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丹萍
(江苏省泰兴师范附属小学东阳校区,江苏 泰兴)
结合国家出台的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相关内容来看,各级学校要加强重视德育工作,满足不同学龄段德育标准,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有目标地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优良品德。由此可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是必须的,通过渗透“立德树人”思想,践行德育,改革课堂教学,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德育实践的必要性,积极优化德育[1]。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实践,培养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健康、积极的“三观”,明确德育教学目标,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从而让学生在获得基础德育培养的同时,树立文化素养、人文精神,实现综合成长。
家国情怀是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亘古不变的教育传统文化情怀。结合新课标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爱国意识、民族自信的生成,从而培养出新一代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思想的青少年群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的目的,在进行德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家国情怀的深化[2]。
教师的教育职责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是德育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竞争合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当前很多小学德育教师并不是德育专业毕业,所以在德育理论与德育思想方面较为匮乏,难以达到专业教育的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教学来讲,很多教师在开展德育过程中,教学手段局限在理论讲述,在备课期间也未注意围绕教学进行创新,或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3]。再加上很多德育教师都是兼职教师,有着自己的主课程,所以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余,自我提升精力、时间有限,导致德育教学效果较差,德育形式化严重,难以满足当前教育标准要求。
另外,学校对德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无法为教师创造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升的条件,教师未接受过学校专业、统一的培训教育,出现自身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还有很多学校育人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层面,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育人教育,对从事德育教学的教师在培育条件上缺乏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结合我国德育历史来看,近年来虽然德育正在持续改革,但是仍旧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首先,从宏观层面,国家加强了对德育的重视,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并颁布了相关措施,提高了德育教师的地位。其次,结合国内教育现状来看,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德育融入量化管理内,德育的效果仍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课堂组织管理,缺少针对德育评价的标准,并且难以对德育开展效果评价。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部分学校有专业的德育课程,但是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单一、固化的,德育的效果被学生的成绩替代。而部分学校则不观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就为学生做出单一的评语。还有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对德育的评价较为形式化。总体来讲,学校对德育的忽视,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忽视了对教师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标准。
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学校长期存在社会治安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难以保证校园周边环境,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开展德育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校园周边的成长环境并不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但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导致习惯、思想等受到不利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还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而且,校园和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校内来讲,校园应当加大德育的投入力度,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如聘请专业教育专家,或不断完善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但是因为学校未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所以德育效果较差,难以为德育创造条件。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也要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积极与校园德育构建联系,增强德育效果[4]。但是目前家庭与校园交流不够,导致家庭与校园德育在理念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在育人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条件,减弱了德育效果。
“德育”概念在早期教育观念中就已经成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德育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德育继承了精神文明和人文含义,并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显示出不一样的特征。虽然德育的原则、原理及内容等方面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但是德育的共同性、继承性却从未改变。目前教育领域对德育的定义不同,但多将德育描述为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德育的目标是通过特定的活动、思想,引导受教者形成良好的品德。而品德的形成是一种内化的行为,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德育,而狭义的德育指的是学校中的德育。德育的形成需要通过受教者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才能形成。所以,德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的概念,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立德树人”思想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标。
针对小学教育来讲,德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现代化技术创设德育情境,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小学生需要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带来感官的联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联想,主动思考与探究德育知识,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如果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用单一的理论式教学,会让教学变得单调、枯燥,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对德育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5]。采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改变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影音、图像来创设德育情境,帮助教师提升德育的效果。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导致与教师的交流存在障碍。但是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动漫短片开展教学,这既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中深化“立德树人”思想。师生关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动漫短片中的感人片段来感受师生的和谐关系,师生平等相处,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营造充满友爱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改善当前师生相处困难、交流困难的局面。利用情境还能加深学生的反思,纠正学生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相较于单一的理论化教学,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思想的渗透。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判断能力较为欠缺,所接触的人和事对其的影响很大。教师作为在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学生在与教师交流或参与课堂活动中,会下意识地观察教师的行为,感受教师的思想,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同时,对学生来讲,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想要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要在“立德树人”的思想下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发挥良好的德育影响。例如,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因为矛盾而不交流,甚至多次在班级中斗嘴,不仅影响了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树立沟通、交流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并组织学生参加需团结协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与人交往和处事能力。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同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成长中得到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尤其是教师的评价,决定了学生的信心和成长方向。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缺乏德育评价的标准,所以教师要有清晰的标准,在进行评价时要对学生有所了解,并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小学生都渴望得到关注并获得肯定,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要注重观察学生的综合水平,保证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多采取激励式、鼓励式评价方法。例如,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评价,语言过于直白、固化,就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和思想,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这时,教师如果改变评价方式,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管理自己、提升自己,保证学生可以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实现立德树人思想的渗透[6]。
德育课程可以对人产生心灵的触动,启迪人的心智。所以,德育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同样是学校和家长的职责。学校是学生的小社会,而校园是大家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实现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良好成长。
对校园来讲,要加强校内外环境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对家庭来讲,班级和家庭可以积极进行合作,为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提供条件。很多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所以形成了霸道、唯我独尊的性格,但是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家庭虽然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学业教育,但却没有认识到成长的根本需要。很多时候,教师在德育课堂以及校园德育氛围中唤起了学生的德育意识,但是学生回家后就会将所学的德育内容抛之脑后。所以,家庭与学校应当积极合作,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创造全方位德育环境,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除采用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外,还可以使用校讯通、网络凭条联系,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构建家庭与学校的联动,将道德规范教育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社会即学校”的良好成长氛围,让学生可以实时感受到德育思想,充分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当学生犯错之后,教师往往都会采用比较严厉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教育之后产生不好的情绪与心情,对教师逐渐产生抵触心理,这不利于小学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开展。因此,在小学德育实践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端正自身态度,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开展更加高效的德育,无论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学生的生活中,都应该利用良好的语气以及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灵活地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德育效果。不仅如此,在德育实践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尊重与保护,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心理更加舒适,让德育开展更加高效。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应用教学方式,以良好的态度引导学生,以身作则,以切实发挥德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德育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可以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渗透,既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还能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要充分明确“立德树人”思想在德育中的渗透,如小学德育教师自身素养有待提升、学校对德育效果缺乏评价标准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积极结合教学实践创造有效的教学条件。本文通过借助现代技术创设德育情境,树立德育榜样,优化教学评价,进行家校合作,培养道德意识等方法,为德育开展创造良好的德育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