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胡秋月,张 磊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曲靖 655000)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这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职业院校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品牌”理念被植入党建工作,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领导和建设的一项重要策略[1]。然而,目前针对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的研究不多不深,没有将党建品牌建设置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动态过程之中考虑,缺乏对高职院校跨界属性和多元主体育人特点的考量。本研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系统论视角阐释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的应然之态,剖析党建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对策,以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提供新思路。
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各要素紧密耦合,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既要符合党组织建设发展的规范,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系统论是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对其结构、特点和本质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奥地利的L.贝塔兰菲最早将系统论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将“系统”定义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2]。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认为系统论是“从系统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3],为我们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拓宽了思路。党组织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特点,整个体系由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的系统组成,因此党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整体性、层次性,又要关注组织内外和各层级间的相互关系及彼此的协同等。高职教育是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特色。高职院校进行党建品牌建设需要运用市场经济领域的品牌思维,将师生、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客观需求与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的主观愿望相结合,整个建设过程是凝聚、提炼党建工作的核心价值,形成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过程,是高职院校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有机整合和提炼升华[4]。在党建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得以激发,党组织的精神特质和辨识度得以塑造,党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党建工作质量得以提升,以党建促中心工作发展的目的得以实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与岗位和职业相匹配的核心素养与通用能力。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单靠专业课程和教学是不够的,需要更加有效的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党建品牌创建能够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动员优势和品牌聚合效应,有效地撬动、整合教育资源,为高效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保障。党建品牌建设要将这种优势充分运用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上,结合区域和行业的特点,通过党的全面领导,有效整合和配置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党建品牌建设是党建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之处在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育人主体不限于学校,还涉及行业和企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更为多元。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运用企业熟悉的品牌理念和建设方法,将品牌创建、管理、营销理念以及企业品牌文化运用于职业教育改革中,更容易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管理对接,形成育人品牌体系的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将高职教育的特点融入品牌命名、标识、口号、图案等外在符号和物质载体中,形成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又要在品牌层次、品牌内容、品牌活动、品牌文化和品牌价值等方面烙上高职教育的印记,找到高职教育独特的生态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且要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外开放,把自己对社会的服务作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测度和党建工作的价值追求。不同于企业党建服务注重经济产出,也不同于学术型高校注重研究产出和科技转化,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应追求全方位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主要体现在:以党建促进育人质量提升,为地方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以党建活动促进开放共享,为社会提供图书、师资、设备等资源;通过党建工作搭建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发挥党建品牌的多种作用,能够拓宽高职院校党组织服务社区、社会的渠道,提升党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在群众中的号召力,不仅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而且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力[5]。
党建品牌的质量能体现出一个组织党建整体工作的质量,也能反映出一个组织党的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如果党建工作不注重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就会使工作陷入顾此失彼、事倍功半的困局之中。基于系统论视角,对目前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的经验和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党建品牌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整体性是系统最为鲜明的特征,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是部分有机组织在一起后形成的新特质[6]。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的整体性不强,表现为党建品牌建设顶层设计不足、品牌创设体系不系统、品牌化建设同质化严重等。究其原因,在于品牌创建主体缺乏全局观、系统观、整体观,党建品牌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没有全面融合,造成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品牌建设内容片面化,创建活动和成果碎片化,缺乏全面统筹和长效机制保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现实状态不断向终态靠近的过程。党建品牌建设从确立、打造到体现品牌价值,实现效益最优化,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并分阶段实施。然而,目前党建设品牌建设存在缺乏战略意识、没有规划长远发展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缺少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措施等问题,甚至出现“一任领导一个品牌”,“一段时间一个品牌”,“一项工作一个品牌”现象[7],使党建资源严重浪费,挫伤党员的积极性,使党建品牌建设无序而低效。
系统层次反映的是不同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高层次包含低层次,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系统中的层次缺失,系统就会失去其丰富性和深刻性。高职院校内部党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级,在学校党委总系统之下有各总支、支部子系统。相应党组织层级的品牌构建要有层次,可根据需要构建总品牌、一级子品牌和二级子品牌等。而当前的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没有这样的层次区分,整个品牌缺乏立体性和纵深感,造成品牌体系定位不明确,党建理念不突出,缺少核心引领,内涵挖掘不深。
系统通过适度开放,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既能使系统稳定有序地生存,也能促进系统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缺乏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牌建设从社会和外界接收的信息不够,难以与时代同步,难以贴近实际和满足师生的需求,缺乏实效性[8]。而当党建工作脱离其所在地区和现实环境,难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党建品牌就会失去创新的土壤,陷入同质化困境。二是品牌体系内部的总品牌与子品牌之间、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缺乏开放性,系统内部品牌建设各要素各自为政,品牌的集成效应和建设成效难以显现。三是党建品牌对外信息输出不足,即高职院校对党建品牌建设的宣传不够,不利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使高职院校难以获得外界的支持,陷入封闭办学的窠臼。
党建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的工程,其质量的高低有赖于系统中各要素作用的发挥和整体的协同程度,需要全盘规划。
1.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进行调研与诊断。高职院校应紧密围绕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党建重点工作进行调研与诊断,将人才培养定位、区域优势和发展目标融入党建工作,厘清品牌建设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准自身的定位,规避劣势,做强优势,在同区域或同类别院校中找到生态位,避免同质化。
2.树立品牌愿景和目标。结合党建工作规划,立足长远目标,确立品牌建设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方向、原则与指导策略,为品牌建设确立根本遵循。
3.精准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根据历史积淀进行总结,从战略发展目标中提炼,形成既能体现职业精神和党建工作精髓,以价值观为内核,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外在符号为媒介的品牌结构,提升个性化和吸引力。
4.详细制订品牌发展规划。以建设目标为导向,将总目标的实施分解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分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路线图,分层次、分阶段地采取措施,步步为营,逐步实现品牌建设目标。
构建品牌体系需要打造品牌内部层次结构,使其纵向有层级,横向有区分。
1. 学校层面要建成“一校一品”,围绕高职院校的跨界属性,打造具有宏观包容性和适度外延性的总品牌。总品牌由内部核心价值、党建活动和外部符号表征构成。内部核心价值要符合学校定位,高度凝练概括,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高度契合。党建活动是品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既要依赖党建制度,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优势,还要融入行业、职业的特点,以时间持久和活动的实效获取社会效益。外部符号表征以文字、图形等外在形式承载并传播核心价值。作为对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符号,品牌命名要简洁,高度概括品牌的核心价值,具备高辨识度,易于传播。
2.二级学院层面形成“一院一品”,各个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育人特点,打造能够支撑总品牌发展、彼此之间具有区分度的子品牌。院校党支部要根据支部人员的角色、支部育人特征及在党建工作中的职能发挥等因素,提炼核心要素,打造党支部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各层级品牌之间要具有开放性、协同性,总品牌要能包含子品牌,子品牌是总品牌的有力支撑。整个品牌体系还要对外开放,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并适时做出调整。
系统的功能不是内部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集成效应。党建品牌建设体系内部各要素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动态的变化中相互作用。各要素协调一致,系统运行便会顺畅,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各要素混乱无序,则系统运行会受阻,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因此,理顺内部要素的关系,完善联动机制,尤为重要。
1.发挥党组织的结构优势。党组织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构优势和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合与优化资源,使不同层级党组织结构的差异化减小,减少发生矛盾冲突的概率,促进党建中的规定动作做齐做实,同向同频,自选动作做特做优,互联互补,从而推动整体同步优化,形成品牌合力。
2.优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党建品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协同合作关系。如果各子品牌之间、各二级子品牌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那么,整个品牌就会没有统一性,变成一盘散沙。如果各子品牌之间、各二级子品牌之间只有合作,没有竞争,那么,整个品牌就会缺乏活力。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制度,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开展系列活动,落实奖惩措施,内部各品牌之间争创赶超,各品牌在合作中齐头并进,激发品牌发展和创新动力,实现整体质量提升。
3.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在联结系统要素的各种流中,信息流最为关键。党建品牌系统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减少不同层级传递信息时失真情况,实现学习的同步化、泛在化,加快信息处理速度,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促进系统内部形成互相学习、激发思考、协调合作的氛围,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发展动能,激发协同创新能力。
环境是系统维持自身能力、形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根源。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育人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作为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的第一个特征[9]。高职院校党建品牌建设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从环境中获取发展资源,保持自身的活力。
1.品牌创建的主体要多元开放。高职院校应结合品牌目标定位进行全面统筹和决策,适当吸收政府、企业、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党建活动,提升党建品牌建设的针对性,深化党建设品牌的内涵。企业和社会等治理主体要依靠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激励,与高职院校一起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形成教育与其所在区域、城市的良性互动,促进多元主体参与党建建设。
2.品牌要素要开放包容。党建品牌各层级的核心价值要具有开放包容性,能够全面引领某个层级的中心工作,并随着中心工作内容的深化和拓展相应变化和改进。党建品牌的命名、活动和外在符号形式,也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不能过于具象化和浅表化,要留有可解释创造的空间,时间上要长远,意义上要涵盖下一品牌层级的扩展,内涵与外延要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
3.创建的过程要灵活开放。党建品牌创建是长期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因此要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警觉性,随外界的变化及时反馈,将时代变迁、政策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融入其中。
系统中信息流动往往是双向的,系统通过开放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同时使内部信息向外流动。对外输出有效的信息有助于扩大品牌的影响力,经过整合加工的品牌故事在品牌抽象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概括化的品牌命名、符号之间搭建起桥梁,使三者成为一个更为情感化和更有意义的整体,有助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党建品牌的精神内核,加深对党建品牌的印象。党建品牌故事要讲好,也要注重故事内容的系统生成和对外传播的系统化。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善于在不同层级中深入挖掘故事题材,见人见事,以鲜活的个人构成群像,塑造立体丰富的高职院校党组织整体形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新兴媒体,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选取和制作内容,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媒体融合手段构建传播矩阵,将自媒体的个性化特点与大众媒体的权威性结合起来,形成传播的集成效应,提升党建品牌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跨界属性,运用党组织结构的特点,依靠党建品牌打造能够调动改革发展的要素和资源,以实现系统化引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作为党建引领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党建品牌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设计,通盘考虑。系统论为党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理论指导,实践中因高职院校分类众多,专业特色各异,仍需要结合专业、行业和区位的特点,体现出党建品牌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