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研究

2022-12-17 13:27黄燕婷
科教导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育人思政

黄燕婷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海南 文昌 571321)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渐紧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更是独树一帜。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阿拉伯语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培育“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发展迫切需要的国际化战略人才。2020年8月24日至25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端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暨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办,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便是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强调,我国要培育的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推进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阿拉伯语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阐述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在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优化阿拉伯语课程教学内容、创新阿拉伯语课程教学方法、推进阿拉伯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以及加强阿拉伯语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建议,以此促进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与思政育人的有效对接,旨在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培育更多的国际化战略人才。

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职院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如何推动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注重填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裂缝,以课程为重要载体促思政教育落地,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课程思政本质是一种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授业与育人育才有机统一的根本要求。第二,课程思政遵循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党的育人方针,不忘高职院校的育人使命,为祖国的发展与壮大培育人才,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关键指标。第三,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以及传授学业知识的多元统一。

2 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渐紧密,对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正逐步扩大。在阿拉伯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第一,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对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

第二,可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强国志、报国行”的远大志向。在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中,须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与思政课的有效协同,引导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使其正确看待外来文化,甄别真伪,去粗取精,在服务和推动中阿经济文化交流中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第三,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增进学生对中阿文化差异的理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优化建议

在阿拉伯语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相关要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具体如下:

3.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导入优质学习资源,挖掘思政元素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可收集关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相关内容的思政材料作为阿拉伯语课程教材的补充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相得益彰、共同提升的目的。高职院校还应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优质的阿拉伯语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并结合阿拉伯语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人民网的阿文版本新闻、大使馆官网正式发布的公告内容等。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阿拉伯语课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文化差异对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抵制西方不良思想侵蚀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在学习资源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3.2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在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中,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形式、广泛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具体而言:

一是突出重点,融入思政元素,有序开展阿拉伯语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主阵地作用。例如,可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法,以“一带一路”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利用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分别提出各自的想法。对于讨论结果的展现形式,既可采用传统的PPT展示方式,也可融入一些创新理念,如利用微视频、FLASH等各种形式来展现讨论结果,鼓励学生敢于探索。二是充分利用线上课堂开展教学,融入富含优质思政元素的学习资源,丰富阿拉伯语课程教学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运用,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完成任务,而后由教师进行集中答疑,整个过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三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增强课程的育人效果,促进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性的不断提升。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参加讲座、论坛等第二课堂活动,邀请阿拉伯语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和相关领域精英,分享宝贵经验。其中,内容可涉及就业、创业、“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贸易形势、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实效[4]。四是将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考核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在考试试题中合理地融入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与参与度,这对提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加强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建设

为确保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必须基于校园网络和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本校课程思政资源平台。通过广泛收集和整理,将优质的思政资料整理成库,内容可涉及相关政策文件、会议文件、领导人发言稿、阿拉伯国家历史、中阿友好交往历史等资料,形成完整的资料体系,为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质的资源供给,为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打造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的课程思政学习平台,并在平台中全面收录阿拉伯语相关的课程思政学习资源,包括慕课、微课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和管理,辅导和答疑,为阿拉伯语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提供平台支持,为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提供资源支持[5]。

3.4 加强阿拉伯语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思政的有序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为满足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阿拉伯语课程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二是加强阿拉伯语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做好阿拉伯语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深度协同,切实提升阿拉伯语的课程思政育人实效,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和理论成果的学习,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阿拉伯语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效的不断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推进高职院校阿拉伯语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阿拉伯语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视角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形形色色的外来思潮中,使之能甄别真伪、去粗取精,成长为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需求、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人才,更好地推动中阿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