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促发展
——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例

2022-12-24 02:28王德超
新课程 2022年38期
关键词:双减体育教师教学内容

王德超

(徐州市贾汪区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随着《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的全面落实推行,加之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创新型教育实践理论的提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创新基于学生学业水平的“内容减负—教学提质”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热点。本文从“双减”政策视角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实诉求,并针对性地巧设计、精分析,提出体育课堂教学新模式,促使小学生习得体育能力、具备健康行为,塑造体育道德的教育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原则

“双减”背景下,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将如何彻底有效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作为“一号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重点解决。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小学体育教师要高屋建瓴,思考如何平衡“减负”和“增效”之间的关系,善于在提高小学生体育能力、健康行为、体育道德上“着紧用力”,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搭建桥梁,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大体育格局,以生本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提高小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多元化原则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基于小学生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革新理念,清晰认识到体育训练量不等同于学习质量,用形式单一的体育训练模式一味强调体育和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会严重挫伤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全面提高体育核心素养。所以,为了有效规避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弊端,体育教师要多元化确定教学目标、多维度设计教学内容、多方法开展教学和多质化实施教学评价,力求将体育教学活动与“双减”下的“减负增效”的终极目标相契合,为小学生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二)创新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体育技能的机械训练和硬性操练之上,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求“减负”之下“提质”,“减量”之下“增效”,将“减负”与“增效”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合理分析不同体育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创新性地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规律和要求,有效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调动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创造性地延展体育学习空间,激发小学生探索体育世界、主动学习、自我建构体育知识的积极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应以“减负增效”和“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强调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体育基本素养、发展体育和健康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为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应认真厘清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认真研习、深度解析体育课程标准,从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的衔接点、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分析学生参与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达成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体育锻炼和深度学习的关系厘清,创造性地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传统体育模式占据主要地位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保守传统,以固式化先讲解后示范再反复练习为主,在此背景下,小学生对整体体育动作技术要点的掌握在短时间内被固化,也能不断纠正动作,但是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使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输出的地位,极大降低了体育学习兴趣,无法提高自身体育素养。

(二)体育教学范式缺失

“双减”政策要求教学创新理念革新,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有传统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SPARK教学模式、“271”教学模式、竞争合作式教学模式、小团体教学模式等。但是在众多异质化的教学模式中,缺少体育教学范式,如有些体育教师会走极端学生中心路线,一味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出现体育“挑食”现象,不能促进全体小学生体育综合素养的发展;有些体育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下的教学模式减缓了教学进程,浪费了大量的有效上课时间,无法对体育运动进行重点训练。以上情况的出现,均是因为体育教师教学模式创新理念不足,缺少对体育教学范式的凝练。

三、落实“双减”促进发展——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应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不稳定、缺乏持久性和高效性,情绪化表现较明显;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多以室外活动为主,小学生更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干扰,从而导致体育学习低效。所以基于这两大方面,小学体育教师要理性分析,充分彰显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其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使小学生在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体育学习和健康运动带来的无穷乐趣,逐步形成其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其体育核心素养。

(一)内容减负,优化分层

国家“双减”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要求小学体育教师细化学校“双减”要求和管理制度,树立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大体育教学观,对每一类型的体育和健康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功能化设计,打造“质高量少”“提质增效”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优化。优化运动参与积极性体育知识:设计有趣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情境类、角色类、竞赛类、活动类),可将小学生自主创新、创编的各类体育活动、民间传统体育融入其中;优化运动技能知识:可设计丰富的身体类(如跳跃、投掷、障碍、快速跑等)、球类活动(小篮球、足球等)、体操类(基本部位操、徒手操等)、武术类等体育活动,以激发小学生对各类体育运动的兴趣;优化身体健康相关知识:教师可系统梳理常见病、流行病等预防知识,科学示范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办法,逐一讲解发展个人体能知识,以提高小学生自我管理、科学锻炼、预防和保护的体育能力。

(二)技术赋能,高效效能

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小学体育教学应倡导构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生的体育锻炼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提高教学质量,高效学习效能。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甄选恰当、适宜的体育运动素材,以搭建体育和健康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脚手架”,让小学生充分体会到“智慧体育”的概念,感悟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如在“田径跳跃”类教学内容中,体育教师用多媒体技术将技术动作进行慢动作、停镜、特写、重放等处理,使小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跳跃项目中的技巧、发力点等,随着学习兴趣被激发,体育教师趁机引出运动要领、技术要领,并详细地进行示范,使小学生在欢乐、轻松的智慧化教学氛围中有清晰、科学的认识。

(三)分层设计,强化差异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以个性化、定制化为基点,着眼于内容的分层设计,立足于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学业情况,细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预设体育教学目标,分层次性、巧设计体育训练内容,充分体现不同学生学业水平之间的差异。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体育弱势群体”的现象,处于这一群体的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没有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意识和体育特长,缺少体育优势,对竞技类、对抗类体育运动缺少足够的自信。对这类群体,体育教师要通过开展友好型体育活动,如轮滑、跳绳、健美操等体育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最终促使“体育弱势群体”学生走出体育运动障碍,保持浓厚的体育热情,提高自身体育综合素养。

(四)高效合作,激发潜能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有效利用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依据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体育交流与互动,加强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情绪体验。首先是分组方式科学合理。合理分组是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小学体育教师可在分组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身体素质、体育优势和特长、体育兴趣,必要时可开展针对性的统一体测,科学对小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是加强兴趣小组的组建。兴趣小组能够为课堂教学延展教学空间,拓宽教学维度,丰富教学内容。如低年级小学生组建跳跳球、呼啦圈、角球等兴趣小组、中年级小学生组建两人垒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高年级小学生可组建篮球、排球等兴趣小组,体育教师可鼓励每个兴趣小组的学生自主创编、开发体育项目,从而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体育教师应全局把握体育高效课堂构建路径,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全力做到内容减负,优化分层;技术赋能,高效效能;分层设计,强化差异;高效合作,激发潜能,促进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效果持久性,促进小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体育教师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