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那涵 崔梅花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认识汉字3000个,会写2500个。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记忆要求,并且不单单要记忆汉字的字音、字形,还有对应汉字的意思。
小学生在汉字的记忆方面,一堂课上,教师讲授了几个汉字之后,学生在没有拼音以及书本提示的前提下,可以当堂课对汉字进行辨认,并且准确率达到95%以上。也就是说,小学生对汉字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强的,但随着间隔时间加长,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会逐渐下降,如下堂课上课的时候,对于上一堂课可以准确辨认的汉字会出现遗忘的情况,并且遗忘的概率是很大的,在毫无课后复习的情况下,学生再次辨认汉字的准确率大幅度下降。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除了认字,汉字的书写同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对于小学生来说,汉字书写不仅仅要准确、清晰,还要在书写过程中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小学生的书写除了要重视姿势和习惯外,还会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在低学段的小学生中,因为读错拼音从而对应错汉字而导致的写错字的情况非常常见。同时,小学生因为汉字部首相同而记混从而写错的情况也占很大部分,但是最容易出现书写错误的则是写错部首,如衣字旁和示字旁、两点水旁和三点水旁、右耳旁和单耳旁。除了这些之外,还存在小学生因为写字姿势、握笔姿势或者写字态度不端正导致的字迹潦草,导致教师很难分辨学生能否正确书写汉字。
兴趣是行动的助燃剂,想要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对汉字学习的接受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汉字素养,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识字没有多少兴趣,学习热情较低,认为识字较为枯燥,只有少部分学生对识字有兴趣。在现在教育大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识字的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学生的识字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小学生对较难的汉字以及并不灵活的教学方法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幅度下降。除了因为教师所采取的方法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汉字本身难度问题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应试教学对汉字听写的要求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汉字的学习有着由内而外的排斥心理,因而并没有识字的兴趣,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就只存在于经常会考到的汉字以及使用频率较高的汉字,对其他一些汉字的书写以及理解就会采用能避则避的方式,从而导致识字能力以及识字素养不高。
1.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消极性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着无法切断的联系,换句话说,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所以行为习惯可大致概括为贪玩、不听话,时间久了坐不住板凳等。在这样的行为习惯影响下,小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会出现上课溜号、人在心不在,包括和旁边同学交头接耳等一系列的情况。虽然这些行为是小学生无法避免的,但确实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集中精神进行学习,从而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生的学业受到影响。
2.不了解汉字本身的意义
高效的识字教学离不开对汉字本身的了解。汉字本身的形、音、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并且更加准确地辨别汉字、认识汉字以及记忆汉字。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负担较重,课程标准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汉字做了高要求,这就导致学生要一天学习十几个汉字,为了记忆,多数学生会选择死记硬背,着重掌握汉字的字形和字音,久而久之,对汉字的识记就产生了疲倦感,将识字作为一个枯燥无趣的任务,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意义,将学习任务转变为了解汉字的背景故事,挖掘汉字本身的韵味,激发汉字学习的趣味性,会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汉字学习,同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学习负担重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减负”是教育行业的一大热词。虽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方式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旧未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考出好成绩,博得好的未来,家长和教师都无法忽视学生的成绩,如今,“双减”“减负”这些热词给了减负的希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除了家长或教师给予的心理压力负担,小学生还面临学业上的负担。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识字数量的要求并不少,除去识字之外,学生还要学习阅读、写作,分析诗歌、文言文,这些导致学生学习上出现一定的困难。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抓紧时间灌输新的知识,并且只能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复习,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课余时间的巩固上,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更好未来的美好期待,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被迫参加自己并不喜欢的课外活动,没有兴趣的加持都是负担,而且是“裹着糖衣,苦在芯里”的负担。
1.教学方法单一
在现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个一线教师都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教学理论知识,在课前也都会准确书写教案,但部分教师的教案是从网上“借鉴”的,还有部分教师对汉字学知识缺少系统的学习,对汉字的形、音、义分析缺少系统理论支撑。这样的识字教学准备工作不但没办法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且掌握汉字,反而容易让学生的识字过程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方法的选取非常依赖教师的专业素养,当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支持教师本人根据不同的汉字、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势必会对学生的识字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且教学方法单一,缺少灵活性。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教师选择让学生反复认读卡片,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领写,学生书空,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汉字长什么样子、怎么读,而做不到理解汉字。没有理解的死记硬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同时让学生更容易遗忘,识字“回生率”提高。
2.教学理念偏颇
(1)重视数量,轻视能力培养
重视识字数量,轻视学生自主认识汉字的能力,其实是对课程标准中小学低年段以识字为主的错误认知,错误地认为以识字为重点就是要多认识汉字、多写汉字,好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积累知识,但其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低年段的学习以识字为重点,其实是让学生具有独自认识汉字的能力,能够在碰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借助工具书解决。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后续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如果将学生的识字量放在首位,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并且忽视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后续语文素养的提升。
很多教师完全明白学生学会识字是件多重要的事,同时课程标准对学生应该认识多少汉字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就让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恨不得手把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会学生认、读、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不停地练习,从而很少有时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汉字,这也是教师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和锻炼学生但又时间紧迫的无奈取舍。
(2)重视教师传授,轻视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的传统观念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识字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作为传授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然后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但是在这样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包括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仍然存在很多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课堂。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无法否认的是,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确实非常有助于将知识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对让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无法反驳的效果,这也是大部分教师很常见的向学生输出知识的方式。
因材施教一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倡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基础识字量是有差别的,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被家长带着进行了识字训练,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可以背诵古诗,这种入学前的识字差异就形成了入学后的基础差距,从识字速度到识字质量都会有连锁反应,这些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这种差异性,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一概而论。
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如何让识字量少的学生扩充识字量,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教师备课中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待不同基础和识字量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识字教学目标,以便在课堂上兼顾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完全掌握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准确辨别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识字教学而言,纠正错别字以及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就是识字教学的重点。
错别字的形成有两种:一是错字,是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写哪个字,但是因为记忆不正确而导致的偏旁部首错误或者笔画长短错误;二是别字,也就是学生将汉字张冠李戴,书写出的汉字仍然是正确的汉字,但是把该写的汉字写成同音字、同义字或者形近字,这类错误大多是学生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掌握不平衡导致的。
为了避免错别字的产生,就要分别从错字和别字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识字过程进行要求。首先,错字方面,要求教师要清晰、明确地为学生讲解汉字的书写,并且要带领学生准确练习书写汉字,同时要进行不定时的查看,确保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是正确的。其次,别字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准确讲解汉字的意义以及区别。教师自身要清晰、明确地知道同音字、同义字或者形近字都有哪些,并且在讲解到这些汉字的时候提前想好如何引导学生区分,而不是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记忆死记硬背,如“燕”和“雁”,就可以用图片讲解小燕子和鸿雁,也可以让学生凭借语境进行区分。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以告诉学生这两句诗讲的是早春生机勃勃、唯美的画卷,书上的莺和小燕子代表着春天的活力,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如果左面是书上的莺鸟,右边是展翅的大雁,这样不合适的画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默写时将“燕”错写成别字“雁”。
教师应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成过程、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与地位、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构形理论、汉字的部首、汉字的规范等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然而能够系统地将教师的汉字教学能力提升最好的办法或者最系统的办法就是开设汉字学课程。现阶段,教师应该克服困难,自行学习汉字学知识,提升汉字学素养,将文化融入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同时也能通过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认识汉字,最终目的都是要记住。记住生字不是简单的重复、抄写或者死记硬背,而是必须遵循记忆规律,按照识记—保持—再现的程序进行,要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中完成。要达成汉字的会写、会认、会用,就要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汉字,这样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都可以被学生准确地辨认,从而可以进行后续的使用。
教师的教学需要复习才能被学生掌握,所以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之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复习,如亲子共读,在语境中复习曾经学过的汉字,重复出现的汉字可以刺激学生想起课堂中的内容,语境给学生提供了理解汉字的氛围,所以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并不弱于课堂教学。有趣味的课后复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复习了汉字也为后续汉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