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招腾,袁 静,徐 浩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上海201418;2.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院士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在今天“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意识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医学类高校以培养高质量医学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毕业生应能在企业/医疗机构中适应专业技术工作,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技术创新。随着各企业/医疗机构对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其人才需求与应用技术型或医学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1-2]。为此,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增加相应的知识产权教育,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懂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起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尤其是专利法相关知识教育的特点。基于医学类高校具有明显的应用技术特征,因此,针对两类高校一并提出专利课堂开展的建议。
学时少: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课程中涉及很多法律内容,知识产权部分分配的学时少。学生只能对知识产权领域中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立的意义、著作(作品)、专利及商标的概念及主客体、侵权及保护等方面有基础的认识,但关于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法深层次的内涵,在本门课的学习中很难涉及。
知识产权课多为选修课:部分应用型及医学类高校开设有知识产权选修课,或专利法选修课。该课程系统讲授《著作权法》《专利法》及《商标法》的法律条款,可让学生领会到每部法律的内涵,且对专利法法律条文及内涵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是选修课,选课学生有限,且学生对选修课不重视,导致知识产权的学习在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的学生中难以普及[3]。
在专利实践领域,教师队伍不专业:上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相关选修课,一般由马院或法学院承担。授课教师具备法律背景,对专利法法律条文、法律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可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专利法相关知识,但是授课教师缺乏专利的实践应用。我国从事专利实践实务的专利代理师,其报考条件中明确要求:取得国家承认的理工科大专以上学历,并获得毕业文凭或者学位证书。即从事专利代理等实务工作的人员,均需具有理工科背景,而并非法律专业背景。在专利实践中,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要求专利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理工类知识基础。所以,在高等院校专利课程的讲授中,由于任课教师知识背景的特点,讲授内容多偏向于法律条文的讲解,而对专利的撰写、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的内在逻辑等深层次内容涉及较浅。
课堂训练不足,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如前所述,课堂内容以法律条文讲解为主,对于如何撰写专利文件、如何答复审查意见等内容难以进行实战训练,故而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专利申请文件中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内在逻辑,以及三步法判断创造性或新颖性,判别时的单独比对原则等内容。
思政元素融入不足:通过专利课程的学习,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而当前传统的法律条文讲授的形式,难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法律条文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非本专业的教师难以通过案例教学及实务训练开展教学,且学生不知道专利知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何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欠佳。
学校讲授内容与企业/医疗机构需求脱节: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的毕业生,多在企业/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类岗位工作。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今天,各企业/医疗机构希望专技人员能积极创新创造,可充分挖掘现有技术进行专利的申请,保护企业/医疗机构技术,并能够规避竞争者的专利技术。但是当前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的专利知识涉及不足,导致毕业生对知识产权方面的认识水平与企业/医疗机构的需求存在脱节。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的专利相关课程的设计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改进建议。
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在专利实践中,专利的撰写、修改及审查意见答复,均应当由发明人主导,而非专利代理机构。因为最熟悉本专利技术(尤其是区别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的就是专利申请人,为了获得最大范围的保护,专利申请人应当具备专利撰写、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等基本技能。因此,在应用型及医学类本科生中普及专利教育十分必要。将知识产权纳入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本科生教学大纲,设置知识产权必修课,尤其是专利法必修课,并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别进行教学[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将“专利申请与专利代理”课程纳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5]。课程的内容除专利法条文之外,还应涉及专利实务的内容。培养的学生应掌握专利基础知识,能挖掘技术创新点,能独立撰写专利申请文件,能合理布局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能初步进行专利审查意见的答复。
师资配置方面,培养专业化专利法教师队伍,教师除具备基本的法律功底外,还需要具备专利实务能力,在专利撰写、OA答复、专利诉讼等方面具有充分的经验。因此,引进或培养有专利代理实务经验或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的师资十分必要。另外,可聘请专利代理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相关主题的讲解,如OA答复专题、专利诉讼专题。
教材:由于各高校教学侧重点不同,教材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也可以由老师自行编辑讲义进行授课。教学内容应当以最新版《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为基础,结合知识产权局出版的《专利审查指南》,并增加本专业典型案例。如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进行专利教学时,可以增加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二氧化碳高效转化技术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利教学时,增加医疗设备、西药/中药的制备方法及用途、移动远程诊断平台技术等典型案例(不含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方法)。在分析这些专利案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融入专利课程的学习中。以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创新创造事迹导入,通过专利案例展示的方式,讲解具有典型意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历程,让学生了解前人在克服国外技术封锁、开创自有技术中的艰辛;引入相关专技人员讲解技术创新攻克难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当代创新的重要性。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的创新创造意识。引入“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中高效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的新技术,激发学生树立在双碳目标中贡献自己力量的意识。
实务能力专项训练:在撰写环节教学中,可以设计简单的专利撰写任务,如水杯、自行车等“新发明”作为“本发明”,学生需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与“现有技术”进行比对,找到“本发明”的发明点和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写出“本发明”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OA答复环节实际教学中,重点学习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答复。选取本专业一些真实专利案例,结合审查意见,对比“本发明”和“对比文件”,判断“本发明”的新颖性或创造性并根据“四相同”和“单独比对”原则,写出新颖性答复意见,或根据“三步法”写出创造性答复意见。通过设计专利撰写和OA答复专项指导以及学生现场撰写,提升学生对专利文件的认识,加深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际撰写能力,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造观。
开展课堂互动或辩论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中设计讨论、辩论等环节,让学生分组模拟“发明人”“审查员”“无效申请人”等身份,就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等进行辩论,增加师生及生生互动,加深学生对专利授权条件和专利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产学研合作或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高校在产学研或产教融合中,分配学生一定的时间在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专利的重要性和创新创造的必要性。
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6]。通过上述措施,学生在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后,能够熟悉中国专利制度和专利法,能够理解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之间的内在关系、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能够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撰写出专利申请文件或进行审查意见的初步答复,且学生的创新创造观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能够对本行业的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对自己从事的技术是否有专利价值、如何进行保护等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规避竞争者的专利技术,避免专利侵权,从而保护企业/医疗机构的知识产权。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应用技术型及医学类本科学生中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学生对专利法、专利撰写、专利审查流程、专利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十分必要。通过优化师资配置、挖掘思政元素、案例教学、专利实务专项训练、课堂互动或辩论环节及产学研合作等,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的创新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