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棽 熊磊群 陈玮媛 王翠碧 张萍萍 吕小英
作者单位:361015 福建厦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输血科
为避免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已成为输血前的常规检测项目,但自身抗体的存在常会干扰对不规则抗体的鉴别[1-3],特别是某些自身抗体具有类似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该类抗体被称为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4-5]。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完成1 例有输血史患者产生不规则抗体合并类同种特异性自身抗体的鉴定,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患者为41 岁女性,因膀胱结石和膀胱阴道瘘于2021 年10 月12 日入院,妊娠6 次,流产1 次。入院前曾在外院输血5 次,共计输注悬浮红细胞12 U和血浆1 200 mL,均无输血不良反应,末次输血日期为2021 年7 月1 日,住院期间未服用引起免疫血液学检测结果异常的药物。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G2022-005)。
1.2 血清学检查
1.2.1 仪器与试剂 单克隆抗A 和抗B(批号:
20210304),反定型ABO 红细胞、抗C、抗c、抗E、抗e、抗人球蛋白(anti-human globulin,AHG)、抗IgG、抗C3(批号:20225318、20213002、20223101、20223202、20223301、20205001、20215102、20225201)均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抗Jka、抗Jkb、抗Lea、抗Leb(批号:8000261569、8000256767、8000451442、8000258240)购自荷兰Sanquin 公司;抗体筛选细胞(批号:20227022),进口谱细胞(匈牙利Resgents Kft公司,批号:732103),酸放散试剂(上海申型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212103),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瑞士DiaMed 公司,批号:50531.72.34),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试剂为自制试剂,制备方法如下:20 g 聚乙二醇粉剂加入100 mL pH 7.4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溶解后于4 ℃保存。
1.2.2 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 患者红细胞在室温下用盐水洗涤3 次,配制成3%的红细胞悬液。ABO血型结果以试管法于室温下判读。Rh、Kidd 及Lewis血型系统采用对应的单抗血清试剂,在室温下记录立即离心15 s 和重复多次离心15 s 的实验结果。同时根据谱细胞格局表,分别选择Rh CCEE、Jk(a+b+)、Lewis(a+b+)、Rh ccee、Jk(a-b-)、Lewis(a-b-)细 胞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分别于试管及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中判读患者血清与抗体筛选细胞结果。
1.2.3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 采用AHG、抗IgG、抗C3d 抗球蛋白试验,试管法立即离心,于室温下判读结果。
1.2.4 患者血清及放散液抗体鉴定 使用1 mL 患者压积红细胞,利用酸放散试剂进行放散,收取放散液。选择进口谱细胞,将患者血清和放散液以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法进行鉴定。
1.2.5 吸收放散实验 利用谱红细胞格局表选择O型Rh 表型为CCDee、Kidd 表型为Jk(a-b+)、Lewis表型为Le(a-b-)的压积红细胞对患者血清进行吸收。取500 μL 患者血清加入500 μL 压积红细胞,充分混匀,于37 ℃孵育30 min,每10 min 吹打混匀1 次,离心弃上清。使用4 ℃盐水洗涤6 次后用酸放散试剂进行放散,利用经吸收后的放散液再与进口谱细胞进行抗体鉴定。
1.2.6 PEG 增强实验 试管中分别加入50 μL 放散液、经选择后的鉴定谱细胞以及100 μL PEG 试剂,充分混匀,于37 ℃孵育15 min,室温盐水洗涤3 次,最后一次挥干后,加入50 μL 盐水混匀,吸取30 μL加入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离心10 min 判读结果。
2.1 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结果 患者ABO 正反定型及抗筛结果见表1。因抗筛细胞试管盐水介质中未见凝集,凝胶卡中自身细胞及1号、3号细胞凝集,证明无IgM 型抗体,存在IgG 型抗体和自身抗体。患者Rh 表型结果见表2。
表1 1 例合并类E 自身抗体患者的ABO 血型正定型鉴定及抗筛结果
表2 1 例合并类E 自身抗体患者的Rh 表型结果
2.2 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见表3。患者红细胞与多抗试剂及抗IgG单抗试剂呈3+凝集,与抗C3d 和AB 型血浆均无凝集,证明该患者红细胞被IgG 抗体致敏。
表3 1 例合并类E 自身抗体患者的抗球蛋白试验结果
2.3 血清及放散液抗体鉴定 血清抗体鉴定完全符合抗E 格局,结合红细胞表面Rh 抗原分型确定该患者存在不规则抗E 抗体。见表4。放散液微柱凝集抗球蛋白卡法强阳性结果(2、4、9 号细胞)符合抗E 剂量效应,E 抗原阴性细胞大部分出现2+以上凝集,考虑均由自身抗体引起。8、10 号细胞剂量效应与其他细胞相差较大,仅呈±凝集,怀疑存在除抗E 外的抗Jka、抗Leb抗体,进行Kidd、Lewis血型表面抗原分型鉴定,抗Jka、抗Lea、抗Leb结果为阴性,抗Jkb出现2+凝集,说明该患者Kidd、Lewis血型为Jk(a-b+),Lewis(a-b-)。
表4 1 例合并类E 自身抗体患者的血清及放散液抗体鉴定格局
2.4 吸收放散及PEG 增强试验 放散液鉴定结果部分符合抗E 剂量效应,怀疑存在类抗E 自身抗体,选用CCee、Jk(a-b+)、Le(a-b-)Rh 表型的压积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确定是否存在类抗E 自身抗体。吸收后的放散液经筛选后的谱红细胞(EE、Ee、ee)进行PEG 增强试验,EE 细胞1+凝集,Ee 细胞正负凝集,ee 细胞阴性,证实存在类抗E 自身抗体。
类抗体于1977 年被发现,具有同种抗体的特异性[5]。此类抗体能与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强凝集,与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弱凝集,其产生与相应抗原是否存在无直接关系[6]。Rh 血型系统的类抗体较常见,如类抗C、类抗D、类抗e 及类抗E,其中类Ce 抗体最常见[7]。此外也发现了针对Fya、Fyb、Jka、Jkb等的类抗体[8-10]。类抗体的本质仍是自身抗体,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未明确[11]。
本例患者检出抗E 不规则抗体,放散液中部分符合抗E 抗体格局的剂量效应。PEG 试验促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有助于检出较弱抗体。选择Rh表型为CCee、Kidd 表型为Jk(a-b+)、Lewis 表型为Le(a-b-)的红细胞进行吸收放散实验以证实除抗E、抗Jka及抗Leb外是否存在特异性自身抗体,吸收后放散液PEG 微柱凝胶法证实存在类E 自身抗体。结合患者病史、末次输血时间和血清学实验结果,排除输血反应[12],证实该患者存在不规则抗E 抗体合并类E 特异性自身抗体。因红细胞上无E 抗原,类E 抗体与自身红细胞发生弱凝集,临床未出现严重贫血反应[13]。
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会影响临床交叉配血试验,血清中的自身抗体无明显特异性,可使红细胞发生自凝或在交叉配血中与供血者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对此类患者应选用凝集强度较弱的献血者血液;但如可通过试验确认类抗体,则可输注相应抗原阴性的血制品以保证疗效[14]。有研究表明,类抗体的半衰期较短,当同时存在同种抗体和类抗体时,可等类抗体减弱或消失后再进行输血治疗,如遇紧急输血,应首先规避同种抗体,避免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保证输注安全与疗效[15]。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