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国家治理新征程。具体表现如:在执政理念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还创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目的在于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大国成为强国即实现“强起来”;在执政行为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攻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出了一揽子改革攻坚的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执政绩效上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转化,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和执政绩效均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人文关怀,使得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形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并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之中,体现了执政党创新理论思维的科学精神和开放态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并对我国国家治理的愿景全方位进行阐释。
“国家治理”这一概念的勃兴,推动了国家管理理念的变迁。“国家治理”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它是伴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日渐应用于国家事务管理之中的。尽管学界对国家治理范畴的认识存有差异,但对其本质的阐释具有高度同质性,即它是通过国家属性及职能发挥,协调和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特定秩序的活动。国家治理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执政理念和执政行为赢得了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认可。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2]这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直面回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从唯物史观出发,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4]“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明确回答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发展动力问题,解决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真诚“认可”问题。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举措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5]。经济治理,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边界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6]。政治治理,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抓手,完善人民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促进司法公正,从政治上法律上保障人民享有各项基本权益。文化治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创造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落实基层治理,“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7],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基层群众获得更可靠的民生保障。生态治理,通过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与导向作用,努力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这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执政党治理,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政治本色,坚守执政为民理念,自觉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从党的执政行为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统揽“四个伟大”,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了一揽子改革举措,不断增进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开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新局面。
1.统揽“四个伟大”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9]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主要就是围绕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进行的。“四个伟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动力之源,也是新时代党执政使命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新时代人民的价值追求,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人民对现实利益的关切,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推进的理论创新,就是建立在“四个伟大”实践基础上的,是从“四个伟大”的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是在对“四个伟大”所蕴含的时代课题、根本问题的解答中形成的。“四个伟大”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的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四个伟大”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生长点和聚焦点。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等等,都植根于“四个伟大”实践之中。
2.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同时,党中央在执政行为操作的具体层面,还大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组合拳”,极大地提振了人民的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强调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放在首位”,为了人民,党和国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概括为“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之治”提供具体策略和选择路径,不断巩固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
(1)政治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尤其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地位作用、思路方法、重点任务、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2)经济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3)文化上,强调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作出许多深刻阐述。九年来,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坚定和推进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4)社会建设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丰富社会治理的内涵,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格局。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到先后增加“法治保障”、“民主协商、科技支撑”,社会治理内涵不断丰富,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强,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再到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5)生态上,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并分别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采取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强有力举措推进,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大大增强。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处处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从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再到提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总体要求,实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带来的影响,取得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2)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革命性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的关键一招作用充分彰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实施、2020年以来经济韧性发展等方面。
(3)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检验法治建设成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
(4)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首提“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到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再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重点从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六个方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担当、执政为民的精神,契合了人民的价值需求,让广大人民有了“获得感”,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安全感,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取得的成绩,回应了社会现实关切,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建党一百周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教育、就业、分配、社保都在发生向好的变化,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明显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1.从经济绩效来看,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新常态”需要我们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并就此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强调新时代要端正发展观念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切实提升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真正探索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我们加快完善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环节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59.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2021年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7.7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新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九年多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提高,对政府的认可度也不断攀升,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2.从政治绩效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我国政治建设的新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1]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顶层设计,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委员会组长、主任,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内民主日益广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尤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政治绩效方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改变了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党的全面领导明显加强。这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党的领导,一个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加以推进,团结带领全党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经过一系列重大举措,我们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扭转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的现象,党的领导全面加强。通过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压态势,重构了政治生态,发展了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了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党群关系明显改善,人民对政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明显增强。
3.从文化意识形态绩效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周密部署,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3]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党的十八以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均得到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
一是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数量大幅提升。2015年至2017年,舞台艺术创作共推出原创首演剧目4499部。我国已成为世界图书出版、电视剧制播、电影银幕数第一大国,电影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效果明显,“2016年全国博物馆参观总人次为8.51亿,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为6.6亿,群众文化机构举办活动184万次(个)。”[14]
二是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迈进。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据报道,“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0254亿元,年均增速达13.7%,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07%。”[15]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2000多场,仅海外受众突破2.8亿人次,已成为中国文化品牌。[16]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3%,比上年增长12.8%;增加值过千亿元的省(区、市)已有13个,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支重要力量。[17]
三是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明显提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均以24个语种、28个版本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共发行超660万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12年至2017年,全国版权输出从9365项增长到13816项,增长47.5%,版权输出与引进的比例从1∶1.9提高到1∶1.3。
文化绩效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党和国家政府公信力的提振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撑。意识形态工作发生深刻变革,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使全党、全社会思想上更加团结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