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琛,韩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历史上,中国和葡萄牙虽然地理位置距离较远,分处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1979年2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之后,双方的文化早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也使两国人民相互认同,相互尊重,建立了深厚友谊。想要继续保持这样的文化交流,并进一步增强优秀中国文化在葡萄牙,乃至葡语国家的有效传播,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葡萄牙的文化惯例及价值观等方面。因为,只有在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规则关联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
葡萄牙位于欧洲大陆最西端,东邻西班牙,西部和南部毗邻大西洋。有“诗魂”之称的葡萄牙诗人卡蒙斯,是这样描绘葡萄牙所处的地理位置:“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正是因为其优越的海陆位置和国人对大海的向往,葡萄牙被誉为“航海之乡”。在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中,葡萄牙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拥有了丰富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经验。大海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既意味着美食、财富和荣耀,也带来了风险和牺牲。除了大海,足球在葡萄牙人的文化生活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葡萄牙三大足球俱乐部(里斯本竞技、波尔图、本菲卡)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球员,例如:尤西比奥、路易斯·菲戈、鲁伊·科斯塔、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等。还有许多优秀的教练,如穆里尼奥、博阿斯等。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拥有18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47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以及大小岛屿7 600 多个。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海洋文化。中国人也一直在探索海洋,例如:郑和七下西洋。和葡萄牙人一样,中国人喜欢踢足球、聊足球、看足球。足球,也是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运动。足球发展为一个运动项目,最早的起源就是在中国。公元前770—221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蹴鞠”——世界上最早的足球。
基于中葡两国的文化历史及发展,该文围绕中国和葡萄牙的海洋文化、足球文化及美食文化,对比分析了两国在这3 个文化方面的差异,增进了国人对葡萄牙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避免盲目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
提到葡萄牙,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第一个海上帝国”。15世纪以前,亚、欧、非三大洲还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美洲和大洋洲还未被发现。公元1415年,葡萄牙国王派遣的舰队攻陷了北非的休达城,率先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欧洲国家开始了海上扩张之路,世界开始逐渐连为一体。
2.1.1 海上扩张原因
促使葡萄牙率先开启海上扩张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就是前文中已提到过的优越的海陆位置。葡萄牙国土面积狭小,只有9 万多平方公里,资源匮乏,有向海外扩张的需求。而广阔的海岸线给他们提供了走出去的便利。
其次,葡萄牙人世代与海洋打交道,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当时,葡萄牙在航海学、天文学和造船业等方面,也领先欧洲其他国家。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创造了更加灵活轻快的多桅三角帆船。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在12世纪时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带入葡萄牙,并在14世纪时得到了广泛应用。
再次,国家的支持。14世纪以后,历任葡萄牙君主都重视海外扩张,很多王室成员也热衷于海外探险事业。例如: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三王子——亨利王子,创办航海学院,网罗地图绘制家、天文学家制定航海方案,亲自率领船队探索大西洋。葡萄牙人信仰基督教,并通过航海传播基督教教义,得到了罗马教皇的肯定,教皇的支持更增添了葡萄牙人海外扩张的动力。
最后,寻求财富。来自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等深受欧洲贵族的喜爱。但是,运输这些商品的东西方商路受阿拉伯人控制。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往来,使葡萄牙本就蕴藏量不多的黄金加剧流失。为了打破贸易垄断,开辟新的东西方商路,去东方寻求黄金、白银和香料成了葡萄牙人的渴求[1]。
2.1.2 主要历史进程
葡萄牙海外扩展的主要历史进程:1420年,亨利王子派遣的探险队发现并殖民马德拉群岛。随后几年,派遣向西南航行的舰队发现并占领了亚速尔群岛。向南沿非洲海岸的舰队突破了未知的博哈多尔角。1444年,亨利王子开始组织以掠夺奴隶为目的航行,开启了持续400年之久的奴隶贸易。葡萄牙的海上探索将探险、殖民和奴隶贸易结合在一起。亨利王子去世后,葡萄牙人的海外探索没有停止,他们的目标是绕过非洲的最南端,发现通往印度的新航线。1487年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到达了印度,终于开辟了东方航线,也正式开启了葡萄牙的殖民时代。
随后的几十年间,葡萄牙一步步占领众多要塞城市,1511年占领马六甲,1553年占领了中国澳门,1564年占领了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葡萄牙鼎盛时期,控制了通往印度的主要巷道,垄断了东方贸易。此外,1500年葡萄牙人发现巴西,在巴西进行殖民统治,建立奴隶种植园[2]。
顶峰时期后,随着荷兰和英国的崛起,加之葡萄牙统治阶级自身的问题,葡萄牙的殖民帝国逐步瓦解。
2.1.3 海洋文化特点
从葡萄牙海外扩展的主要历史原因和进程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牙的海洋文化得益于当时领先的航海技术,国家和人民发展财富的需要,以扩张为目的,集合了探索、侵略、殖民和垄断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这样的方式只能带来短暂的利益,并不能促进文化和贸易长期的交流。
对比葡萄牙以海外扩张为主要底色的海洋文化,中国的海洋文化核心则是海上贸易。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基础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一个“仁”字,中国的统治阶级遵循儒家思想,以“礼治”“德治”和“仁治”来治理国家,中国古代历任的君主都没有征服世界的计划,加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也没有掠夺海外资源的必要性。因此,中国的海洋文化整体体现出一种平和的特性,开辟海上路线的主要目的是通商和文化交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3]。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仅让中国的丝绸、茶叶等进入了欧洲人的生活,也为他们带去了中国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推动了欧洲国家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他们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进程。而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不仅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也随丝绸之路到达欧洲,影响了伏尔泰、莱布尼茨等欧洲的思想学家。
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比起葡萄牙的海洋文化,更加适合和平共建的21世纪。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国家贸易的交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互通。如今,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也为了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合作,实现共赢。2018年12月,在习近平主席对葡萄牙进行的国事访问期间,中葡双方正式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葡萄牙是首个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西欧国家,这标志着葡萄牙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欧洲的枢纽。葡萄牙总理科斯塔表示,葡中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是对葡萄牙在欧亚互联互通中作用的“战略性肯定”。相信中葡两国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合作前景和更辉煌的未来[4]。
最早的足球——蹴鞠,诞生于中国。但是如今我们说现代足球运动,则是19世纪60年代创立于英国,19世纪70年代时传入了葡萄牙,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为流行运动,那些著名的俱乐部,如波尔图、里斯本竞技、本菲卡等也相继建立。
1914年,葡萄牙足协的前身——葡萄牙足球联盟成立。20世纪80年代开始,葡萄牙的俱乐部开始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青年球员,成就了葡萄牙足球的“黄金一代”,代表人物有世界著名球员路易斯·菲戈。在“黄金一代”的带领下,葡萄牙足球水平位居世界前列。2006年,路易斯·菲戈退役,葡萄牙的“黄金一代”谢幕,但是以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 罗)为代表的新一代球员引领葡萄牙足球开启新阶段。在2016年的法国欧洲杯中,葡萄牙在决赛中击败东道主,捧回了冠军奖杯。
葡萄牙足球崛起主要是因为葡萄牙职业联赛体系完善,各个俱乐部有良好的运营方式,特别是重视青训体系的建设。俱乐部重视青少年球员的训练和培养,储备了大量新生力量,俱乐部从中择优挑选,培养自己的足球人才,不需要依赖外援,甚至很多优秀的葡萄牙球员会成为其他国家著名俱乐部竞相争取的对象[5]。
足球在中国也是十分受关注的体育运动。但中国足球职业化时间较晚,1992年出现了第一批职业化的俱乐部。1994年第一届职业化的足球甲级联赛才开始进行,当时分为甲A 和甲B 联赛。2003年,开始学习欧洲国家,联赛分别改制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足球甲级联赛。
虽然中国足球赛观众很多,但长期持续关注国内外足球比赛的却较少,且对足球知识如数家珍的球迷比例相对较低。又因为足球职业化起步晚,中国观众并没有自己非常钟爱的球队,如果自己所在的省市有俱乐部,观众会自然而然选择支持该队。很多人看足球喜欢看个热闹,仅关注世界杯、亚洲杯等国际赛事,赛事结束后,这些“季节性”的观众就会散去,剩下能持续性关注中国足球联赛的观众就会少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人关注足球,其实指的是关注中国国家队的比赛,每当进行世界杯预选赛或者亚洲杯比赛时,全民的足球热情就被点燃了。所以,中国人对于足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爱国热情的体现,希望祖国在各个领域都愈加强大,而单纯欣赏这项运动技术碰撞的人相对较少[6]。
中国足球发展一直落后的原因有职业化进程开始较晚,各俱乐部运营体系比起其他国家老牌俱乐部不够完善;青训薄弱,后备力量不足;青少年运动员人数少,水平也不高。因此,中国足协联合500.com 集团在2011年推出“中国足协500.com 星计划”。按规划,中国足协自2011年之后五年,每年选送百余名球员到欧洲足球发达国家,五年外送球员总数不少于500 人。葡萄牙在青训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很高的水平,因此葡萄牙项目是“中国足协500.com 星计划”启动的第一个国外项目,首批24 名15~18 岁的青少年球员赴葡萄牙不同俱乐部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比赛,感受葡萄牙的足球文化[7]。
提到葡萄牙的美食,人们最先会想到的是享誉世界的红酒、鳕鱼和蛋挞。葡萄牙气候温和,盛产葡萄。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尔图出产的红酒可谓誉满全球。葡萄牙靠海而生,渔业十分发达,饮食中常见各种海产品的身影,如沙丁鱼、金枪鱼及各种贝类等,多用橄榄油、大蒜、香草、番茄及海盐来调味,烹调方式以烤或炖为主[8]。但葡萄牙人最偏爱的是鳕鱼,新鲜鳕鱼难以保存,一般会用盐腌制、干燥,制成干鳕鱼。葡萄牙人会将这种干鳕鱼再加工,变换成各种美味菜品。自称有1 001 种烹调鳕鱼的方法,虽然是夸张的玩笑,但体现出了葡萄牙人对鳕鱼的钟爱。
比起法餐、日料等在中国流行多年、认知度很高的外国美食,葡萄牙美食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并没有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很多中国人最早了解的一款葡国美食,是2004年肯德基推出的葡式蛋挞,一经推出,风靡全国,从此葡式蛋挞开始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其实葡萄牙的蛋挞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在18世纪,里斯本贝伦区热洛尼莫修道院的修女发明了这种用蛋黄制作的甜点。1837年,一个糖厂的老板向修女购买了配方,在修道院不远处开了糕点店售卖,这就是蛋挞的发源地——贝伦蛋挞店。贝伦蛋挞的配方至今仍是商业机密,我们吃到的所谓葡式蛋挞,其实是一个英国人安德鲁,在吃过贝伦蛋挞后,加入自己创意而研发的。安德鲁后来在澳门开设了安德鲁饼店,这也是澳门非常著名,游客必打卡的美食店之一。
中国美食文化非常的博大,大到八大菜系,小到不同城市的特色小吃。可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人爱吃,中国人也会吃。中国人的口味繁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不同,酸甜苦辣,煎炒烹炸炖,都有人喜爱。所以,中国人对外国美食的接受程度很高,任何国家的美食在中国都可能会“他乡遇知音”。葡萄牙美食其实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大多数中国人也喜欢食用海产品,煎烤的方式也可以和中国的烧烤产生灵感的碰撞。同样,中国五花八门的菜色,传统精致的点心,也很能挑动葡萄牙人的味蕾。
总之,中葡两国的美食文化很有共鸣性,如果找对了营销方式,也一定会像当年的葡式蛋挞一样,掀起一场美食的旋风。
通过浅析中葡两国在海洋、足球和美食三方面的文化特征,我们能够看到两国文化的一些共性,以及存在的互补性。这都是进行文化交流很好的切入点。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加深中葡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深了解,文明互鉴,科学地、真诚地、有计划地、有原则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