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和路径审量

2022-12-21 15:22郑南希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建党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郑南希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的建党精神恢弘大气,内涵丰富,意境高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育人目标一致,融合相得益彰,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拓充教学理论资源,提升教书育人实效,践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义。

一、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

建党精神是百年筚路蓝缕的精神荣光,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青年人才是中国奔赴兴荣和中华民族光明复兴的新兴主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青年思政教育的“金钥匙”,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丰富教学资源、稳固理论实效、精准提升内化的思政要点。

(一)建党精神是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守的理论逻辑

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课程紧跟时事、紧扣热点、紧贴党性的教育原则。首先,青年将更深入地掌握党的科学理论体系。建党精神包含了建党以来的困顿艰险以及奉献初衷,要推进理论学习的入脑入心,前提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可、制度自信以及教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其次,青年将更好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跨越历史长河,胸怀风雨变迁,体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精神谱系,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与国家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引导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体系的自我巩固、自我完善以及自我调适,必须在思政课中建立对党的信任、对国家的信心以及对复兴的信念,以此推动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升华和践行。

(二) 建党精神是引领青年学生使命方向的价值逻辑

建党精神表达了“知、意、行、义”的价值理念,诞生于开天辟地、内忧外患、饱受苦难的迷茫时代,继承于翻天覆地、大刀阔斧、改革开放的发展时代,凝结于波澜壮观、高速进步、大国崛起的新时代,其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和行动引领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光辉胜利的深沉积淀,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一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鲜活丰满的为民大义,同向同行的爱国之志,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弘扬斗争精神、提升国之自信,是引领他们形成正面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的必经途径。

(三)建党精神是强化青年学生思想内化的实践逻辑

伟大的建党精神凝聚的是一场感天动地的血泪观照,是一场爱国、报国、效国的鲜活实践。

首先,建党精神为青年学生构筑斗争精神提供实践指引。建党精神中蕴含了深刻的斗争底蕴,有着磅礴的革命精神与澎湃的英勇斗志,将源源不断的精神之力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让青年学生求知有样,前进有路,步伐有力,为构筑斗争精神家园提供实践指引。

其次,建党精神为青年学生成就为民情怀提供实践确证。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青年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挑战,对思政领域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建党精神中饱含着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明确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先、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学,引导青年学生远离功利自私、拒绝虚假盲目,警惕分化西化,以“大我”为先,“小我”为次,为民爱国,提高他们国家主人翁的自觉自信。

最后,建党精神为青年学生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实践保障。精神财富铸就伟大实践,实践成就涵养制度自信。面对新冠疫情,党中央集中全国各地力量支援武汉,使得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大国之力早已势如破竹,制度之好绝非纸上谈兵,党的领导值得拥护信赖,人民的团结力、凝聚力、向心力更加明确、强大。依托建党精神的融入,将思政素材变得“亲和易懂”“感人真实”“丰富多元”,为青年学生弘扬制度自信提供学习的实际资源、精神的总结主旨、钻研的动力方向。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审思

建党精神意义高远,四个维度内涵重点不同,课程章节特点不同,融入方式不同,过程要求分层精准精细,教育实效内化性较难把控。“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由“外”而“内”、由“虚”转“实”,课前的背景预设、知识储备、素材收集以及细分归纳就显得不可或缺。

(一)强调课前储备,为课堂融入提供知识供养

传统教学有着讲知识全面性的优势,新式教学则因互动性、启发性、参与性更符合学情特性。课堂教学之前,要精心筛选符合建党精神主题的相关故事案例资料,预留相关章节的课前讨论问题,在课堂启动之前燃起学生对于建党精神的兴趣以及对党员先烈的敬佩之感。在推荐影音与多媒体资源的同时,提供相关的理论文献以及宣传报道,增强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应知识的储备,有利于学生课堂中对建党精神的理解深入,促进感性情感向理性知识的理论转化。

(二)注重主题分类,为课堂融入保证精准贴合

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建党精神的起源、内涵、意义,需细致分类教材各章节主题,明确建党精神各个侧重意涵,积极融合不同主题的教学素材,能更精准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信仰。课程中重点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不渝意志,着重阐述百年来恪守真理的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救国、建国、兴国、强国的复兴奇迹,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就在于我们党始终高举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光辉旗帜。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指为人民谋幸福的最初心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毅然决心。课程中重点融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本心、勇于担当、践行发展的为民情怀,以及艰苦卓绝、力挽狂澜、关关险阻的奋斗征程,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初心使命不局限于口号,而是落脚于中华大地发展复兴的丰碑伟绩中。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激情高昂、视死如归、奋勇拼搏、坚决斗争的顽强热血。课程中重点融入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言败、不惧生死的典型事例,可根据课程内容分时期贯通穿插,如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数以万计的年轻共产党人无畏牺牲、披荆斩棘,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前赴后继、改革创新、呕心沥血,再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抗疫中站在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心系人民,奔赴奉献,英勇逆行。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指摆正旗帜,依靠人民,以民为先的鲜明情意。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入党时牢记于心的庄严誓词,是党百年来永不言弃的前进指引,课程中重点融入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庄重事迹,着重阐明忠诚与为民主旨一致,内涵统一,方向并行,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不辜负人民,对党的忠诚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承诺,是建党精神的情感要求。

三、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新时代思政课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原则,以教学实际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标准,摆脱形式主义,融合多种教学手段,推进理论向实践的价值转化。

(一)坚持事实本位,引导学思辨合一

真实展现是思政课程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融入建党精神的过程中,要将意识形态与实际范例相结合,用建党以来的党史故事为载体,保证全面客观讲解以及真实数据分析。坚持事实本位,核心点就是引入的例子故事并非虚构,也并非偏激主观的判断,而是在摆好事实的基础上,不加入教师的个人意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分析辨别,最终形成自我能动的对建党精神的思想认可、政治认同、情感认知。

(二)契合学生需求,丰富课堂话语范式

一节优质课堂不仅要生动形象,更要理论深刻,还要契合心理,做到传递思想,术法多样,巧妙多变。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3]这就要求教师在融入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规律,生动话语模式,贯通反馈原则,既要通过不同的党史故事展开教学,也要注重展开过程中语言模式与价值指向的精准匹配,更要关注呈现方式与融入手段。比如,当课堂中引入历史性故事,可选取时间跨越较长且有数据支撑的事例,采取互动式辨析讲授,搭配时间流程脉络,增强学生信服力。引入人物事性故事时,可在课堂中穿插主题一致的感人故事细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语言亲和力,多采用互动设问反问的语言烘托,突破青年学生的心理攻防,注重打开精神缺口,从而引发心灵共鸣,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

(三)引入地方文化,聚合共情育人实效

有情感共鸣才能引发人的感触,能聚合认同情感的案例故事就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课堂中引用蕴含建党精神的,且易产生情感共鸣当地特色党史故事,通过地方故事的精彩讲述,故事情节的生动推演,带动情感的互动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思想情感与行动执行的统一。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时,可以列举当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案例,并且鼓励学生前往红色文化纪念馆与博物馆进行现场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建党精神的共情感知。

总之,建党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质,体现着中国革命的英勇探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奥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发挥建党精神的融合作用,贯穿始终,深入探究,找准精髓。

猜你喜欢
建党理论课中国共产党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