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探讨*

2022-12-18 05:33刘培勇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刘培勇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①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ht tps://baij iahao.baidu.com/s?id=1716574999792985193&wf r=spider&f or=pc。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高度同构,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是治国理政的重大国是。在国家层面,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在社会层面,意识形态既是社会稳定的粘合剂,也是社会动荡的催化剂;在个人层面,意识形态是价值源泉和精神归宿。治边稳藏,首要在凝聚人心,安定人心,关键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断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一、农牧区是新时代西藏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西藏在传统的国防与领土安全与非传统意识形态安全两个方面都处于首当其冲的前沿阵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擘画了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强调高质量发展“管肚子”的同时,把“管脑子”工程即意识形态工作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做好新时代西藏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中从多个层面部署安排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要“坚定不移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②王君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1月27日)[N],西藏日报,2021年12月3日。西藏特殊的社会历史传统和区情实际,决定了农牧区是西藏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西藏城镇化率不高,农牧区面积广阔,农牧民人口占比大。截至2020年底,西藏城镇化率为35.73%,全区146个城镇(总建成面积仅3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30.34万人。农牧民人口近235万人,占西藏总人口365.6万的64.27%。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西藏举行和平解放70年来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DB/OL],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 t p://www.scio.gov.cn/xwf bh/gssxwf bh/xwf bh/xizang/Document/1710569/1710569.htm。还要看到,西藏的绝大多数城镇规模小,人口少(人口规模一万以上的城镇不足百分之十),经济形态单一,还保留着突出的农牧区特征。

农牧区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2020年底,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①袁泉、鲜敢:《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N]。《人民日报》,2021年01月22日14版。占同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的85.2%;仅为同年区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的35.7%。由此可见,农牧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繁重。同时,农牧区在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社会治理力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文化设施等方面相比城镇差距明显,在农牧区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困难也更多。

农牧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保守封闭的现象较为突出。西藏是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广大农牧区多分散在地势偏远的高山深谷,虽然智能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普遍使用,但由于文化基础的限制以及与外界交往交流不多,使得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于时代变化还处于较为保守落后状态。同时,部分农牧区群众被艰苦的生存环境钝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和热情,跟不上高歌猛进的时代节奏,处于自然地理和思想文化上的两重边缘状态,不利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现状分析

(一)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夯实了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西藏发挥出更加卓越的治理效能,西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019年,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26.6万生活在高海拔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通过扶贫搬迁到河谷城镇安居乐业,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环境。②王君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1月27日)[N],西藏日报,2021年12月3日。西藏15年公费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整体提高了农牧区办学质量,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在医疗方面,农牧区医疗卫生的硬件设施和医务人员素质都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群众医疗保障和服务有了质的变化,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2.9岁。③严金海:《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讲话》[R],西藏日报,2022年3月28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累计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7万余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9.45%,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30%以上村庄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约40%的村庄基本实现人畜分离,农牧民良好卫生生活习惯逐步养成。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西藏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已经通达公路,其中95%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通油路,对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强政府对农牧区边远地区的“末端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明显

与“短短数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跨越同步,西藏的意识形态格局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呈现出“意识形态工作平稳向好,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壮大”的良好态势。④王君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1年11月27日)[N],西藏日报,2021年12月3日。

一是基层党委对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实地调研中,县、乡两级党委都制定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相关文件,明确了党委主要负责人和党委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及责任分工,体现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明确的责任意识。

二是形成了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和体系。县委作为农牧区基层治理的关键领导机构,能够及时传达中央和区、市(地)的意识形态部署要求,并安排到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和乡镇一级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县委书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抓意识形态工作,宣传部及党校等承担具体任务;县委定期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各乡镇党委定期向县委汇报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三级书记(县委、乡镇党委、村委或村支部)在一些具体工作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带头讲党课、学党史等。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和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在阵地建设上,各县整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等传媒资源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有效提升了县域层面的宣传力量;成立了县、乡(镇)和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建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等设施,扩展和丰富了基层的意识形态阵地。在队伍建设方面,乡镇一级党委配备了5名事业身份的文化专干,各行政村配备1名文化宣传专干。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村,还组建了自己的乡贤队伍参与宣传宣讲工作。有的地方充分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邀请他们在社区担任宣讲志愿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田间地头宣讲“四讲四爱”和“新旧西藏对比”,很受群众欢迎和认可,取得良好的宣讲效果。

四是农牧区群众感党恩爱核心的思想意识明显增强。精准脱贫工程的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直接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切身感受到党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心关怀。农牧区群众感党恩的氛围和情感更加浓厚。在一些农牧区,有的群众听了精准脱贫的宣讲报告后,深刻认识到扶贫成果来之不易,感动得当场流泪;有的群众表示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走富裕道路。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大庆时,中央向每户农牧民家庭赠送一台大功率洗衣机,一些农牧区的群众在领取洗衣机的时候,纷纷主动向领袖像敬献哈达并鞠躬致礼,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稳步推进。西藏农牧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四讲四爱”和“新旧西藏对比”等重大主题教育活动也持续深入开展,加之数量众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年轻干部充实到乡、村两级组织,使得农牧民群众与外界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五个认同”明显增强,民族团结融合更加紧密。

六是宗教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淡化。通过多年的教育引导,农牧区群众对待宗教的态度发生了积极变化。一些县创造性开展推进淡化宗教影响的“三减三增”工作,①三减:引导信教群众减少宗教用品开支、减少参与宗教活动次数、减少社会面宗教载体场所。三增: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计划不断改善提升基层文化场所设施,有计划地增加文化活动场次,增加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要素。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西藏农牧区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深入,群众的宗教信仰生活也在发生改变,宗教生活在群众生产生活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经济资源在逐渐减少。

(三)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临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②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第65页。当前西藏工作呈现出的“五期叠加”阶段性特征表明,③“五期叠加”是指:反分裂斗争进入关键期,社会大局进入实现长治久安的推进期,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做好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首先是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国内复杂的意识形势,特别是在新技术手段运用,占领互联网意识形态制高点,利用互联新兴媒体平台引领教育群众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状态。

其次是一些基层党委和干部对意识形态基本理论、运行规律、作用机制等了解不多,对中央的意识形态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掌握不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把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等同于宣传工作或一般事务性工作,政治站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次是本领恐慌,对如何深入有效开展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方式陈旧单一、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意识形态工作(如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如何开展“后达赖”时期的群众思想教育和反分裂斗争等)束手无策,推进较慢或推进力度不强。同时,农牧区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在红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发掘利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建设和配置亟待加强。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思考

意识形态的特殊作用规律,决定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是极为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现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战略全局谋划和推进新时代西藏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

紧紧围绕“凝聚人心”,确保“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一中心任务,从国家安全、西藏长治久安的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认识、谋划和推进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建构符合西藏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在自治区层面制定贯彻落实“六个要”为主要任务的意识形态工作行动方案,地(市)、县(区)两级党委根据各地农牧区实际拿出具体措施深入推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时代发展合拍同步。

(二)抓好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不断加强思想武装。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牧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将思想力量转化为推动农牧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赋予西藏高质量发展“三个重大意义”,并做到“一个有利于”,创造一批反映西藏翻天覆地发展成就的标志性文化产品,用富有影响力、感染力的社会符号和时代形象引导和教育群众。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将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载体建设为农牧区的文化思想中心,切实发挥凝心聚力、举旗引路的意识形态功能。尊重农牧区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组织农牧民文艺队伍,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文艺产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带有青稞味和酥油味的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传播党的声音,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党校等党的意识形态阵地职能,加强思想引领和理论阵地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农牧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是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重点是要持续深入揭批十四世达赖及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西藏民族分裂势力在政治上的反动性、手法上的隐蔽性和宗教上的虚伪性及其巨大危害,真正确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认识,自觉参与反分裂斗争。严密防范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渗透破坏,建强人防、技防和思想防线,铸牢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钢铁长城。特别是要抓好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反渗透工作,积极主动、针锋相对开展反分裂斗争。

三是坚守互联网舆论阵地。加大在农牧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强农牧区互联网末端治理,不断丰富和完善传播手段,打造符合农牧区区情,贴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实际,具有强大影响力、公信力的思想舆论平台,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深入开展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讲清楚西藏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这个关键问题,是深入开展新时代农牧区和整个西藏意识形态工作的逻辑起点。要组织力量,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农牧民群众身边的西藏和祖国关系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档案文献等,让实实在在的历史说话,用客观真实、鲜活可见的历史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认识西藏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历史事实,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自觉,真正确立各民族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

(三)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

一是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党员。截止2021年6月底,西藏农牧民党员20.3万名,占全区党员总数42.6万名的47.7%,占农牧区总人口235万的8.6%。①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党内统计公报[N]。资料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牢牢抓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这个关键任务和农牧民党员这个关键对象,发挥好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牧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

二是农牧区学校和学生。西藏的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农牧区,中小学学生也主要是农牧民子女。工作的突出重点是要抓好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政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以高质量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通过学校和学生去影响家庭、社会,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合力。

三是寺庙和僧尼群体。坚持以“五个有利于”为标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不断加强僧尼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现代化意识,让他们主动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积极在农牧区建设中发挥正能量。

(四)强化责任担当,突出能力素质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结合起来。以政治责任、党的纪律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确保各级党委切实把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到“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

把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地生根。突出意识形态工作在巡视巡察工作中的比重,必要时可以开展意识形态专项巡视。坚决清理“两面人”,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干净。加大对农牧区党员干部意识形态专项培训力度,提升他们开展意识工作的能力素质。重视建好用好宣传系统和党校这两支队伍,培养一批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的高水平思想宣传干部和党校专家学者。

做好农牧区意识形态工作,还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要我们党的作风是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就会影响全民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优良作风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引导群众,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个人的西藏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