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巧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小学阶段,阅读是小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如今倡导的教育公平亦希望学生能够因地制宜,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实施这一理念的具体措施,根据教育界的调查研究成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有限,具体体现在学校缺乏图书资源、家庭内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与教师缺少课外阅读的良好意识等方面。长此以往,无法长期践行课外阅读活动,将不利于农村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促进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实现公平又有质量教育的途径,课外阅读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及社会的重视,以促进小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学会思考。生活中,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知识,提高能力,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外阅读可以增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小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农村小学生课外休闲娱乐的活动有限,部分学生因此而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更有甚者,还会聚集打闹,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影响了其身体健康。而课外阅读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们的这些行为,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课外阅读有益于陶冶学生情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单纯依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已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需要努力学习进取才是生存之道。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对外界社会的感知能力,并能够陶冶情操,使书籍的力量浸润学生的心灵,这无疑会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
第一,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解数学应用题,很多学生不会更多是读不懂题导致的。形成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二,书籍有提高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农村小学生课外活动较单一,阅读是一种较容易获得乐趣的方式。小学生会因读到感兴趣的内容便沉浸在书中。在阅读中得到的益处也无形中附在了阅读书籍本人的身上。当学生把在阅读中学习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时,便将感受到拥有知识的喜悦,进而主动地去学习。第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农村小学生学会学习。日积月累的阅读量会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成绩。无论是学习哪一类知识都离不开阅读理解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待一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依靠课外辅导或是一味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一名老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时代发展对老师的要求。[1]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不仅仅让学生死记住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会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便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学生一旦对书籍产生兴趣,便会主动地去阅读,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因此,课外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将其迁移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学校、家长、小学生自身意愿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鉴于此,为促进农村小学生积极主动开展阅读活动,本文提出学校建立图书设施,完善阅读环境、家庭科学教养协校共育、学生加强主体认识明确身份、乡镇开展活动协同发展等相关思考和建议。
1.丰富学校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与校园里的基础设施有关。若学校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能改变教学的方法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而不少农村中小学缺少图书,导致教学限于课堂上的讲述,把学生囿于教科书之中。学校应该在了解小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图书资料,满足学生阅读诉求,并且可在每个班级建立图书角。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收集图书角的图书以及让学生学会借书、还书的规则;让每个小学生轮流担任图书管理员,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2.提高教师指导阅读的能力
学校应针对教师多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讲座或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教师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及时指导可以带给学生新的认识和体验。教师的一句提点,小学生都能想到很多我们无法想象到的新鲜事物。如果小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那么他们在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是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就会感到疑惑。随着这种模棱两可理解的次数的增加,他们便会失去对阅读的好感。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难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更不用说增加学生的学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了。因此,教师需要将授课内容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教授的过程中引经据典,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生动力,引领小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3.增加学校教育经费
政府加大投入,学校积极争取并在图书资料方面倾斜。利用教育经费来建立完备的图书馆,形成一套借书还书的规范体系,让小学生在借书、读书、还书中学会遵守规则与秩序,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学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1.更正教育观念
家长要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第一,在课程价值观上,不要一味地只重视语文、数学,也要重视一些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课程,如课外阅读。在道德品质观上,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而乐于助人、爱国守法等排在后面。实则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才是首位。第二,在教养观上,家长要做的是秉持科学、合理的教养态度,给孩子创建轻松、欢快的学习空间,创造一个书香型阅读环境。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尊重孩子的兴趣点,使其健康成长,并积极与学校形成家校合作机制,配合教师,共同促进孩子发展,使其渐渐喜欢上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到人生的乐趣。总之,家长要更正家庭教养观念,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树立读书榜样
家长加强知识学习,给孩子树立榜样。在课余时间,考虑孩子的兴趣与接受程度,做到与孩子一起阅读,并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喜爱阅读的习惯,耳濡目染,孩子也会养成阅读的习惯。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在教育孩子时,让孩子自己去做他才能在内心真正地理解、遵守,但是家长如果不做,孩子就更难去遵守。因此,家长为孩子做好学习的榜样,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3.营造学习氛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专门学习的桌椅、独立的学习空间、良好的生活态度等。学习环境有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之分。物质条件包括家长给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家具款式与摆放以及室内颜色等;精神氛围则包括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自身的阅读情况等。在家里,家长应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环境的创建,有意识去营造学习的氛围。总之,家长应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从自身做起去影响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青春的代表,是形成强大前进力量的主力军,武装好学生的头脑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凸显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力量。而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亦需要如此,要引导学生在有益书籍的海洋里畅游,接受优秀读物的熏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是教育之本。加强小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力有利于其转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并能够坚持阅读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变单纯的学知识为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阅读
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效、省时地阅读,真正领会书籍中的奥秘和乐趣。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在读到有用或是感兴趣的片段时精读,读到不感兴趣或是繁杂冗余的内容时略读。教师也需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给出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第一,小学低段的学生,适合图文结合的方法,可用图来印证文字、用文字解释图片。第二,小学中段的学生,适合略读和选读结合的方法,用略读快速浏览内容,了解大意,再依据全文大意选读,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阅读的片段。第三,小学高段的学生,适合精读和摘读结合的方法,了解文章内容的结构、大意以及写作手法,分析感情色彩,引发学生思考并投入其中,自觉摘抄优美的字词句或是较有哲理的话语段落。通过向学生渗透一些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熟练利用阅读技巧把握阅读规律,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加快阅读速度,感悟阅读奥妙。
3.推荐宜读的阅读书目
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推荐阅读书目。在不增加阅读任务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需要教师联系课堂所学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课外书籍,引导学生学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推荐给小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书籍,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思考,主动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中的一种“流行”,形成“跟随效应”。第二,根据学生特点推荐阅读书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且兴趣点都存在差异,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这不仅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将书籍通读一遍,而且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提供符合学生特色和兴趣点的读物。如活泼好动的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可为其推荐一些自然类或是小说类书籍;为喜欢创造的学生推荐科技类书籍。
1.净化农村图书市场,丰富农村小学生课外生活
第一,净化农村图书市场。近年来,随着对乡村文化建设以及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和倡导,一部分书籍销售也转向农村。农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但是一些出版商受利益的驱使,出售的读物良莠不齐,不乏充满低级趣味的书籍,如果农村小学生误读这些图书,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强监督,净化农村图书市场。[3]第二,加强阅读文化渗透。利用农村独特的群居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日常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课外阅读宣传知识,让小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爱上阅读。利用乡村的宣传工具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建设的认知,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的行为。管理人员多进行读书比赛、阅读和演讲等活动,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全村人员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的习惯。
2.举办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的读书兴趣
积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利用有趣的活动吸引人们主动接触书籍,从而去阅读。乡镇应该与学校联合,将学校的学习任务贯彻到乡镇活动之中。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开展的主题活动,加强村委会与学校、家庭的联系,建立家、校、村联合机制,把家长队伍引导培育成为立德树人的一支有生力量,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引起学生对雷锋事迹读物的兴趣,并迁移到其他的阅读内容上,并在雷锋事迹中感受故事的乐趣,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开展一些阅读书籍数量比赛,并参加有奖竞猜,激励全村积极阅读、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总之,要提高人们的意识,科学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注重学生全方位的成长,促进其综合发展。
3.改善硬件设施,引导人们养成阅读习惯
保障人们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图书设施得到基本建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人们进行阅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可利用新颖的图书设备或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引导其主动阅读。修建有关的图书设施,随时满足人们学习方面的需要,并能够让人们随时随地读到心仪的书籍。这不仅可满足人们查阅资料的需求,还能陶冶情操,让人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乡镇要修建教育设施,提高当地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