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碧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肇庆 526040)
“美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理念。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等作为“五育”,并将其列入国家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针中。王国维和朱光潜等人则围绕德育、智育、美育,提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并行的大教育框架,认为“良善”的“德育”、“真知”的“智育”,需同“审美与情感”的“美育”相结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将现有的学科专业课程与美学理念、审美观念教育有效融合,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和美育教学内容。因此,针对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美育的审美价值等培养目标,高校开展美育,需将美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课下审美互动实践教学,贯穿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把握美育审美倾向、意识与价值方向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美育知识和实践的全方位教育,开创新时代美育的新局面。
高校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立德树人的思政课程教育,具有互为补充、并向而行的关系,二者在学科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极为相似。从美育课程的教育目标来看,《意见》将美育定义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智力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个学科中,属于融合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教育。因此,高校的广义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大学生端正的思政价值观、审美与艺术修养[1]。而在美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美育课程涉及戏剧、戏曲、舞蹈、诗词、书法、美术和音乐等学科,高校的不同院(系)会根据自身在美育学科方面的优势,选择相关的美育方向和教学内容,开设贴近学生认知的美育理论、实践交互课程,也会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的“立德树人”教学中,加强美育与思政知识的互相渗透。近年来,高校立德树人思政课程、美育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开始借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线上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信仰、道德与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理念、教学工作,通常与多元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单独开展的美育课程教学,还是将美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智力能力、审美情趣全面发展[2]。英国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最大作用是使人性复归,充分发挥人的本原意识和思维,使人较好地融入社会,完善自我道德,乃至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高校美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价值。
美育作为多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活动,往往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美育学科的知识特征,引入诸如中国传统书法、爱国画家的画作、现当代诗词、红色革命歌曲等内容,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价值引导、课堂演示与体验的全面教育。这种思政理论、美育知识内容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单一化的“说教”教学形式,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足,可充分发挥美育的“立德树人”作用。
近年来,高校开设了大学美育、美育教程、美育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体系设置,通常立足于中外美学理念和地域艺术文化等知识,向学生介绍美育思想、美学艺术发展与演进的历史。教师将教材中的美育理念、知识与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爱国、敬业、诚信等思想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引导和指导,如将《毛泽东诗词赏析》与《大学英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相结合进行教学,在使学生感受伟人思想境界的同时,完成正确价值观念、高尚道德情操、智力与创造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美育作为对青年一代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不断被提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回信中,也提到美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美育工作要扎根时代生活,坚持立德树人,要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开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3]。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美育知识内容互相融合,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体系,开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践教育,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音乐和绘画艺术作品,向学生传达各学科的美育理论、美学精神,让学生在领会思想精神、感悟艺术作品之美的过程中,培育健全人格和审美修养,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协调发展。
美育课程并非美术、音乐、舞蹈、诗词和书法等专业课程,而是根据新时代德育、美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不同艺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具有思想和审美引导性的教育课程,并纳入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体系中。当下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美育课程仍旧以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为主要内容,教师向学生讲授中外美术、音乐和舞蹈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创作者、艺术作品的特征。这表明教师对美育的理念存在认知误区,倾向于传达不同美学理念、艺术审美价值,忽视了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作用。二是综合性美育课程的课时不足,即便高校号召教师将思政理论课、学科专业课程与美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但不少教师仍倾向于学科知识教育,很少构建思政与美育融合的课程知识体系,也极少安排有关美育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得美育难以作为思政道德课程的补充,发挥应有的美学育人、立德树人作用。
在实现立德树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已根据不同院(系)的学科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投入充足的财政资金,聘请专业美育人员搭建美育演示与实践网络平台,但是,美育理论知识内容和课内外实践活动,依然存在缺乏慕课、微课等网络线上教学平台,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4]。其一,在具有美育内容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学科课堂中,教师侧重于美育知识和理论教学,缺乏美育感知、体验及互动的实践教学,学生只能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知晓美育理论和美育代表人物,无法感受到相关的美学理念、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其二,部分院校仍然缺少慕课、微课等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缺乏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演示视频制作,也很少引导与指导学生参与与传统书法、现当代诗词、爱国绘画和红色革命歌曲等有关的实践活动,不能够很好地促进美育价值传播、传承与践行。
高校美育的课下德育教育和美学教育也属于美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道德理念、思政价值观念培育具有指导作用。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还是美育专业教学,都缺乏课下情境交互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对美育理念和作品进行感悟、鉴赏与创造。此外,美育课程教育评价仍然以公共选修课的教学问卷和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美育教学流程、师生实践与互动,以及学生审美理念、思想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评价,难以保证美育的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已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高校的美育已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观念培养,而是涵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素养、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教育[5]。因此,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和美育教学活动,要纠正以往只注重传达美学理念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思想,将美育工作作为学生思想价值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全面引导与教育工作,体现出美育对学生智力、品德、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的作用。同时,高校还应完善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为主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依托网络化演示讲解和交互实践平台,加强“问题导向式”情境创设、思政观念引导、美学探究的综合性教育,深化学生对德育、美育的认知与理解。
在立德树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高校需构建“思政课程+美育课程+专业艺术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审美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思政理念,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以学生的价值认知为主线,引入不同学科的美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对原有的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课时进行改革与创新。而在美育课程、专业艺术课程、通识核心课程的教育活动中,要增加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进行思政与美育融合教学。有充足财政资金和专业师资的高校,还可以设置课内外的审美实践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美育内容的跨学科融合实践,达到以德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
高校在思想政治与美育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诗词、书法、舞蹈、美术和音乐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引入思想政治课程、美育课程中,并根据学生的美育学习情况和思想认知,创新美育、立德树人教育的流程,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视频演示、课下思想政治交互实践、美育体验学习实践活动[6]。一是在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观念的基础上,从不同专业教材、课外教学资源中搜集与整合有关美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在《美学原理》的美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美学发展史、艺术鉴赏与实践的理论知识,以及《毛泽东诗词赏析》词作、《黄河大合唱》交响乐、《过雪山草地》组歌等的艺术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理念、美育观念的感受与探析。二是以由院(系)教育部门、教师为主体,组织校内的思想政治宣传栏布置、美育展览、文化讲座,以及课外的红色旧址或景区参观、美育演讲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价值观和美育理念,进而实现高校“以美立德”“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美育课程作为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在完成美育思想政治、艺术鉴赏与创造的教学活动后,要将不同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美育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完成综合性的美育评价。一是进行美育音乐、舞蹈、美术、音乐等理论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美育课程实践体验的教学评价;二是强化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素养的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美育思想价值观、审美范式和文化修养。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美育课程相融合,要依托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由教师引导学生,安排问题情境创设、图像演示与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课内外实践的教育环节,促进学生自主交互、探究与实践,从美育全方位引导和指导教育的层面,解决美育面临的问题,将学生培养为具有正确思政价值观念、高尚审美素养的时代新人,全面提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