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文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四中学,甘肃平凉 744699)
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地球村的设想基本成为现实。韩国的韩流文化、美国的嘻哈文化、日本的颓丧文化等大面积输出,这些外来文化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如目前比较盛行的“娘”审美,男子以阴柔为美,学生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选秀节目,男性大多涂脂抹粉,媒体追逐的也是所谓的“奶油小生”,完全没有中国传统男性该有的阳刚之气。这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青少年,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也是一种荼毒和伤害。高中语文通过相应的课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也是对“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更深层次教育。只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真正做到热爱国家并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 000 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兴旺发达,就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如果完全摒弃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只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必然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崩塌,甚至动摇国家的根本。近些年来随着娱乐影视文化的发展,西方及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纷纷涌入国内,文化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在这背后也不乏文化输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目前有些青年人比较崇尚两个流派,一个是韩国日本的病弱文化,对男性审美的标准也由原来的阳刚壮硕转为阴柔,也就是所谓的“娘”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子以君子为安身立命的标准,应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气魄。但是目前受到韩流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审美发生巨大的颠覆,这样的审美实际上是与主流文化不相符的。作为国家的后备人才,青少年崇拜的应该是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一味追逐偶像,学生的时间也应该放在学习和提升自己上,而不是沉迷在疯狂追星之中[1]。历年来,青少年为偶像放弃学业的新闻层出不穷,这背后反映出来的还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以个人崇拜为主,虽然也不乏硬汉精神,但西方的硬汉精神实际上是小我的资本主义精神,提倡的是个人崇拜和英雄主义,这与我国实际的主流精神也是不相符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团结奋斗的民族,这与西方过分强调自由主义是相悖的。
学生之所以会喜欢西方文化,一方面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学生在网络上能够轻易接触韩流和欧美文化;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主要是以学习考试为主,学校大多会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学校甚至完全不会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书法课、国画课等,学生在课后也没有相应的学习和了解机会,家长安排对学生补习的内容大多是乐器、绘画等功利性的培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反而并不看重[2]。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不了解的东西有天然的抵触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高中语文教材紧扣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审美等内容。在高中语文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力量。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屈原的《离骚》实际上就是反映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篇目之一,也反映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文章全篇是诗人对于国家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现实的种种批判。屈原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十分担忧,有极高的主人翁意识和忧患意识,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在国家灭亡之际心灰意冷,最终选择投汨罗江而亡。后人为纪念屈原,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端午节当天在江中投入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避免鱼类啃食屈原的习惯也逐渐形成。端午节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个纪念先辈的日子,也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国日。缅怀屈原也是对先辈的一种缅怀,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学生而言,端午节可能只是一个单纯放假的节日,高中语文教育可以把节日时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和祭祀活动相互区别,也可以把端午节从放假的基础认知中解放出来。提到屈原时,作为兴趣延伸,必然也会提及中国其他传统的节日,这也可以为其他传统节日做一个很好的延伸铺垫。再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阳节,重阳节也是中国古代相对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但是从实际上来看,各地很少举办和重阳节相关的活动,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不足,可以在高中语文中发现很多和重阳节相关的诗篇和文化的拓展。重阳节有登高望远、饮酒插花的传统习惯。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重阳登高,遍插茱萸才发现少了兄弟一人的描写,这其中的相思与失落之意在字里行间深情流露;也有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人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佳节,无人解思乡之愁,只有行军的孤苦和对远方的思念,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件生搬硬套的事,更多讲究水到渠成的过程,传统文化不像数理化那样可以套用固定的公式来完成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无法直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出现合适的载体,通过学习语文相关的篇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觉得轻松自然。与之相反,就会十分枯燥古板。借助高中语文篇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完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是学习也是生活科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3]。
高中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这些节日文化的深层含义,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西方的许多节日也随着轮船飞机来到中国,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趋之若鹜,却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许多学生眼中,中国传统节日只是等同于放假。在高中阶段的校园里,学生会很看重圣诞节,在这一天学生之间会互相赠送苹果,甚至会给教师赠送苹果,但在西方的文化之中并没有互赠苹果的习惯,有的只是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学生互赠礼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只是为了庆祝西方的节日就值得所有人反思,可以认为这是新形式的崇洋媚外,更加可悲的是互赠苹果实际上取了“平”的谐音,意为平安顺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才有的东西。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延续和积淀,学生不仅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也要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作为学生不能只知道西方的圣诞节,而忘了中国的新年;不能一提到情人节就是2月14 而忘了中国的乞巧节。也不能在祭祀先祖的时候,只知道于盂兰盆节,而不知道清明节。高中语文教育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青少年一代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保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迸发出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新生与活力。
高中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于学生的教育往往不能只是说教,更多的要依赖于其他的辅助品。文章是精神的载体,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最多的就是文章。作为高中语文的篇目,其选材和内容有绝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传统精神中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蜀道难》《苏武传》等作品时,可以从不畏蜀道艰难的攀登精神中获得永不言弃的精神鼓舞;也可以从苏武在无人的苦寒之地苦苦坚持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毅力。目前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实际上也部分缘于高中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缺失,学生无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没有从古人和前辈的事迹中汲取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在高压学习之下,丧失生活动力。中国诗人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也有凌寒独自开的能力,部分青少年没能以古人为榜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君子之风,儒雅而充满毅力的精神,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大国儒雅形象示人,如我们所熟知的王毅部长,全身上下散发着中国君子坦荡儒雅的风采,而这些精神无一不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获取营养,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不断鼓舞青年人积极向上,创造新的奇迹和未来[4]。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的传统文化精神。除了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之外,还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有诸葛亮临行的谆谆教导,赤子之心油然于表,为国家生死存亡忧心忡忡。诸葛亮是一代贤臣,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之士,他忠于的并不是这位君主,而是这个国家,他始终把国家放在最前面,这样舍生忘死的精神至今被后人所铭记;后有蔺相如为国家和平稳定不断退让,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蔺相如始终坚信个人的得失不重要,始终思考国家的荣辱与得失。这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要传达出来的信念,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必然会教育我们不断向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怀揣着对祖国无限的热忱之心,历尽磨难,才有了今天的太平盛世。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始终是国家教育学生的标杆和指向,爱国精神也始终是中华文化传统精神中重要的内容,中国始终是爱好和平、团结一致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语文学科当中显得更加重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包含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美学教育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审美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市面上不乏粗制滥造的审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节目收获了一众好评。但这背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缺位。如同平静的湖面上突然跳起一尾鲤鱼,大家都在拼命地欢呼,可实际上湖中本来应该有鱼才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中国传统的审美。如在夜风中身姿摇曳的荷花,作者眼中的荷花充满了灵气,仿佛能与之交流;再如身居陋室,却依然觉得陋室不陋的刘禹锡,这是中国传统文人质朴淡雅的文人风骨,是超然万物的洒脱与不羁;也有仰慕莲花不卑不亢风骨的周敦颐;更有采菊南山下,看风起云涌的陶渊明。审美除了对祖国山川的审美外,还包含对文字信息的审美。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章,更是一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的字帖。从书法家的一笔一画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苍劲有力的笔迹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看着他的字有身临其境之感。当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天都会出现许多新奇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往往不长久,如昙花一现,归根究底,是审美的疲劳。许多新的东西之所以不能长久,就是因为一开始觉得很新奇,后继乏力就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湮灭。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审美力量,经得住历史考验,历久弥新[5]。
审美是相对抽象的一个精神概念。中外大师和各个流派对于审美的概念和内容持不同观察。高中语文教师要将独立的审美和所谓的审丑区别开来。通过社交媒体我们能看到许多异于审美的东西。如铺天盖地的医美整容广告,无论是在广告还是在实际中,不难发现,他们认为的美人实际上就是V 脸、大眼。适合与不适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篇一律的审美,催生的是整个医美行业的乱象[6-8]。乱象的背后,我们实际上要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缺失。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的,所教授的内容也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目前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任何文化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继承和发展的手段,高中教学面向的是我国的青少年,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青少年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面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部分,包括对本民族、国家文化的自信、传统文化审美、传统文化节日认知等;另一方面,也要能从语文教学的篇目中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摒弃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糟粕”文化,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