅滞,阴血生化无源,加重阴虚。故针刺取百会为主穴,旨在取其益肝息风之功。配合风池祛风通络;太冲疏肝解郁;三阴交、丰隆、天枢、中脘健脾化痰,清利湿热;合谷、腕骨活血通脉;太溪滋养肾阴。诸穴配合,共同起到疏肝解郁、清利湿热、息风通脉之功。
3.3 醒脑开窍,安神益智 百会穴位于脑部,通脑窍,通诸阳,通百脉,故针刺该穴可起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中医认为,情志病的病机是阳气郁闭,心神失养,而百会穴通诸阳,通诸经,故针刺百会穴对神志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正如《针灸大成》云:“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玉龙歌》载:“中风不语最难医,顶门发际亦堪施,百会穴中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实验研究表明,艾灸百会穴能提高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
患者,女,57岁,2020年12月18日初诊。家人代述:患者于1个月前晨起出现右侧肢体软弱无力,活动受限,就诊于北京市第六医院急诊科,查头颅CT、血常规后,诊断为脑梗死,住院予以血塞通等药物治疗(具体用量不详)。患者自发病次日起出现言语欠流利,后逐渐加重,进食困难,1周前症状好转出院,今来寻求针灸治疗。刻诊: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神志清,饮水时呛咳,烦躁易怒,情绪低落,夜眠欠安,纳呆,大便干燥,多日一行,小便控制乏力,色黄。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血压:120/90 mm Hg,心率:72次/分,律齐,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无升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恢复期)。辨证:肝风内动,湿热中阻,痰蒙心窍。治则:清利湿热,化痰祛风开窍,疏经活络。取穴:百会(补法)、廉泉(平补平泻法)、金津及玉液(三棱针强刺激放血)、风池(平补平泻法)、环跳(平补平泻法)、三阴交(补法)、丰隆(泻法)、太冲(泻法)、太溪(补法)。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20 min,其间配合使用脉冲针灸治疗仪(英迪牌KWD-808Ⅰ),采用连续波,脉冲宽度为(0.50±0.15)ms,脉冲重复频率为0.5~110.0 Hz,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连续调治3个月,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右侧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言语可但欠流利,余症解除。
按语:本例患者辨为肝风内动、湿热中阻、痰蒙心窍证。风痰上蒙清窍,故言语不能。言语不能可引起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故取针刺百会、廉泉穴,再配合金津、玉液三棱针强刺激放血以醒脑开窍、启闭开塞。配合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环跳等穴,共同达到清利湿热、化痰开窍、疏经活络之功。
3.4 安神定志 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百会穴,该穴依靠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与内在的五脏六腑相联系而起到安定神志、通调五脏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心悸不安、不寐、头昏神疲、健忘、抑郁等症。正如《针灸大成》云:“思虑过多无心力,忘前失后,灸百会。”《针灸资生经》载:“百会、神道、天井、液门治惊悸。”实验研究表明,电针获得性无助大鼠百会、印堂穴可提高大鼠下丘脑内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3],而5-HT水平与情绪、睡眠等呈正相关。
患儿,女,13岁,2020年5月18日就诊。家属代述:患儿平素性情急躁,坐立不定,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差。曾就诊于多家儿童医院心理科及神经内科,查血常规、脑电图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外院诊断为多动症,予以哌甲酯缓释片等药物治疗(具体用量不详),家长担心西药不良反应未坚持让患儿服药。就诊时患儿坐立不宁,东张西望,交流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不能集中,手足动作不停,急躁易怒,消瘦,纳食可,二便可,夜寐欠安。舌淡、苔薄白,脉弱。家族史:父亲有癫痫病史。西医诊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断:多动症。辨证:肝强克脾,气血亏虚,虚风内扰。主穴取百会(补法),配穴取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太冲(双)。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采用补法,太冲采用泻法。隔日治疗1次,每次留针20 min,其间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月后,多动症状基本控制,急躁易怒症状缓解,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按语:本案患儿辨证为肝强脾弱,阴虚内风。百会穴属于督脉穴位,督脉入络脑,为阳脉之海,针刺百会穴可补髓益脑,安神定志。配合太溪、太冲滋肾水,清肝疏肝;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胃,补气血。诸穴配合,达到益阴息风、补益气血、安神益智之功效。
3.5 祛风清热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易侵犯阳位。头为阳,百会穴位居颠顶,属督脉穴位,又通于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厥阴肝经,故外风袭络或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病取百会穴可达疏风清热、平肝息风之功。正如《类经图翼》载:“头风头痛灸百会可愈。”《灸法秘传》曰:“头风而痛,宜灸百会。”纪青山教授以灸百会和风门穴为主,辅以针刺太阳、风池、列缺等穴治疗风寒头痛,可达疏风散寒之功[4]。魏清琳[5]以百会灸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其疏散外风、温经通络止痛的作用。
患者,女,57岁,2020年12月18日就诊。患者自述就诊1周前外出偶感风寒后出现头痛、发热,自服清开灵颗粒等药后热退,但遗留头痛,就诊前1日头痛加重,故来诊。刻诊:头痛剧烈,头顶及后头部不能触碰,精神烦躁,伴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几日一行,小便黄,遇热时诸症加重。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中医诊断:头痛。辨证:中焦湿热,风热外袭。主穴取百会,配穴取合谷(双)、列缺(双)、外关(双)、太冲(双)、三阴交(双)、丰隆(双)。百会、合谷、列缺、外关、太冲、丰隆采用泻法,三阴交采用补法。针刺后留针20 min,其间行针两次,治疗1次后头痛缓解近半。翌日如前法继续治疗1次,头痛完全缓解。
按语:本例患者病机为内有中焦湿热,外受风热外袭而致诸症。取百会为主穴,旨在祛风清热,配合谷、列缺、外关加强安神定志、祛风清热之力。太冲清热宁神,行气活血。三阴交配丰隆健脾利湿清热。诸穴合用,内清利湿热,外解表清热,疏经止痛,标本兼治。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气出脑,制其神,气易行。百会属于督脉,又是手足三阳经、厥阴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是沟通与联络诸阳经的要穴,所处位置特殊,故此穴具有益肝息风、升阳固脱、醒脑开窍、祛风清热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郁证等疾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