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获得感视角下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2022-12-21 15:22陈昀岚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理论课思政

陈昀岚

(安徽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与文化实力的提升,艺术类教育取得巨大成绩与突破,教育形势逐步由精英培养转变为多元化现代艺术教育。艺术院校作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平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艺术类人才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1]。相较普通高等院校,艺术院校在专业教育与学生特点方面有着显著区别,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一方面,艺术院校以专业课教育为主,注重艺术知识理论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偏低。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特点较为鲜明。艺术院校学生接触先锋思想较多,自我意识较为突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明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实际获得及由此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主要包括知识层面的获得感、情感层面的获得感、意识层面的获得感、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直观体现,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艺术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应由之路[2]。

一、基于学生获得感创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要构成,其创作的艺术作品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舆情引导方面发挥正向作用。学生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向反馈,其主体是学生,载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前提是学生主体需求,结果则是自我满足感。获得感的高低能够侧面反映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3]。

(一)有助于提升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

“获得感”一词自提出以来,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涵义,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更加关注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满足感[4]。相较普通院校,艺术院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学生属性,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差异也体现在学生层面。然而,现阶段国内艺术院校与普通院校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基本一致,并未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艺术院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创新,能够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关注度,使院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获得成果与获得程度。

(二)有助于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亲和性

亲和力代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反映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现阶段,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课程主导者,灌输式地向学生输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艺术院校以学生获得感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能够使院校更关注学生需求,从多元角度调整课程要素,使课程更加贴近艺术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性,让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就在身边,是一门有助于自我提升的有用课程。

(三)有助于丰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性

“创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焦点词汇,是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思想。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各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方面也颁布诸多文件,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文件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指明方向[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需要依据学院、专业及学生的需求。学生获得感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唯有充足的吸引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兴趣。从获得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创新,高校能够摆脱原有教学强度与任务的“是什么”教育思路,树立更为关注学生是否透彻理解知识理论的“为什么”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拓展与突破。

(四)有助于强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明确指出,作为思想政治建设重要阵地,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代表着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与体悟,获得感越强的学生在思想观念正确性、政治立场坚定性、道德素养崇高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一)知识层面获得感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艺术院校学生发展契合度低

知识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要求,思想教育及观念引领等任务均需要知识理论进行支撑,知识获得感反映着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知识的显性认知。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知识理论与学生发展契合度低的问题,致使艺术院校学生知识获得感偏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分布较为复杂,涵盖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个领域,学生专业发展目标是进行艺术创作并在作品中实现自我表达,学生通常较为注重个性化的专业知识[8]。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近代史纲要以及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为核心,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方面内容,学生经过课程学习要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内容,这与艺术类专业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强,部分学生难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专业理论相结合,认为教学内容无异于自我提升,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获得感无法保障。

(二)情感层面获得感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艺术院校学生认同感

情感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过程,是基于知识获得感产生的进阶收获,代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肯定以及积极态度等正向情绪,是实现客观认知向主观意识转变的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9]。情感获得需要个体在碰撞与交流中对事物进行深入了解并产生认同才能形成。现阶段,艺术院校采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其他院校类似,即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思政课堂,单向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传输,教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沟通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姿态,难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碰撞,无法产生情感认同。

(三)意识层面获得感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属性与学生价值观念贴合有限

意识层面的获得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维度,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与情感认同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收获感,是学生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崇高道德品质的关键,也是驱使学生产生正向思维与正向行为的主要因素。意识层面获得感是深层次的收获,代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相较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思政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思想引导、价值培养以及逻辑锻炼等内容无法直观地表现在知识或技能层面,需要学生潜移默化地内化,进而在此后生活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问题[10]。然而,艺术院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普遍以显性教育为主,学生经过系统学习能够直观地感受知识丰富和技能提升,这也使得艺术院校学生通常具有功利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认知“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

(四)行为层面获得感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度无法支撑学生参与充分的实践

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目标,是知识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以及意识获得感综合作用形成的。行为获得感代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程度,代表学生对社会行为标准的认同。行为的产生源于情感与意识,是主观思想对客观社会进行改造的活动,良好的行为必定建立在优良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基础上[11]。因而,艺术院校学生行为获得感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中培养。然而,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度存在缺陷,致使学生无法参与充足的实践,行为层面获得感明显不足。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时有限。相较普通院校,艺术院校专业课具有特殊性,其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高强度的训练与培训,学生除了需要接受专业课教育外,还需要参与日常练习课、课外指导等,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受到挤压,学生难以挤出更多精力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基于学生获得感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提高修养,重艺德,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12]。艺术院校作为国家高层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平台,应当主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发展。

(一)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路径,夯实艺术院校学生知识获得感

知识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基石,是教学内容质量的表现指标。目前,艺术院校存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贴合度差的问题,因而,艺术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时,应从知识获得感角度出发,以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为路径进行革新。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基石,艺术院校在创新教学内容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的基础上提高知识丰富性。其次,基于艺术专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国内外涌现出诸如红色艺术作品等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教育资源。基于此类优秀艺术作品,艺术院校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长征精神时,以沈尧伊创作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为案例,从其创作历程、创作形式与创作思路等角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最后,提高思政教育内容时效性。

(二)以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为路径,丰富艺术院校学生情感获得感

情感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桥梁,需要学生强烈的感情认同。目前,部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认同,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且消极的学习状态。对此,艺术院校可从情感获得感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其一,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院校学生的思维逻辑通常具有开放性,艺术院校要基于此特点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即在思政教学时抛出问题、预留空间,使其以探寻式的艺术创作思维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从而获得内心愉悦并产生情感认同。其二,运用案例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过强,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为此,艺术院校可从案例式教学角度进行教学方式创新,通过现实案例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更为真实地感受思政教育。例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以豫剧大师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战争捐赠飞机的故事入手,深入剖析爱国行为[13]。其三,采用对话式教学增添课堂交流互动。情感认同需要在沟通与碰撞过程中形成,艺术院校可采用对话、专题答疑等方式加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深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三)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质为路径,强化艺术院校学生意识获得感

意识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核心,是思政教育开展的根本目标。目前,艺术院校存在教育属性与学生思想观念贴合度不足的问题,对此,艺术院校可以以意识获得感为出发点,通过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特性进行教学创新。一方面,艺术院校需要融合开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意识获得感是在知识沉淀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隐匿性。为此,艺术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时,要增加显性教育部分,如可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促使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直观感受思想进步。另一方面,艺术院校要开展三全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强制性,长期且反复的教育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四)以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度为路径,落实艺术院校学生行为获得感

行为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提升的延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目标。艺术院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度,为学生行为获得感夯实生成空间。一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是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艺术院校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时,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充足的实践活动,保障其能在行动中将理论付诸实践,进而产生行为获得感。二则,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相结合。艺术类专业具有很多专业实践活动,院校可将专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社会调查、野外写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双向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则,校园活动与思政实践相结合。校园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艺术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时,要基于社团活动、艺术节以及纪念活动等形式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拓宽渠道,使学生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基础上参与思政实践。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