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妍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思政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造材千秋伟业中举足轻重的一环。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必然要增加全新的内容来回应时代要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要善用‘大思政课’”的号召,探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生态就成为每个一线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生活中来讲。”[1]总书记的讲话承载了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殷切期盼,为思政教育摆脱传统固定模式,从“干巴巴”走向“有滋味”指明了方向。基于此,从学理上深刻领会“大思政课”的深厚意蕴,探寻“大思政课”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的启示,对新时代推进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大思政课”的“大”首先体现为“广”。“广”即育人主体多方协同,即打破过去育人主体拘泥于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或学校的党务管理人员等,将这一主体扩大到家庭成员、党政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
传统思政育人主体主要以思政教师为主,单一群体教育产生的效果势必有限,离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有较远距离;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学校党务管理人员也加入育人主体的行列,相较于单一群体教育而言,育人效果有明显提升,但依然囿于学校范围;“大思政课”的提出,将育人主体从学校扩展到家庭、政府、社会,“让最合适的人来讲授其最擅长的内容”[2],让亲历者用最鲜活的素材讲有滋味的思政课,通过多方协同形成育人合力。
育人主体多方协同本质上就是要把身边的典型、模范、英雄等人物请进课堂,与各科教师的讲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真正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一方面有助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动思政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地,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的“大”还体现为“博”。“博”即教学内容多元融合,换言之,即突破思政教育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四史等课程)这一序列,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思政要素理论与思政教育资源,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全面。
传统思政教学内容主要以上述所列的思政教育课程序列为主,即之前被我们所诟病的“就思政谈思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思政孤岛化”现象,这也导致了思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推动了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理论的整合发展,有效缓解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泾渭分明”的局面,但并未达到高度融合的程度;“大思政课”的理念则是从整合上升到融合,即融合了“各学科的观点、方法、思维工具等”[3],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进而形成学科合力。
教学内容多元融合归根到底就是通过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价值要素之间的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融合学科知识与思政要素,通过学科合力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
“大思政课”的“大”同时体现为“泛”。“泛”即教学形式多维结合,要求改变传统思政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第二课堂”、新媒体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4],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态思政课。
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观看相关视频及有限实践活动,难以充分引发学生的兴趣点与共鸣点,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理念的有效推进,促使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寻求方式方法的创新,进而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但多维结合的程度有限;“大思政课”注重在传统教学形式的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开拓“第二课堂”,倡导运用学生使用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大数据、VR等先进技术,增强思政课堂的“艺术感”与“吸引力”。
教学形式多维结合,目的就是要把能引发学生兴趣点和关注度的形式引进思政课堂,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元教学形式的优势互补推动思政课的出彩与走心,进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能级与成效。
第一,思政教育目标不够清晰。根据院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制订部门联动同向发力的思政教育目标是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的必然要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无法保证,不同部门间有效配合协同发力效果欠佳,院校的特色与优势没有充分彰显。
第二,思政教育课程系统性规划不够。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应包含思政理论必修课和相关专题讲座。然而,少部分院校没有开设全部课程,也有部分院校没有根据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政策、时事热点、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展专题讲座辅导,而且思政课程的开展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
第三,思政教育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结合不够紧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积极引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风尚、职业理念等相关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和时代发展。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关于上述内容的引入不够充分,在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介入力度不够。
第一,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不足。“大思政课”要求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思政育人工作中来。然而,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工作应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来承担,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身所授专业与思政内容联系度不高,关联性不强,因此对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第二,思政理论学习与实践意识不够。“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要求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具备一定程度的思政理论与实践积淀,而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相关理论政策了解不多,也缺乏专业获取渠道,导致理论积累不够。而理论积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进而导致思政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
第三,欠缺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因子的能力。由于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政理论学习能力与思政实践能力不强,导致部分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欠缺在专业知识中结合思政育人点的能力,要么表现为生搬硬套,要么表现为过分拔高,没有真正在专业知识中引入合适的思政因子。
第一,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而这些课程学生在初高中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等内容时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面对相似的内容和大体相同的课程开展形式,学生理所当然认为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只是在初高中所学内容之上的拓展,直接打上枯燥单一的标签。
第二,思政课堂参与度不高。由于学生对高职阶段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思政课堂的参与度。主要表现为课前预习不主动、课堂表现不积极、课后作业不认真,部分学生甚至到课率都无法保证,或是把思政课堂当作休息课或放松课。
第三,思政实践活动兴趣不浓。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与思政课堂参与度不高,使得学生的思政理论积累不够,无法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对思政实践活动的热情自然不足。如寻找各种理由拒绝参与实践活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主动不配合、实践结束后不总结不反思。
第一,明确制订思政教育目标。明晰思政教育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生实际情况,全校一盘棋精准规划思政教育总目标及部门子目标,推动不同部门间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双联动,高职院校才能按部就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也才能确保思政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第二,统筹规划思政教育课程。完备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的开设要求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要开设教育部要求的全部思政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应及时跟进思政教育最新的理论政策与相关时事热点,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对思政课程形成补充与辅助,确保思政教育的完整性。在这一过程中还应重点关注思政表达形式的丰富多样。
第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教育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原则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思政教育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应结合院校特色有针对性地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意识等内容,尤其在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工作上,应加大思政教育的介入力度,确保培养的学生思想和能力双过硬。
第一,正确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育人主体多方协同是“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与全员参与性,改变过去“思政教育工作应由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来承担”的陈旧观点,积极主动加入思政育人队伍当中。
第二,强化思政理论与实践能力。“大思政课”是强调综合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内容要素多元融合是其显著特征,这就要求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在立足自身专业的同时,还应注重思政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思政理论转化为思政实践能力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为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元融合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专业知识中有效融入思政育人点,既是提升思政教育灵活度的重要表现,也是讲好“大思政课”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正确认识思政教育重要性、强化思政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因子,提炼、加工、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在专业课堂上有效育人。
第一,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高职院校的学生之所以会给思政教育打上枯燥单一的标签,之所以会简单认为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是初高中教育的拓展,本质上还是因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欠缺。因此,要采用学生喜欢、接受度高的形式来宣传高职阶段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转变认识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
第二,多管齐下引导学生融入思政课堂。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思政课堂的融入度不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办学特色与学生情况,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真正讲好学生想听、爱听、入心、见行的“大思政课”。
第三,激发学生参与思政实践的热情。思政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即知行合一。因此,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感受时代脉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学生兴趣度高的思政实践活动,尤其充分利用好红色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增强学生情感共鸣,真正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