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华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新时代高校非常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各个专业教学中渗透,还体现在高校教学氛围中,要求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现代社会对科技、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的依赖性较强,会对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当的影响,使其无法正确地看待物质利益,甚至会形成功利性心理,对高校教育甚至是人文教育带来严重冲击。人文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一直以来给予的重视不足。高校是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引导大学生传统文化观的重任。实际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是了解其内涵、功能,只有如此才可以理清教育实践方向,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深入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文化结构还比较稳定,历史传承使其逐渐形成了以社会历史为主体的古典文化体系。从高校教育角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感受东方文化独有的内质、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历史文化的融合与撞击,经过沉淀后形成的珍品,并最终内化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传统文化将民族历史传承与演进的过程紧密衔接,其中囊括的思想政治、制度礼仪、生产生活、观念精神、语言文字等文化,是现代人思想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石[1]。
正因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气质,在引导、教育大学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同时作用于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与理想人格等各个层面。高校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高校应专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通过传统文化种种优势开阔大学生文化视野范畴,正向引导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理想文化等素养,促使其文化、心理、价值理念等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烘托下发生改变[2]。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其教育内容如下:(1)人格教育。大学生人格教育遵循“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原则,指导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内心阵地,具备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和人格修养,能够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的影响。(2)社会教育。大学生社会教育的核心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传统文化教育期间大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仅要“爱自己”,更要“爱他人”甚至是“爱社会”[3]。(3)爱国教育。大学生爱国教育需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展开,而且爱国教育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也是重点内容,大学生需正确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做到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高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是让大学生具备使命感和价值感,大学生处在未进入社会的阶段,培养大学生文化观念是此阶段实现个体发展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提到的文化观念,是大学生具备的主体意识,代表主体性发展水平。换言之,文化观念可以确定大学生文化归属和认识文化体系,在理解与创造文化方面主观能动性会随之提升。若大学生自觉文化观念不强,则很难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素质上的不足,也无法科学、客观的对自身文化水平进行评价,寻找契合自己的传统文化更是有难度[4]。
与其他形态文化对比,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甚至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所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培养文化观念的作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所能够接收到的传统文化更为全面,而且传统文化本身所具备的人文关怀、生命智慧等内容,也可以深入到大学生内心逐渐形成文化观念,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文化素养,体验传统文化厚重感,从而批判性的继承、传播传统文化[5]。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主要的传播主体,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清醒且自知的文化观念,逐步提升文化品位。
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优秀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生哲理,因此,可以将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认识、理解世界的有利条件[6]。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文化接受能力、认知心理等相互结合,对于大学生自身认知结构体系而言,具有有的放矢的文化影响作用,能帮助大学生消除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将学到的知识快速同化,并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另外,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向大学生传递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构建正确认知结构体系的重要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也被赋予了文化特质,文化认知程度的深度与广度也会不断拓展,形成一种顺应效应,促使大学生认知结构体系更加完善且合理。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在成长阶段,非智力因素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文化教育除了传播文化知识以外,对于大学生情感而言也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非智力因素发展。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比较广,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情感价值观的完善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以“以天下为己任”这一民族文化精神为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向学生传递“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促使大学生积极进取与进步,从而形成乐观、坚强的品质[7]。与此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非说教性与非急功近利的特点,属于健康文化,对大学生文化心理期待、审美价值追求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为建构同时满足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独特个性需求的情感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
传统文化是从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创造中逐渐凝聚而来,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的文化本质、主观能动性。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资源、文化方法为依据,既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又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化创造[8]。大学生在体会传统文化创造过程中相互分享经验,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带来的局限性。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与创造主体对话,能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造观念,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培养文化创新精神。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群体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形成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必须要在实践教学中优化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发掘有益于大学生教育的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特征可以设置文化必修课、选修课两种形式。在必修课上教师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些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文章,总结传统文化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规律,从而使大学生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创作思想,提高其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在分析与鉴赏过程中形成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9]。选修课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渗透传统文化,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拓宽,促使大学生提高传统文化认同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始终坚定内心,正确看待、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另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必须创新,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性,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大学生展示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高校中还可以不定期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传统文化主题辩论赛,参与辩论赛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内涵[10]。根据各个年级大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符合高校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基础文化课程体系提供更加全面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需要达到一些新的要求,使学生不再依靠课堂便可学习到传统文化内容,登录移动端后获取所有学习资源。所以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拓宽教育渠道,可以从微信、微博等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设置专栏,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的放矢,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获取学习资源更为丰富,也可以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例如,大学生通过微博提出问题,在线即可获得答案,教师也可以凭借该项功能在各个时间段,引导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性,优化顶层设计,提高互联网资源利用率,线上、线下之间联动,搭建传统文化元素、育人资源丰富的教育架构[11]。比如,某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改革与创新,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信息。为了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线上组织了书法大赛,大学生可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中,使得更多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书法的魅力,也凸显出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媒介推出线上图书馆,专门开设传统文化书籍这一栏目,学生扫码进入小程序,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相比传统学习途径更加便捷,也肯定了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12]。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现有教育体系中的新内容,除了基本理论外必须要联系实践,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知,还可以体现出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功能。建议选择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可以借此向当代大学生宣传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因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表达情感的习惯相对开放、热烈,不能完全契合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在时代背景下创新实践活动时,应选择大学生喜欢的形式传递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循序渐进地积淀大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例如,某高校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期间,组织诗词朗诵、书画创作比赛,设定传统文化主题,为大学生营造传统文化环境,从而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下进行教学创新。组织实践活动期间,为丰富大学生传统文化体验感,专门设计了一站式传统文化体验小程序,扫码之后便可以体会传统节日对应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其影响。大数据时代促使传播技术不断更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此环境下面临诸多挑战,不仅要拓宽教育途径,还必须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高校务必将课堂作为最关键的教育阵地,在不同专业与学科的基础上渗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思想政治课程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要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基于信息化、系统化、立体化,明确思政课的核心,即“立德树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思政理论,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传统文化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结合,也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也是高校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举措。总结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现状,今后在开展教学工作中要以大学生为主体,从基础理论、实践等多个维度同步落实,既要发挥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又要利用传统文化丰富教育教学体系的文化底蕴,加强高校教育工作有效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渗透,促使大学生群体可以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